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研究

筆譯作為強化及複習課的操作

Translation class to consolidate Chinese grammar and word usage

  本文是基於筆譯課實做經驗,程度為本所5級以上,對象為合班課、或外交人員單班課。定位為非核心課,也就是核心課的配課之一。翻譯課如同寫作課一般,學生必須產出作品,而小班課針對性強,不過每位學習者的差異性有時更加明顯。
  筆者接手這門課時,最早"草創"的同事分享其上課方式,是讓學生分別念出自己的譯文。我也嘗試過這種做法,其優點在於:學生可以參考不同的翻譯方式,而缺點則是:學生們的學習背景不同,選詞來源不同(不過目前幾乎都用Pleco…),再加上有時學生所持中介語畢竟發音斷詞不一定完全準確,此外,同班同學聽力強弱也有別;這些因素有時交錯地影響其相互理解。
  目前則透過谷歌文件的共同編輯功能,讓學生上傳中譯,教師於課前可有時間了解學生出錯所在,有時某些學生佳句也值得分享。但本所大多數課型為帶狀,週一到週五同一時段,學生們完成翻譯作業的時間(即便是同一人)可能都不同(即便規定完成時間),因此教師課前準備時間也常需隨之調整,有時甚至相當緊迫。
  如此一一檢視的優點是針對性強,可看出學生的產出能力各有其長短處,包括選詞、選用句構、對篇章信息的理解,甚至包括漢字能力、語音與語意連結能力等。
  到目前學生反饋大致為:

  1. 由於原文提供語境,有助於詞彙或句構的長期記憶--而不是以強記課文內容來記住生詞。
  2. 除記憶詞彙外,並可訓練將複雜的母語概念即時轉換為中文的能力。

自準備筆譯作業的過程到上課檢討(也有學生課上檢討後再修改一次,效果加乘),個人認為具有以下優點,可作為有效的複習方式:

一、鞏固所學句構、詞彙:
   如:(例句1) “This has been our position, but not theirs.”
  本句原文沒有多麼難以翻譯的詞語,但若以本所4級、5級教材中常用的「不是….而是….」句構來呈現,標的語的產出顯得正式且清晰表現原文複句中的對比關係。
   (例句2) ”If the attachment is opened, it downloads several types of malicious software, including a program that steals passwords, McAfee said on Wednesday.”註1
  學生們無一例外,一看到”including”都直接翻譯成「包括」,母語人士則自然應用書面語代名詞「….『其中包括』…」。也不只一次有學生藉此提出對「其中」「當中」的困惑。此外,在第二次提及消息來源”McAfee”這家防毒軟體公司時,也可練習文言指稱詞的「該」。
   (例句3) “A New Culprit Is Identified in China’s Choking Smog “註2
  紐約時報的這篇報導標題,若檢索辭典很可能翻譯成:「…中國霾害的元兇/霾害的罪魁禍首」。無論「元凶」或「罪魁禍首」,恐怕6、7年級的學生都還沒有足夠的機會習得,也因不是高頻詞而較少有複現機會。但在5級教材<<思想與社會>>中,<人口結構與人口分布變遷趨勢>這一課的語法點之一「(其)問題癥結所在」,足以清楚表達此標題句意。
  中級班4年級課程已學過的詞彙與說法,也經常可用於正式語體。上述這一課僅標題就有幾個既正式又好用的詞彙,<人口結構與人口分布的變遷 趨勢>,例如在下列例句中,”widespread”和”mass”兩個修飾語在同句中出現,學生似乎一看就有點惶恐,但若譯成「分布範圍廣大」、「大規模」, 對本所4、5年級學生來說都並不陌生。
   (例句4) ROSSLYN, Va. — Speaking last month at a Washington think tank, Rushan Abbas relayed tales of suffering she had heard about China’s repression of ethnic Uighur Muslims — including the detention of members of her husband’s family in a widespread system of mass internment camps. 註3
  另外,由於教授外交人員,筆者也盡量涉獵與外交或國際事務相關的例句。某日在在網路上註4讀到的(例句5) “North and South Korea agreed to sign a peace treaty, hoping to have a peaceful future.”,原文原作者中譯為:「南北韓同意簽訂和平協議,希冀擁有和平的未來。」,「希冀」讀起來不甚自然。
  而同樣在5級教材<<思想與社會>>中,<中國人的鬼神觀>這課句構之一:「一般人對於鬼神,總是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在密集操練下,很多學生已能自己產出「我對某事/某人抱著懷疑的態度」諸如此類的句式,因此若能應用於此,如:「對和平的未來抱著期望。」,以筆譯課班上反應看來,應是容易吸收,符合i+1的學習策略之一。

二、自我糾正:
  與優點一相關,筆者也希望藉由翻譯過程培養學生自我糾正的能力。以下文為例:
   (例句6) Ms. Abbas, 50, is among a growing number of Uighur Americans who have had family members detained by the Chinese police and placed in the anti-Islam camp system that is spread across the northwest region of Xinjiang.註5
  在原文中從屬子句賓語”family members”後面帶有兩個動詞分詞detained及placed,可以句構「不但…而且…」翻譯,但最需注意的是語序,主語在此句構中的位置決定兩種不同語意:單一相同主語、或兩個不同主語,究竟是「其親戚不但被羈押,且被送往…」,抑或是「不但其親人被羈押,且被送往…」。「不但…而且…」固然只是2年級語法,但頻率高,且常見中高程度學習者也犯下語序錯誤而不自覺已然影響表達。希望與翻議原文的對照能有效提醒學生們更注意詞彙與句構間的關係。

三、正確選詞
  運用翻譯軟體或電子辭典,對於許多學習者而言顯然便捷,但以教師角度觀之,常流於「見樹不見林」,僅將所查找的結果硬生生置入語句中。以(例句7)為例: Internet with virus-tainted spam that targets Facebook‘s estimated 400 million users in an effort to steal banking passwords and gather other sensitive information.註6
  “(Have) flooded”網路辭典所提供的對譯是「??使氾濫」、「??使涌入」這類近乎不知所云的中譯。2年級同學已在<<當代中文課程(二)>>學到「利用」,3或4年級已學到「不斷」,已有能力產出相當不錯的中譯:「駭客不断利用…」。此外4年級在<<中華文化叢談中>>討論 <工業與商業>一課生詞及課文也已練習「大量投資」。5年級核心教材<<思想與社會>>,在 <經濟發展的難關>一課,討論「仿冒商標充斥」。綜上所述,學生可揉雜過去所學,產出「駭客使網路上充斥大量受病毒感染的垃圾郵件…..」這類寫法。
  該文章標題,(例句8)New password-stealing virus targets Facebook註7中,“target”作為動詞,辭典中直譯「對準」、「瞄準」都不適切。若可著眼於全句語意,以「成(為)」或「把」來構句:「成了…的目标」、「把…當作攻擊目標」。此二選詞往往也是學習難點,可趁此機會複習。

四、近義詞比較
   (例句9) At a news conference, U.S. Undersecretary of Defense Perry declared that the credibility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NATO was at stake.註8
  本句需要區辨的詞語包括:”claim”究竟翻譯為「聲稱」、「宣稱」、「宣佈」、還是「公佈」?而”at stake”除「面临危机」的譯法外,還可應用3及5級教材中所學:「受到威脅」。5級核心課<<思想與社會>>第一課<現代人的健康> 「……於是在感冒之外,還有更多的現代病威脅著現代人的健康。」。而被動語態之一「受到」為3級<當代中文三>第3課語法點。此外,「受到」、「收到」分不清楚也是常見偏誤。
   (例句10) In the summer of 1969, the Administration publicly urged an easing of tensions with China.註9
  本例句中”publicly”不是「公然」而是「公開」,前者所隱涵之語意在核心教材中的生詞註解”openly”並無法清楚呈現。而”administration”在此也非辭典詞條中列於第一順位的「行政」之意;在另一道練習題中,語境較清楚因此學生較容易掌握:(例句11) ”The George W. Bush administration’s 2005 call for China to….”註9
  前述之(例句2)有一組詞語,嚴格來說不算是近義詞,但也需要強化: If the attachment is opened, it downloads several types of malicious software, including a program that steals passwords, McAfee said on Wednesday. 
  “If”往往也讓學生直接聯想「如果」、「假使」一類連詞,而本句語境卻更適用「一旦」:「一旦附件(被)打开了,就会下载各种恶意的软体…..。」在這段落中,其他可複習語法點還有:「被」之不幸意,或以新聞類材料高頻的書面語「將」取代「就會」,以及相同主語”it”中譯句可省略。

五、篇章層次:代名詞省略與否
  於翻譯過程中常可凸顯:中英代名詞之應用有別,以及,除中文代名詞脫落的特性外,於高程度中文常用但單句不易練習的書面語代名詞「其」、「該」等。
   (例句12) The president's new law to develop weapons may violate international treaties.註11若僅翻譯成「總統」,本句缺乏足夠語境。加上文言指稱詞「該」:「该国總統……。」則清楚多了。

六、篇章層次:句序
  不僅是單句中的詞序,在篇章中也可比較中英句序。
   (例句13) Our men had gone quite a distance off before the enemy’s reinforcement troops came up. 註12
  本例句可將時間詞所在句直譯:「在敵軍的增援部隊抵達前,我軍已…..」。不過,高頻副詞「才」可連接此二複句:「我們的/我軍 隊伍已經走得很遠了,敵人的增援部隊才趕上來。」語法參考書註13指「才」「起關聯作用」,語意的關聯也唯有篇章可呈現。

  小結:學習者產出正確中譯的過程,需有一定的語言能力處理:選詞正確(語法)、詞彙在句中順序(語法)、複句中的銜接(篇章語法),甚至語音疏失對選詞的影響。

  教師反思:翻譯練習畢竟相當程度依賴學生母語,不無缺點。例如,在學生尚未接觸足夠語料、累積足夠語感時,可能誤解、誤用,過度使用「會」即為一例:某些教材註解為”will”,因此常聽到學生們的怪句「??我明年八月會畢業」,濫用了「會2」。而有時學生們對於練習的題幹本身--英語--也有不同語感。有一瑣碎例子是筆者取材自翻譯課本,該句原文用”pitch dark”一詞,但有學生認為應是”pitch black”。不過,參考幾本權威辭典則可確定二者皆可。此外,市售翻譯教材不一定適用於此課型,教師自己整理出教材,也是每學期的課題。
  筆者身處二語教學環境中,固已習慣日常接觸中介語,然則有時深感在此環境中「歐化」語句似乎過於習以為常了?「?放假快樂」是可接受的嗎?或者,口頭上甚至教材中都出現了「你的國家」--還沒學過「貴國」的學生至少我們可用「你們國家」,當代中文(一)第二課即示範了「你們學校」,該課語法note也提供解說。學生休息室飲水機上貼的告示是「若要清洗你的杯子或碗,……」,筆者常有衝動拿著麥克筆把「你的」劃掉:「若要清洗你的杯子或碗,……」,甚至此一假設語氣「若要」也絕非必要。老師們也常說「好問題」--這難道等於”good questions嗎?華語常以動詞為中心,自然表達是否應改為:(這問題)問得好。「譯」短情長,中英比較予以筆者個人更多提醒與反思,也「希冀」拋磚引玉,與同事們共同追求教學與真實語言的平衡點。

  註1、註5、註6、註7:Time Magazine及時代雜誌中文版
  註2、註3、註5、註10:New York Times及紐約時報中文版
  註4、註11: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看政治新聞學英語:戰爭、簽訂條約、侵略的英文怎麼說?
  註8:Time單挑1000,經典傳訊編輯部(1997)
  註9、註12:英漢翻譯教程,張培基等(1993)
  註13: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劉月華等(1996)

參考文獻:
英漢翻譯教程,張培基等(1993)
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劉月華等(1996)
Time單挑1000,經典傳訊編輯部(1997)
翻譯新究,思果著(2001六版)
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周世箴譯 (2003)
翻譯教學實務指引,廖柏森等(2011)
新聞英文閱讀與翻譯技巧,廖柏森(2014)
翻譯教室,柴田元幸(2016)
翻譯進修講堂,廖柏森等(2016)
中英筆譯翻譯技巧與文體應用,廖柏森等(2018)
Time Magazine, 時代雜誌中文版
New York Times, 紐約時報中文版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近期期刊

257

Mar. 1. 2024

256

Feb. 1. 2024

255

Jan. 1. 2024

254

Dec. 1. 2023

253

Nov. 1.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