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

知識份子對社會的貢獻

The Contribution of Intellectuals to society

  目前的知識份子對社會的貢獻到底是什麼?從某一方面來說, 他們所創造的知識已經解決了社會上各種各樣的難題,但從另一外方面來說,他們新創造的知識也導致社會的兩極化,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雖然知識份子是社會中的助力,但美中不足的,不但是知識份子的派系化,也是目前教育獎勵制度所造成的問題。


  我必須先提出知識份子的定義,知識份子是靠傳播知識生活的人,無論他們的教育背景如何,要是個人能夠靠傳播知識而掙錢,他就是個知識份子,而我今天要討論的一種知識份子,指的就是教育行業裡面,生活在象牙塔頂端的人士。


  自六十年代後現代主義的傳播以來,知識份子研究分析的方向及目標都有極大的改變,本來知識份子對古代智慧抱著謙遜而尊重的態度,六十年代之後,願意閱讀古代智者作品的知識份子不多,而贊成古代智者理論的則為數更少。知識份子指責古代智者所支持的民族歧視和重男輕女的觀念,這樣的批判是理所當然的,可是古代智者的一個落後概念,未必意味著所有概念都不值得學習。


  就研究的目的而言,目前大學的獎勵制度重數量輕品質,所謂的「出版或消失」的現象,其結果就是鼓勵知識份子減少他們分析的深度,而增加他們研修報告的數量。最近,有三位教授投稿了十八篇純屬虛構的人文社會科學的文章,凸顯了獎勵制度對人文社會科學的破壞性,幾家最有名的人文社會科學雜誌社,不但沒有意識到這幾篇文章是造假的,而且還積極地出版,因此,隨之而來的辯論不可謂不激烈。


  近年來知識份子面對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派系化和同質化,因此,知識份子研究的範圍越來越狹窄,之前的知識份子願意研究任何主題,可是現在便不然了。有一些較敏感的主題誰都不敢討論,要是一個人不屑於對一種思想提出質疑,那麼,此種思想就將成為終極版囉!


  該如何彌補目前的問題呢?我的答案就是: 廢除「學術終身職位」。所有的博士生都謀獲得「學術終身職位」之不暇,因此, 他們的研究必須符合導師的要求,不得不根據導師的要求來調整研究的方向,問題在於很多導師對政治和社會議題的意見都一致,這個學術終身職位阻礙了新的研究,充其量只是保護了既得利益階層罷了! 學術終身職位帶給教授的穩定性,完全敵不過其獎勵制度所帶來的問題。

近期期刊

258

Apr. 1. 2024

257

Mar. 1. 2024

256

Feb. 1. 2024

255

Jan. 1. 2024

254

Dec. 1.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