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 1994 年所拍攝的《飲食男女》是一部探索多樣話題的電影,其所呈現的主題和內容包括了台灣解嚴之後的世代差異、當代女性的職業機會和困難、創傷症候群等。這些話題都涉及了當時台灣翻天覆地的變化,透過人物之間的關係,這部電影也描繪出一個正在轉型中的社會樣態。 一般來説,「轉型」這個詞並不意味著永久的狀態,而是意味著一個過程或方向。如果某一個事件在轉型中,那麼它應該正從某一個地方走向另一個地方。不過,在這部電影裡,台灣的社會無法逃離這個轉型的狀態,觀眾每一次看這部電影就會重溫一次那時候的記憶。換句話説,由於這部電影的獨特性,「轉型」這個暫時的狀態變成了台灣在電影中的永久特徵。在這篇文章裡,我想探析一下電影和記憶的關係及電影對記憶的影響。 我應該先説,「文化」或「社會」都不是固定的。的確,自20世紀70年代來,有愈來愈多學者認識到,「社會」和「文化」一直以來都在轉化的過程中。不過,一般來説,社會發展的速度很慢,一般人不會注意到社會正在逐漸地變化,甚至於著名的學者——例如人類學家克勞德·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或社會學家艾彌爾·涂爾幹(Émile Durkheim)——都認爲,「文化」根本上不常改變。所以,我在這裡討論的現象之所以算是獨特的現象並不是因爲社會在轉型中;其實,我們的社會一直以來都在改變的過程中。 如果社會一直在轉化的過程中,我為什麼要强調《飲食男女》裡的轉型呢?因爲當時社會改變的速度快到足以讓一般人意識到變化的過程。藉由老朱一家人的衝突,李安揭開並强調了當時社會變化所造成的代溝和矛盾,同時讓觀眾意識到那個時代中的社會變化。不過,談到電影對記憶的影響的時候,這並不算是最重要的一點,最值得提出的一點其實是電影本身的拍攝技巧。 一般來説,當我們回顧過去的時代,我們會記得什麽呢?可能是我們那時候的希望、情感、困難等等。不過,我們也已經知道,後來發生了什麼事,這個認知一定會影響到我們的記憶。如果當今的台灣人回顧1994年,他們可能會記得四小龍時期的經濟發展、那時候的性革命和女性主義的運動、職業要求的變化等等諸如此類的現象。不過,他們也已經知道,這些現象在他們的生活中創造了哪些結果:台灣目前的經濟條件如何,性革命對他們的長期戀愛關係帶來了什麽樣的影響,也已經知道這些社會運動是不是成功了。 當我們看像《飲食男女》這類的電影,情況有點不一樣。因爲電影是在那個時期中結束的,所以老朱永遠不會知道家寧的孩子長大之後會有什麼樣的工作,家倩永遠不會知道去阿姆斯特丹對她事業的影響,錦榮永遠不會知道梁伯母會不會接受她和老朱的婚姻。並且,他們在拍攝這部電影的時候,連扮演老朱、家倩和錦榮的演員都無法預見台灣社會的未來。如此一來,當我們每一次看這部電影,我們不僅僅再次複習一個讓人感動的故事,而且會跟著電影裡的人物重溫那時候的希望、困難和不確定,這全都拜攝影媒介的特質所賜。 攝影技術能讓時間定格在某一個瞬間,電影技術也能夠讓那些瞬間復活。從這個角度來看,連話劇都替代不了電影——比如說,如果我們今天去看《飲食男女》的話劇版本,舞臺上的演員都仍然是當今的人士,不是故事那時候的人。可是,無論我們哪一年看這部電影,電影裡的人物都依然是1994年那一年的人。李安拍的這一部電影的一個特點就是,他利用電影技術的能力來把台灣社會轉型的時期變成一種永恆的記錄。於是,這個導演不僅僅給我們帶來了一個討論藝術作品的機會,而且也給了我們一個進一步去思考電影這個媒體本身特質的機會。
氣候變遷對世界的影響逐年增加,同時有越來越多人搬到城市和沿海地區去。這樣的遷移模式使災難的風險提高,傷害更加嚴重,無論是自然災害,戰爭或疫情,人口過度集中與環境開發擴大就會增加損失和死亡率,再加上災難惡化的可能性也提高,為此,研究者和城市規劃者越來越注重「社區恢復力」這個概念。 大概地說,「社區恢復力」是一個社區或區域能生存及災後恢復的能力。不過到目前為止,專家沒有一致的定義。為了能夠衡量社區恢復力計畫的成效,建立對社區恢復力的共識是很重要的。不過因為每個社區的人民、需求都不同,因此要實際施行規劃也不見得需要嚴格的定義,有時讓定義有彈性可以使社區得以根據他們所需要的復原力來執行相應的規劃。 雖然沒有嚴格定義,但是社區復原力的概念應該考慮到一些方面,其中包括當地教育水平、社區人際網絡關係、健康、治理、資源、整備和精神面貌。這些因素可以當作「社區恢復力」的基礎,能夠奠定研究的標準,也有助於地方在實行政策時有因地制宜的餘地。 我要舉兩個恢復計畫的例子,每到春天,在阿拉巴馬州龍捲風是常見的,長期以來,政府建造了很多避難所。在2011年四月,有史以來最規模最大、災情最慘重的龍捲風襲擊了美國的東南部,尤其是阿拉巴馬州,當時超過250位阿拉巴馬州居民死亡。當地有不少的拉丁裔和亞裔人口,為了彌補他們與少數民族之間的語言隔閡,政府進行救援工作的時候也請會說其他語言的志願者來幫忙,尤其是已經跟那些社區有關係的人。這樣一來,就能迅速減少處在困境的人數。 另外,在菲律賓的民答那峨島,除了自然災難,武裝衝突也是常見的事。這些地區的政府和非政府組織有不少備而不用的計畫和資源,除此之外,因為菲律賓人普遍有宗教信仰,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蘭教領導人也會舉行社區對話來緩和人民的不安感。 話說回來,這兩個例子的總體想法是社區內的合作。換一句話說「社區恢復力」重視社區,而實現的核心在於人跟人彼此溝通、彼此合作。這樣的做法包括培訓非正式和正式的領導人、專家、一般公民以及學校,醫院,商店甚至於家庭。當然社區恢復力不是一天就可以建立好的,整個社會必須長期共同努力克服災害所帶來的影響,大家共同為各自所屬的城鎮決定基礎設施及資源的分配。一個以社區為基礎的恢復力計畫也將對弱勢群體有更多了解並且更加關注。 總而言之,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形勢,也受到不同災害的影響,而強調社區恢復力的形成有一個重點,那就是公共參與,注重社區。恢復力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期計畫以及和每一位公民和組織的共同努力。 災難越來越常見,社區更加靈活的必要性日益提高,社區中的成員是能否融洽相處,將是這個計畫成敗的關鍵因素。
各位好,我今天要談的題目是日本明治時期的國家神道。 首先,何謂神道?所謂的神道就是原生於日本的一種民族宗教。神道教起源於日本的遠古時期。然而,至今,神道教對於日本民間的信仰與思想依然留下了明顯的痕跡。這就是所謂的神道。 那麼,何謂國家神道?國家神道起源於19世紀末,日本的明治時期。神道教受到了極端民族主義思想影響之後,逐漸地成為國家宗教。換句話說,傳統的神道教與國家神道的差異在於後者是由政府控制的,被國家與政治家用來謀求自身的利益。 那麼,國家與宗教怎麼會發生如此緊密的關係?這就要從西方列強的擴張說起。19世紀中期,美國、英國、法國以及荷蘭以殖民擴張為目的,聯合起來,與日本展開了一場戰爭 ,希望強迫日本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最終,列強以武力手段開放日本的港口,強迫日本與西方國家進行貿易。 在國家遭遇如此嚴重的武力威脅時,日本人民開始抵抗西方國家的侵略。人民的民族主義意識就由此開始醞釀了。在這樣的情形下,作為日本的人民,既要享受本國獨立發展的機會,又不要被列強所征服,只有迅速發展、迅速強大起來才是唯一的辦法。 國家神道最重要的特點之一就是敬畏天皇的思想。在國家神道中,天皇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天皇所扮演的角色之所以十分重要,理由在於他被看作是日本太陽之神的後裔,因而享有政治上最大的權威,而如此巨大的權威被用來支持並促進日本後來的帝國主義。 明治政府為傳播國家神道的思想採取了那些手段呢?以小學教育為例,在這一時期 ,日本小學生一週一次會在天皇的照片前面排隊,一個接一個地鞠躬,為皇室祈福。由此可見,當時的日本政府是藉著教育來灌輸敬畏天皇的思想以及種族優越感。 總而言之,在明治時期,國家神道對於日本社會起了重要但負面的作用。為日本後來走上帝國主義的道路做了鋪墊。 今天的演講就此結束,謝謝大家。
在中學的時候,我不敢跟女生聊天。我覺得她們很恐怖。每天我在學校都會經常碰到女生。 我碰到他們越多次,我越緊張,我總是想,要是我能躲起來就好了。 我連一分鐘都不能跟她們說話。說真的,這就是我中學的生活, 我連一個女生朋友都沒有。 但是我想學習怎麼跟女生聊天。 如果我覺得跟女生聊天是很好的主意,為什麼我不試試看? 可是我不要給她們添麻煩,而且我也覺得自己有一點兒奇怪,因為從十一歲那年到今天,我一直有一個想法,就是大家都很奇怪,我不比別的人更奇怪。 給大家一個比喻: 生活是一輛公共汽車。 你可以對司機小姐說:「到死亡站的時候,請告訴我一聲,好不好?」 不過,在到最後一站以前,你應該到每一站去逛逛。 每到一站就有一次認識別人的機會。 人們因為害怕而不敢下車,所以要是有機會,就應該下車逛逛。 講了半天,我還沒給你們說我跟女生聊天的故事。有一天,上課的時候我看到一個女生旁邊有空位,然後我就坐下來了。 儘管我跟她不熟,可是我暗戀她。 我的心裡亂七八糟的,但我還是想利用這個機會跟她聊聊。 我不知道該說什麼,不過我告訴自己:「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現在我也越來越知道怎麼跟女生說話了。
我剛上大學的時候,決定選中文101這門課。雖然我以前從來沒學過中文,對中國的傳統、文化,什麼都不知道,連一個字也不認識,但是我對中國話有興趣,也覺得如果我在大學的時候不學中文,恐怕以後沒有機會學。 2020年9月8日早上,我上了我第一堂中文課。在那堂課上,我們學習中文的發音和聲調。因為新冠病毒,所以我需要上網課,麻煩極了。在電腦上聽不太清楚老師說的話,而且老師只說中文,所以大部分我都聽不懂。那個學期,我每天早上都有中文課,還有另外四門課,把我忙壞了。我還記得我第一次中文考試:我差一點被當了,成績不到六十五分,讓我特別難過。 我知道從那次考試到現在我的中文進步了很多,可是有的時候我喜歡回想一下那個特別辛苦的回憶。我想每個人學中文學得不一樣快。即使你學得慢一點,也沒問題。最重要的是不放棄學習,堅持不懈。即使我的老師們常常得改正我的聲調,即使台北人常常因為我說錯了,所以問我:「你說什麼?」,我也知道我的中文越來越好了。我很喜歡學中文。
珍·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是我高中一年級看的第一篇英語文藝作品。由於當時自己的英語水平非常低, 在漫長的三個月之內, 我一邊抱著英法文字典一邊捧著《傲慢與偏見》, 含著淚把這部作品讀完了。我原本討厭愛情故事, 但奧斯汀的文筆幽默又諷刺, 使我愛上了她的這篇作品。然而,後來才意識到, 我喜歡的並不是愛情故事, 而是作品中的社會評論。奧斯汀描寫了攝政時代對於女性的約束, 闡述了她們的生活環境。透過故事, 讀者可以逐漸了解當時女性權力的限制。她們所佔有的空間被家庭的社會地位、經濟情況、與自己的外表面貌所侷限。比如, 她們只能依靠婚姻決定自己未來的貧窮或富貴。然而, 在這種重男輕女的社會中, 女主角伊莉莎白不顧自己將來的社會地位與經濟情況, 堅持要尊重對方才會考慮結婚。這種勇敢, 獨立的思維模式不被當時的社會重視, 從中表現出作者奧斯汀的理想。 男主角達西先生也是一個非常難得的人物。他享有榮華富貴, 一開始看不起女主角的家人與社會階層。他們最初認識彼此時, 達西不斷的表現出對鄉下社會的偏見, 也從中不小心得罪了伊莉莎白。 女主角對達西的印象也十分負面, 每次跟他接觸時都會想方設法在社會禮貌允許的範圍之內跟他鬥嘴。沒想到, 達西在不知不覺中愛上了伊莉莎白本人, 打從內心欣賞她聰明活潑的個性。為了娶女主角, 達西先生願意拋棄家族的責任。在求婚的過程中, 他粗魯地提出對伊莉莎白家庭背景所有不滿之處, 因自己的身分地位高貴從未想到會被拒絕。不幸的是, 女主角最看不起他傲慢的個性, 而他的富貴更不可能打動伊莉莎白的心。雖然男主角被拒絕後感到憤怒與心酸, 但他逐漸地發現女主角指出的缺點非常合理, 而她的堅定是達西最初愛上她的原因之一。男主角慢慢接受了伊莉莎白提出的意見, 決定為了做個好人而改善自己。最妙的是, 伊莉莎白與達西先生均是傲慢且具有偏見的。他們的互動使對方不斷地認識到自己的缺陷,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抵抗了社會對男女的期待與約束。因此《傲慢與偏見》的愛情故事與奧斯汀的社會評論共存。 2005年拍的《傲慢與偏見》影片則完全忽略了攝政時代社會階級的概念。男性導演驕傲地表示自己在拍這部電影前從未讀過奧斯汀的作品。他所呈現的故事是個單純的男女愛情片, 主要針對不了解當時社會但喜愛浪漫故事的女性觀眾下手。伊莉莎白與達西先生的與眾不同被簡化成一個不守規矩、喜歡撒嬌的女孩和一位害羞不懂得討好別人的大丈夫。學者們認為攝政時代女權作者的奧斯汀絕不可能寫出如此枯燥無味的故事。她最有名的作品卻如今被一個不懂得歷史, 不重視女性權力的爛導演所利用, 使我感到忿忿不平。本人的建議如下: 如欲瞭解奧斯汀的作品請讀原著或觀看其他電影改編版本。有自尊或支持女權運動的人務必避開2005年版的電影。
12:10~13:00, R447
暑期班結業典禮
領航班後測
09:00~11:00 (A)
13:00~15:00 (B)
15:30~17:30 (C)
12:10~13:00, R447
領航班結業典禮
線上離校考試 (8/15~8/17)
12:10~12:20
語文大樓前團體合照
12:10~12:20
語文大樓前團體合照(領航)
領航學術報告
期末口試
學期中間假 (8/22~9/26)
© ICLP-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