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議題

社區恢復力

Communal Resilience

  氣候變遷對世界的影響逐年增加,同時有越來越多人搬到城市和沿海地區去。這樣的遷移模式使災難的風險提高,傷害更加嚴重,無論是自然災害,戰爭或疫情,人口過度集中與環境開發擴大就會增加損失和死亡率,再加上災難惡化的可能性也提高,為此,研究者和城市規劃者越來越注重「社區恢復力」這個概念。

  大概地說,「社區恢復力」是一個社區或區域能生存及災後恢復的能力。不過到目前為止,專家沒有一致的定義。為了能夠衡量社區恢復力計畫的成效,建立對社區恢復力的共識是很重要的。不過因為每個社區的人民、需求都不同,因此要實際施行規劃也不見得需要嚴格的定義,有時讓定義有彈性可以使社區得以根據他們所需要的復原力來執行相應的規劃。

  雖然沒有嚴格定義,但是社區復原力的概念應該考慮到一些方面,其中包括當地教育水平、社區人際網絡關係、健康、治理、資源、整備和精神面貌。這些因素可以當作「社區恢復力」的基礎,能夠奠定研究的標準,也有助於地方在實行政策時有因地制宜的餘地。

  我要舉兩個恢復計畫的例子,每到春天,在阿拉巴馬州龍捲風是常見的,長期以來,政府建造了很多避難所。在2011年四月,有史以來最規模最大、災情最慘重的龍捲風襲擊了美國的東南部,尤其是阿拉巴馬州,當時超過250位阿拉巴馬州居民死亡。當地有不少的拉丁裔和亞裔人口,為了彌補他們與少數民族之間的語言隔閡,政府進行救援工作的時候也請會說其他語言的志願者來幫忙,尤其是已經跟那些社區有關係的人。這樣一來,就能迅速減少處在困境的人數。

  另外,在菲律賓的民答那峨島,除了自然災難,武裝衝突也是常見的事。這些地區的政府和非政府組織有不少備而不用的計畫和資源,除此之外,因為菲律賓人普遍有宗教信仰,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蘭教領導人也會舉行社區對話來緩和人民的不安感。

  話說回來,這兩個例子的總體想法是社區內的合作。換一句話說「社區恢復力」重視社區,而實現的核心在於人跟人彼此溝通、彼此合作。這樣的做法包括培訓非正式和正式的領導人、專家、一般公民以及學校,醫院,商店甚至於家庭。當然社區恢復力不是一天就可以建立好的,整個社會必須長期共同努力克服災害所帶來的影響,大家共同為各自所屬的城鎮決定基礎設施及資源的分配。一個以社區為基礎的恢復力計畫也將對弱勢群體有更多了解並且更加關注。

  總而言之,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形勢,也受到不同災害的影響,而強調社區恢復力的形成有一個重點,那就是公共參與,注重社區。恢復力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期計畫以及和每一位公民和組織的共同努力。 災難越來越常見,社區更加靈活的必要性日益提高,社區中的成員是能否融洽相處,將是這個計畫成敗的關鍵因素。

近期期刊

258

Apr. 1. 2024

257

Mar. 1. 2024

256

Feb. 1. 2024

255

Jan. 1. 2024

254

Dec. 1.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