博聞廣識

旁觀者效應

The Bystander Effect

  在作家龍應台的「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這篇文章,龍應台描述她在一本書上,看了一個令她驚訝的故事。在臺灣一輛車子把小孩子撞傷了,可是根本沒有人停下來幫助孩子或者譴責司機。根據龍應台所說,這一類事件不但是隨地可見的生活常態,更證明了中國人怕事和自私。

  但是這樣的悲劇不僅是在臺灣發生的,在紐約也有類似的事件。1964年一名叫Kitty Genovese的28歲女性,在她公寓大樓門前被人刺死了,雖然這個攻擊事件過了30分鐘才結束,而且還有38位目擊者,卻沒有人幫助她,或者給員警打電話,當時這個案件不但讓美國人恐懼,也使人思考目前城市生活的安全性。

  除此以外,在中國大陸,父母也警告孩子別幫助陌生人。最近有一些受傷的人因為真的犯罪者已經逃走了,所以責怪來幫助他的人,結果行善的人變成被告人,最後卻不得不支付傷者的醫療費。儘管這樣的事件十分少見,但還是讓人擔心,而且也扭曲了公德心,對中國父母來說,幫助陌生人可能將惹禍上門。

  龍應台所描述的現象,突然變得到處可見。根據心理學家所說,這個現象叫做「旁觀者效應」,而旁觀者效應的理論就是: 如果案發現場有很多人,個人就更不可能幫助傷者 ,換句話說,旁觀者越多,每一個旁觀者幫助陌生人的可能性就越低。總之,按照心理學家的看法,問題不在於一個人懦弱不懦弱,問題在於社會結構的因素如何影響人的行為。

  假使心理學家說得對,遭遇這樣的事件,我們都是出於無奈,只得忽視傷者嗎?事實上並非如此,每一個人都還有選擇權。我同意龍應台的觀點,有的人碰到危險的時候,只會聳聳肩,搖搖頭,寧可閉著眼假寐,然而,有的人反而願意勇敢地面對危險幫助別人。旁觀者效應是其次,最重要的就是每個人自己的選擇與自己的品德。

近期期刊

258

Apr. 1. 2024

257

Mar. 1. 2024

256

Feb. 1. 2024

255

Jan. 1. 2024

254

Dec. 1.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