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蘋果

轉型中的克利夫蘭

Reimagining Cleveland

  要討論克利夫蘭歷史,應該從地理講起。在表面上,克利夫蘭的位置有足夠的條件來建立一座大城市。由於五大湖和凱霍加河的結合,因此宜於貿易,也就是說能夠連結美國早期西部的各個小聚落。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由於道路不足的緣故,克利夫蘭建立的時候人口只有606個。1820年起,克利夫蘭的發展開始加速。建設俄亥俄伊利運河和鐵路之後,克利夫蘭跟大西洋和俄亥俄河直接相連。

    提起克利夫蘭,大家總覺得是個以重工業為中心的社會。就數量上看起來,這句話沒錯。該城周圍地底下蘊藏了不少的煤和鐵礦,於是1870年,洛克菲勒於克利夫蘭創立了世界知名的標準石油公司,同時鋼鐵工業也開始發展。當時克利夫蘭人口像一個雪球核心似的越滾越大。到了1940年代,人口達到一百萬人,主要工商業不外乎鋼鐵和車輛。

    在城市快速發展的時候,克利夫蘭吸引了許多不同的族群,尤其是東南歐、愛爾蘭和南方的非裔美國人。到1920年,移民佔了整個城市的百分之三十。說實在話,我之所以出生在克利夫蘭,也是這個緣故。由於克羅埃西亞人口已經飽和,於是我父親的家人在1970年代決定移民到克利夫蘭。

    1960年代起,克利夫蘭就開始衰弱了。凱霍加河發生至少13次火災,因此成為工業污染的代名詞,也促使美國的環保運動發展。自從經濟大蕭條以來,克利夫蘭也是第一個拖欠債務的城市。它之所以被譏諷為「湖上的錯誤」並非沒有原因。

    到目前為止,克利夫蘭像每個社會週而復始發展規律一樣再次強盛起來。越來越多年輕人趁著房地產便宜以及其他的機會,來發展新的創意產業,但願在未來,克利夫蘭的外號能夠轉變為「湖上的機遇」。

近期期刊

258

Apr. 1. 2024

257

Mar. 1. 2024

256

Feb. 1. 2024

255

Jan. 1. 2024

254

Dec. 1.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