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思妙想

未來記憶的想像

Imagining the Future of Memory

  藝術展覽有反應當代社會情況,表達人生亦且引發觀眾思考的作用。在北師美術館「即溶生活」展覽裡,策展人王韓芳以及所有的藝術家,反映出近三十年來,網際網路發展所帶來的社會變遷。我們即將進入人工智慧發展帶來的第四個工業革命,當科技不再是人類的一種工具的時候,未來的人類及社會將會是什麼模樣?此絕非等閒可以視之。

  2015年,香港藝術家徐世琪發起了一項科幻創作實驗計劃,著墨於科技控制人類自主意志方面,對記憶和紀錄的影響。此計劃以科幻小說為載體,預測香港的未來。2018年底邀請台灣的藝術文化工作者於台北延續此科幻創作實驗計畫,並進行寫作工作坊,其中一部名為《賤骨頭》的影片,探討的是當人類面臨所創造的科技產品主宰世界時,在這種倒果為因的情況下,人類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

  此外,參觀了這項展覽,見微知著,我好像跟藝術創作者一起想像人類跟科技的未來,畢竟,這是個科幻實驗計畫,在藝術家的相關作品裡,他們的想像來自於十六世紀已經存在的烏托邦概念,所謂「烏托邦」,就是一種在n次方空間最完美的未來,而且2016年剛好是烏托邦這個概念出現的五百週年,但是著名學者弗雷德里克.詹明信(Frederic Jameson)於2005年指出烏托邦科幻小說出現於十九世紀,正值資本主義改變人類對時間的視角之時,當人類一方面需要維持對過去的記憶和願景,一方面也要展望未來,自然而然地,烏托邦的小說就表達了人類生活型態的改變,因此,詹明信認為科幻並非描述未來的影響,而是重整我們當下的經驗,科幻小說陳述的並非未來,而是某些未來世界的歷史回顧,所以,書寫科幻小說是寫歷史,需要有雙重視角,同時站在當下以及未來。

  大家可能會像我一樣產生無數的疑問,比方說,烏托邦世界真的是人類發展理想的途徑嗎?人類與科技的關係愈來愈深遠,我們有反抗的餘地嗎?某些藝術創造者認為人類需要一種另類的生存模式,以分享為主的經濟體,但是要在兩個前提之下:第一:社區規模要小;第二: 要能有足夠的物資維持起碼的生活。時間有限,而且我對末來烏托邦的想像尚未成型,因此,我建議大家六月二十三日之前,去參觀並享受此展覽吧! 謝謝大家!

近期期刊

258

Apr. 1. 2024

257

Mar. 1. 2024

256

Feb. 1. 2024

255

Jan. 1. 2024

254

Dec. 1.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