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教授10月16日蒞臨ICLP演講,談中英語文的異同。演講十分精彩,不但內容有趣,奚教授本人也很有幽默感,一邊讓觀眾深入了解語言學的各個方面,同時對學習的策略提出了不少實用技巧,讓在座所有學習外語的學生都滿載而歸。 奚教授自小是在台灣受的教育,博士主要研究的是美國早期文學,他教授英文文學、高中英文、翻譯等,也常到各高中和同學分享學習英文的方法。最近十五年則比較沈浸在翻譯上。他正在撰寫一本書,在YouTube上也有相關的廣播節目。 以中英文的反映與映照兩個面向為基礎來討論並說明所謂的「聲音檔案」(Sound File)這個特別重要且必要的概念,如果想講流利的外語,非了解這個概念不可,學到了某一程度,與其一直依賴語法知識和解釋,不如把很多「聲檔」收集起來成為自己的語感,依賴此語感判斷語言的正確性。 建立聲音庫 儘管中英語文的相似不少,卻不能只依賴一個字一個字對應的方法學習生詞,因為相同意思在兩種語言中會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像是中文的成語、俗語、習慣用語等,比方說「他昨天晚宴走光了」英文的形式就是「She had a wardrobe malfunction at the dinner party last night」。與其把所有文法的規則背下來,以語法分析作品的結構與句型,不如直接把這些句子當作一個一個的聲音檔案記住,就可以很自然地說出來。 接下來奚教授進一步說明了詞語搭配的重要性、關鍵性,並舉了幾個例子說明雖然語法沒有錯卻怎麼聽都不對的句子,所以想要說流利外語的關鍵就是熟悉更多的聲音檔案。大致來說,詞語搭配可以分成主要的兩種,這兩種就是動詞配名詞及形容詞配名詞。換句話說,只注意語法規則不如背小句子來的有效,就拿幾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提出問題」、「提出證明」、「提出警告」,其中的「提出」這個詞翻譯成英文時會用不一樣的詞,「“raise” a question」、「“present” proof」、「“issue” a warning」,換了不同的動詞的話,即使語法都沒錯,可是英文母語者還是會覺得怪怪的,這種對詞語搭配的習慣就是「聲音檔案」,因此非熟悉聲音檔案不可。這樣一來,就會慢慢地發展出自己的語感,會越來越容易判斷句子是否正確。至於背生詞,最好是把生詞與例句一起背下來,因為這樣能更快掌握越來越多詞類組塊(Lexical Chunks)。 中英文語法的差異 在這個部分的一開頭,奚教授提出了中英文母語者分別對語言抱著什麽樣的態度,中文母語者不信任語言(或說「詞語」),英文母語者則信靠語言,拿聖經來說,約翰福音的第一章頭一句話就說「太初有“道”」(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這裏「道」的意思還有很多可以探討的,但是簡單來講,就是「Word」(道)是很確定的事物。進一步來講,如果要形容一個情況,中文母語者會以形象化的描述來形容,英文母語者則使用直接稱呼該事物的敘述來形容。漢字是形象化的文字系統,英文則以抽象性的字母代表聲音、語音。 接下來將兩種語言加以清楚的對照,首先重複在中文的詞彙構造上十分普遍,可是英文卻避免太多重複,而是盡量換一個說法。舉例來講,笑、大笑、偷笑、冷笑等等,這些詞翻譯成英文都是不同的字詞,就是相似詞。至於字詞本身也有好幾種的型態改變,能表達不同的意義,譬如時態、 單複數(語法)、 冠詞等等。自分析字詞至了解句型段落,中文極度依賴前後文,英文則是高度依賴前後文。換句話說,中文的詞序相當重要,英文的詞序比較常會用來加以感覺可是卻不會改變根本的意思。 再來他說明了一些中英文句法上的類型差異,像是話題評論式語言與主詞動詞式語言、意合語言與形合語言、向左分枝語言與向右分之語言等。中文像竹子、英文像葡萄。中文喜歡用平行的結構、儷句、每個音節的重量一樣,英文則每個字詞的重量不大一樣,是一個後重語言,中文則是前重的,英文更加確定、不太喜歡重複。 總而言之,學語言有不同的階段,不同的面向,而做翻譯研究確實有助於學習語言,翻譯外語的過程裡,透過大量閱讀、大量聆聽,這樣建立起龐大的聲音庫,從中了解兩種語言的差異有助於深化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