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習

雙榜題名SOP—我如何申請上哈佛及柏克萊研究所—英翻中版

A twice-selected SOP: how I got into Harvard and Berkeley graduate programs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丁酉年ICLP畢業後,不才申請到全額獎學金外加生活費,可以去念兩學年的哈佛碩士或五學年的柏克萊博士(主修古代漢語)。假如此舉能算小成功,則都是ICLP老師的功勞。楊寧遠老師贈我以近體詩之美,不才感激尤然矣。申請時,拙筆以就讀於ICLP的經驗為SOP(Statement of purpose,即學習計畫),故為了表示對ICLP的誠懇感謝(就算我最好學個顏淵,「無伐善,無施勞」)在此把英文原文的哈佛SOP翻譯成漢語。 雖時至己亥,不才的研究方向跟兩年前SOP所描述的已大異小同,但我對ICLP的由衷感激,一仍其舊。己亥小暑野雜時。洪乙己謹序。

雙榜題名SOP—我如何申請上哈佛及柏克萊研究所—英翻中版

  問:SOP是否應描述申請者就讀於哈佛的學習計畫,並介紹學術背景;例如:達到目前學術目標之研究動機,以及攻讀碩士之學術準備。

  答:雖唐代詩人若「羚羊掛角,無跡可求」難以模仿, 然大唐以降各位騷客則不可謂無跡,永久處於無形掛角之陰影下,再也唱不出昔日的絕響來。最近一年半,在臺灣以翻譯專利權相關法條為生的同時,本人也入齋開冊,初步探究唐以降的近體詩,旦旦自問曰:唐以降詩人既遠不見唐人,其「真詩」,亦莫之法也者,則後代詩人如「真詩」何?既短期又膚淺的研究結論為:唐代詩人所培養的萬古傷感,至明清代仍舊籠罩天下;在金陵秦淮之相關詩詞及雜記中,可見唐人以詩句所樹立的金陵「意象」,使明清詩人惑於真假,亦憾之。 因明清詩人提出的「假詩」此概念而有所刺激,不才始問,何謂「真詩」?其「真」為何? 始志於攻讀哈佛中文系,以繼續追問如下問題:

甲、由明清詩人看來,唐詩何以實現「真」及「悟」之類的概念?

乙、上述「真」及「悟」能否在明清較自我指涉的筆法上同樣出現?

丙、明清詩人何以定義「真」、「悟」、「雅正 」、「雅」這些概念;其互相關係如何?

  哈佛中文系恰是回答以上相關問題的理想環境。尤其在宇文所安教授與李惠儀教授之教導下,其個別研究——即「晚明的真假觀念」及「唐詩的永久影響」等相關論著——已打下本人的思考基礎。 

  就讀於臺大國際華語研習所全年度精研漢語課程時,不才曾有幸受教於楊寧遠老師、手把手地學習《唐詩三百首》。 楊老師既著意闡明作詩的規矩,又鼓勵我試寫幾首近體詩。每有所得,楊老師便叫我念給他聽。 每語音甫落,楊先生便皺眉不悅,道:「太難聽了!」或「不雅!」但有幾次,楊老師一聽句法,便閉目沉吟良久矣。 一言不發的同時,吾師好似迷於玩賞詩句的滿堂回聲中。 獲得如此反應者, 幾希也矣! 某日,不才試寫五絕時,陰錯陽差把違反平仄的「晚風柔」換成「風晚柔」。 至今我仍記得當日感覺到句法之異同:在「風晚柔」當中,本人稍微觸及唐詩規則之所雅——其道之所以然——也著手研習唐以降詩人何以使用近體詩萬古的妙哉句法.

  自就讀於The New School的Eugene Lang文學院 ,受教於社會心理學家William Hirst教授起,本人遂對社會記憶 、 事實和經驗相對論的互相關係產生興趣了, 故大四論文以 「 水字旁漢字的子詞彙意義 」為題。 大學畢業後,探究對象更為廣泛,容納了詩詞句法的歷史性意義及其起伏的社會記憶。 後來,何以集於金陵詩林裡,無乃古人之似歟: 藉由杜牧精華的「 泊秦淮 」之七絕詩,而徘徊不已焉。

  在本申請表所附的寫作樣本中,本人探索宇文教授所定義的「缺席古跡」 ("Scene of absence") 在唐以降的作用。 雖然金陵的「缺席古跡」引出了秦淮詩歌中不少了無新意的後代作品,但其仍是一種反思及抵制傳統選擇、措辭和地方記憶之必要領域:「缺席古跡」便是學者可以比較唐以降墨客的潮流和分歧的高水位標記。在九世紀後日益自我指涉的金陵詩歌中,为了解唐詩之永久不絕,充滿了傳統詩意的「缺席古跡」實為不可缺少 、 代表性的活躍場所。 上述此項初步研究使人懷疑因傳統 、規則 、或地方記憶而作的作品之真實性和藝術價值。 

  宇文所安教授與李惠儀教授對該領域所作出的偉大貢獻,如代表性之於事實、懷古、歷史悲傷 、雅俗異同和歷史記憶之相關巨著,使得哈佛中文系成為最理想、最能使我研究蓬勃發展並有所貢獻的學術社區。通過攻讀哈佛中文系的碩士學位,進而加強對中國詩學理論及詩法的把握,以為配合研究方向的博士課程之準備。此舉對我成為中文詩學的老師、翻譯家和學者,至關重要; 其對我作為一個人、又一名詩人,亦然,使人得以同古代騷客般,一窺世世代代不為人知的真理乎! 

  敬對。 

 

近期期刊

258

Apr. 1. 2024

257

Mar. 1. 2024

256

Feb. 1. 2024

255

Jan. 1. 2024

254

Dec. 1.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