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孝維教授是台大的森林環境資源系的教授,也負責台大的國際事務。她非常喜歡鳥類(文末的台大賞鳥清單都是她提出的),也喜歡研究自然生態及網羅優秀的國際學生來台大留學。以下是她說明台灣生物多樣性的特色以及給住在台灣的留學生一些自然生態的觀察筆記。 [台灣的生物多樣性] 台灣一共有674種鳥類與四千多種蟲類,其中有四百種以上是蝴蝶類;土地有60% 是森林。高山、大海、外島、城市——台灣幾乎什麼都有,袁教授認為「台灣是小而美的地方」。很多只待在台北或高雄的外國人以為台灣像新加坡,其實不然。若有機會,她建議租一台車,在台灣繞一圈:從台東開始,先看日出,然後開到墾丁的西海岸享受海灘之美,在那裡潛水看珊瑚礁與紅樹林;再開半天去玉山喝下午茶,途中會經過草原與竹林。 從低海拔到大概 1500 公里的高海拔地區,氣候適合闊葉森林生長。海拔 1500 公里以上就開始出現日本人非常喜歡的日本扁柏(hinoki cypress)——聽說東京的皇宮有兩棵日本扁柏。 海拔1500 公里也適合映山紅花類(azaleas)生長,平常五、六月開花。 台灣為何有那麼多元的環境呢?因為台灣的地理位置也是獨一無二的。台灣是一個位於亞熱帶的島;除了經常有颱風與地震之外也常常下雨,有益於自然物種的繁殖。台灣本島在地質上也算是年輕的島,也包括兩個地殼板塊:菲律賓海板塊(Philippine Sea Plate)與歐亞大陸板塊(Eurasian Plate)。大概一萬年前的冰河時期(glacial period),台灣與中國之間原本有陸橋(land bridge),這有利於各物種從亞洲大陸遷移到台灣。但海平面上升、陸橋消失了之後,這些物種留在台灣繼續演化,變成目前台灣的特有種類。如今只有鳥類、魚類才能自然而然地從其他地區遷徙到台灣。台灣還有一大特點就是位於遷移路徑上:橫向、縱向的都有,具體地說,來自東北亞與澳洲的候鳥都會通過台灣;來自東南亞的候鳥也是。 其實,台灣的外島——金門,也是很特別的島,冬季和夏季都有很特別的候鳥,包括黑嘴端鳯燕鷗。總之,台灣的生態環境非常適合多樣性的生物演化。 [台大的鳥類] 袁教授告訴我們,台大的土地一共佔台灣本島的百分之一;台大也是唯一能在台北合法飼養牛、豬、羊等動物的機構。不過,台大擁有的土地不只在台北,在南投也有農田、試驗森林等。每年台大也會開一堂林業課,即使是沒有台大學生證的同學也能參加。這堂課非常受學生歡迎,甚至有人開玩笑把去參觀各個林業地的課堂包車叫做「愛之車」,因為每次開這門課都會產生新的班對。 此外,袁教授也提出了一些區分公鳥和母鳥的特點。譬如,普通翠鳥(common kingfisher)公的與母的雖然看起來很像,不過只有母的嘴巴會擦 「口紅」。而且鳥類的公鳥平常更漂亮而母的比較樸素,原因在於公鳥要顯示牠們又健康又有生存能力,為了保護幼鳥,母鳥要能夠好好地偽裝。在台大校園裡能看到一百五十種左右的鳥類(包括候鳥與留鳥)。本文最後列出在台大所能看到的全部鳥類,其中包含千元鈔票上的帝雉(Mikado pheasant,在校園裡只看過一次而已!)與臺灣藍鵲(Taiwan blue magpie,也是台灣國鳥)。同學們找得到嗎? [環保與綠能——不是大家想的那麼簡單] 世界上到處都面臨氣候變化的問題。科學家已經明確地宣吿,人類不應該繼續使用石油,一般人也都已經理解綠能的重要性。不過,用風力、太陽能產生電力也不一定是最理想的答案。袁教授說:「風機(wind turbines)這麼高,風扇轉動的時候,如果剛好有鳥類經過,可能就會受傷,還有蝙蝠也常常因為風機低頻的聲音,飛往風機的方向,然後被絞爛了!所以在風機下面會看到很多蝙蝠的屍體。」 雖然風力發電可能會影響大自然的生態,可是綠能還是目前最環保的方法。我們有沒有辦法找到環保與人類需求的平衡點呢? 這個情況非常複雜,人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袁教授也點出風機放置地點的問題:風機無法隨便放置,要考慮風向、當地的居住狀況、自然環境等。不過,她認為台灣目前決定風機地點的方式與別的國家不太一樣。別的國家是先考察對當地生態的衝擊再來決定放置的地點,比方說鳥類的遷徙途徑,但台灣是先選擇了地點,然後叫專家去調查,怎麼減緩它造成的生態影響。袁教授也認為,台灣目前採用的保護鳥類和蝙蝠的替代方案有時候很難執行,比方說在其他區域創造一個適合鳥類或蝙蝠的環境,但實際上並不能強迫這些動物遷徙到這些人造的環境,因此我們必須思考相關政策應該如何執行。 不過,綠能不是台灣環保唯一的挑戰。人民與政府時時刻刻都得對付入侵物種,比方說蝸牛,特別是非洲大蝸牛與福壽螺,這兩種動物都是入侵物種。諷刺的是,是台灣人引進牠們,是想把牠們當作食物。袁教授認為,如果我們能夠真的把牠們當成食物是再好不過了。可是福壽螺太難吃,台灣人不喜歡;非洲大蝸牛又有寄生蟲,吃了對身體有害。最後這些蝸牛都被遺棄了,就造成了大量繁殖。 討論環保的問題不一定都是悲傷的結局,有時也可能帶來好消息。袁教授介紹了一種「神話之鳥」——黑嘴端鳳燕鷗(black-billed tern)。黑嘴端鳳燕鷗是一種留鳥,一百年前,這種鳥在馬祖被德國科學家發現,不過最近七十多年之內都沒再看到,大家都以為黑嘴端已經滅絕了,原因不明,可能是因為戰爭或是數量減少等。不過,有一位導演去馬祖外島拍攝電影時,突然發現了這種鳥。他一回來台灣本島後就立刻諮詢專家,確認他是否真的看到了黑嘴端鳳燕鷗。目前政府與研究者都在盡力保護這種瀕危物種,讓這120隻鳥找到生存的出路。 [與台灣的生物多樣性和平共處] 因為筆者深為小黑蚊所苦,所以請教了袁教授關於小黑蚊的問題。她說:「小黑蚊喜歡那些有青苔的環境,所以要整理環境,讓小黑蚊不能繁殖。」那麼要怎麼防止被小黑蚊攻擊呢?袁教授建議:「抹防蚊液吧!你不可能殺掉所有的小黑蚊或是小蟲子,但起碼不要被叮,不過要注意一下哪些防蚊液可能對身體有害。」被小黑蚊叮了之後,她推薦擦百靈油和綠油精,因為這兩種藥含有薄荷,會讓皮膚舒服涼快,雖然不能防止被叮咬,也不見得有效,可是至少皮膚不會那麼癢。 談到台灣的生物多樣性,怎能不提「小強」?「小強」是台灣人給蟑螂的小名,因為牠們的生存能力非常強。袁教授推薦預防蟑螂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家裡的食物都包起來,不要將食物暴露在外面。」台灣還有另外一種與蟑螂相伴而生的小動物——白額高腳蛛,也就是俗稱的「喇犽」,牠們會把蟑螂吃掉,但有時會突然出現在床下或天花板,讓人大驚失色。 世界上萬物的存在對人類來說可能有益處或害處;我們應該更正向地面對生態的挑戰。台灣的生態特色就是具有豐富的多樣性。因此,儘管我們處在此氣候變遷的時代,仍要繼續努力保護萬物的生存環境,讓這個島國能真正成為「小而美」的島嶼! 朋友們,大家來玩個 「尋鳥遊戲」吧! 在台灣的讀者, 散步時能找到袁教授所提出的鳥嗎? 每次看到, 請您拍照, 說明是哪一種鳥類 (請看以下的清單)。您的作品就有機會可登上電子報! 不在台灣的讀者,若有興趣也歡迎參加活動! 在您居住的地方, 平常會看到什麼鳥類? 歡迎拍照,並附上鳥的名字。 您的作品也有機會可登上電子報! 請於台灣時間8月31日23:59之前, 將照片與鳥名寄至: emshek@knox.edu ,郵件標題為 「尋鳥遊戲」。 加油! Grey heron(蒼鷺) Great egret(大白鷺) Mallard duck(綠頭鴨) White wagtail(白鶺鴒) Grey wagtail(灰鶺鴒) Japanese paradise flycatcher(紫綬帶) Barn swallow(家燕) Crested serpent-eagle(冠蛇雕) Crested goshawk(鳳頭蒼鷹) Besra sparrow hawk(松雀鷹) Collared scops owl(領角鴞) Little egret(小白鷺) Black-crowned night heron(夜鷺) Common moorhen(紅冠水雞) White-breasted waterhen(白腹秧雞) Common kingfisher(普通翠鳥) Red turtle dove(紅鳩) Spotted neck dove(珠頸斑鳩) Oriental turtle dove(金背鳩) White-billed green pigeon(綠鳩) Malayan night heron(黑冠麻鷺、大笨鳥) Taiwanese barbet(五色鳥) Grey treepie(樹鵲) Common magpie(歐亞喜鵲) Common myna(家八哥) Black drongo(大卷尾) Taiwan blue magpie (臺灣藍鵲) Black bulbul(紅嘴黑鵯) Mikado pheasant(帝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