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PROGRAM

I
C
L
P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273
Jul. 1. 2025
SCROLL

焦點報導

觀看首屆國際青年菁英「鑑古知今」論壇的心得

Reflecting on the Past to Know the Present: Takeaways from the Inaugural ICLP-NTU Elite International Forum

陳信梁
/
美國
Luke Roger Bunday
ICLP第7級

文史哲學

試論胡適與莊子「安命」思想之差異

A Comparative Study of Hu Shih and Zhuangzi’s Views on “Acceptance of Fate”

孫夢靈
/
美國
Onassa Sun
ICLP第6級

  在胡適的〈我們對於西洋近代文明的態度〉一文中,他批評人在沒辦法增進幸福時,利用「安命」的觀念來安慰自己。根據胡適的觀點,人與其做個順民而安分守己,不如不知足而努力建設「人的樂園」。然而,「安命」一詞在《莊子》書中的原文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因此莊子並不是提倡沒頭沒腦地吃虧而自暴自棄。事實上,他提醒我們應該知道自己的界限,也就是說要明白我們所能影響和不能影響的是什麼。舉例來說,我們沒辦法讓地震不發生,但是卻可以建造穩固的房屋,來降低地震造成的傷害。莊子之所以希望我們能安然面對我們無法改變的情形,就是因為在人的生活當中,我們常常會遇到我們無法避免的情形,比方說,天災人禍。如果我們接受不了這些情形,而總是方寸大亂,我們就永遠不能獲得內心的安樂。    那麼,以地震的情況為例,胡適會怎麼做呢?他會鼓勵人運用科技把地震可能造成的損害減少到最低限度,而在地震發生後設法救濟最多的人。這種作法跟莊子所提倡的精神其實沒有衝突。何以見得呢?原因在於雖然人沒辦法阻止地震,但是我們能預先做準備,所以我們對災難的態度並不是「不可奈何」的。人的命運其實是有兩個部分的,要是我們不濫用精神在我們無法改變的事情上,我們就可以多花精神在我們能改善的事情上。胡適強調的是外在的行動力,因此說我們要努力建設「人的樂園」,而莊子「安之若命」並不是主張完全放棄,他真正的重點是要我們提升內心的修養工夫。   現在我們更明瞭「安之若命」的精神,但是這跟胡適的「神聖的不知足」的原則是否有衝突?觀察我們現代的社會,世界各國幾乎都西化了,不斷地尋求真理而發展他們的科學與科技。我們得承認人的生活水平絕對是提高了,但是我們也不能只顧人類的發展而不顧對於自然世界的傷害。現在,我們得做一個深入的探討:人類應該保持「神聖的不知足」的精神,繼續設法改變自然,還是應該提醒自己「知足常樂」、「安之若命」也是一種生活處世的理想態度?

Continue Reading   >

歷史文化

清朝衰落的分析

An Analysis of the Decline of the Qing Dynasty

李喆
/
美國
James Sojourner
ICLP第7級

  在1793年,大英帝國的馬戛爾尼侯抵達了清朝的首都。在這個帝國之間競爭與日俱增的時代,他的使命是,爲了改善英國的經濟立場得到清英之間的貿易協定與建立邦交。然而,那時清朝皇帝的人是一位很有虛榮心的乾隆皇帝,他認爲這些倡議對他的帝國無關緊要,驕傲地拒絕馬戛爾尼的使節請求。「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 這是乾隆在一封給英國的信上寫的。相對於清朝,英國只是一個既微小又遙遠的王國,而且英國人與其他來北京承認清朝權力的「蠻夷」完全一樣。在他看來,清朝絕非英國可比。英國憤憤不平,而且半個世紀之後,隨著一場慘敗,清朝被迫與英國簽訂了第一個所謂不平等條約。不久之後,清朝不復存在。   為何會如此?乾隆時代的清朝,堪稱世界上最富庶的國家之一。其衰落(相對於英國)可歸咎於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在乾隆統治下,清朝達到了其最大的疆域面積。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清朝殲滅了所有能威脅天朝的敵對勢力。自康熙時代起,清朝與西北方的游牧民族的戰爭不已。事實上,中原王朝與草原游牧民族的競爭是中國歷史上長期存在的格局,而且這些無盡無窮的戰爭常常刺激中原王朝的軍事和科技發展。隨著清朝軍隊除掉了游牧民族並確立新疆域的統治,直至19世紀中期的歐洲國家大規模挑戰,大清再沒面對需要强化自身的威脅,因此清朝的軍事能力逐日減弱。從某個立場來說,清朝太成功了。   其次,這些擴張的新疆域都要求行政和資源調配。同時,清朝的人口急劇增加。這兩個問題同時給自然環境帶來了壓力,並且使清朝的資源日益緊張。就清朝的管理來説,更糟糕的是,爲了保持帝國的穩定,避免官員上下其手與苛捐雜稅以及保障市井小民的滿意,康熙嚴格限制了官吏人數和稅率。出於對祖父的尊敬,乾隆始終不敢放寬限制,久而久之,清朝轉變成一個能稱爲「專制但缺少管理」的系統。事實證明,這個現象是致命傷。   再者,不可諱言的是,乾隆及其前代統治者的確缺乏戰略遠見。那個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浪費大量財力與人力在南方邊界征戰,有害無益,卻收效甚微。雖然清朝輕視洋人的行爲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有史以來威脅中原王朝的敵對勢力確實總來自北方,何況建立清朝的滿人本身也來自北方),但若是一位更有遠見的皇帝,如康熙,也許更早意識到歐洲的威脅,知己知彼,從而採取更有效的應付之策。   無論如何,到19世紀中葉,這些問題積重難返。當鴉片戰爭爆發時,清朝衰亡已無可挽回。

Continue Reading   >

社會文化

從齊澤克(Zizek)看現代人的戀愛觀

Modern Views on Love Through the Lens of Žižek

韓鴻壽
/
澳大利亞
Nathan Hang
ICLP第6級

  現代哲學的辯論強調反思傳統社會傳下來的觀念與風俗,戀愛的概念也不例外。   縱使戀愛觀似乎正朝向自由化發展,斯洛文尼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齊澤克卻主張,在被現代經濟現實與科技迅速發展主導的生活中,戀愛觀並沒有解放,實際上反而被商品化與資本主義的價值與運作所吞噬。我認為齊澤克的觀點與眾不同,今天想與大家分享他的一些重要看法。   首先,齊澤克指出,在談戀愛的過程中,情緒勞動正日益商品化並被貶低。什麼是情緒勞動呢?是指我們投入的情感資源,願不願意在面對可能失望或無法獲得對等承諾的風險下,仍然向對方付出情感上的承諾。隨著網戀軟體和社群媒體的盛行,現代更自由化的戀愛讓人們比以前有機會遇見更多人。但由於能夠以便利、省力或低成本的方式接觸到更多人,在戀愛初期或在發現對象表面上有些不合時,投入大量情緒勞動的動機也隨之降低,因為有更多唾手可得的可替代目前的對象。齊澤克將此現象比喻為一種大眾消費市場的心態:我們購買東西是因為它們便宜、容易取得或能迅速帶來滿足,而非真正尋找我們最初渴望的東西。   其次,當我們開始接受「認識更多人並不一定能提高遇到合適對象的機率」這一現實後,我們也開始將追求愛情視為一種佔用時間或浪費時間的行為,會變得麻木,對潛在伴侶的期待、焦慮與希望等情緒,變得越昂貴。因此,人們開始著重於預先設定關係的界線與條件,以決定是否投入其中,將人際關係視為一種預先設計且包裝好的產品,附有明確的條件和有效期限,使我們抱著消費者的立場,以避免失望與浪費時間。齊澤克認為,這正是「隨便交往」或「炮友關係」等觀念在某些社會中越來越流行的因素。   我的觀點是,由於現代生活上的經濟壓力,人們可能正設法補救對當下生活無法掌握的感覺,並對過去由宗教與性別角色所定義的戀愛觀念中的「失控」現象過度修正。因此,我們自然會將「控制慾」與「個人主體性」視為衡量一段關係是否對我們有益的主要價值,這也延伸到了我們對戀愛的態度。   總結來說,我從齊澤克的想法中得出的結論是,人在面對自身慾望時,對待他人,往往受到一些未被察覺的習慣與潛意識模式影響。尤其當這些模式受到新科技與「反傳統」行為推動時,我們可能在還未真正理解這些選擇對我們與別人人生的影響之前,就已經開始改變自己的行為和觀念,也將帶來想不到的後果。

Continue Reading   >

社會文化

卡通人物的「面相」如何影響我們?

How Do the Facial Features of Cartoon Characters Influence Us?

杜若琪
/
美國
Chiaka Leilah Duruaku
ICLP第5級

   一個壞人看起來怎麼樣?一個好人呢?不管怎麼回答,面相無形中都影響我們怎麼對待人。何謂「面相學」?大致地說,面相學是一種占卜方法。翻譯成英文是PHYSIOGNOMY。「面相」跟「手相」常常放在一起討論。由於臉與心理絲毫沒有關係,所以多數面相學的思想都算是偽科學。   在歷史上,很多國家的傳統文化很重視「面相」的觀念,例如印度、希臘、中國等等。說到中國的面相觀,主要分成幾個部分來分析:前額、眉毛、眼睛、鼻子、嘴巴、耳朵、臉頰、腮頰都是看面相的因素。前額代表青年時期的運氣;眉毛代表人際關係;眼睛代表精神與感情;鼻子代表事業與財運;嘴巴代表個性與做事的風格等等。   根據某些人的觀點,歐洲種族歧視的起源是17世紀殖民其他國家時出現的。當時,種族歧視就來自面相。雖然面相早就被廢除了,不過現代還存在這種作法。舉例來說,2011年,韓國通訊社「韓聯社」利用「面相」的原則來分析北韓主席金正恩,批評他是雙面人,也估計北韓的將來會一點也不穩定!   此觀念也直接影響了孩子觀賞的卡通與漫畫。為了觀眾的便利,像迪士尼(Disney)、皮克斯(Pixar)這類的動畫公司運用面相的原則來更快地說明人物的個性。在兩百個接受調查的小孩子當中,63%每天看兩個小時以上的卡通。動畫家雖然很有才華,通常時間不夠,那麼他們怎麼設計卡通人物呢?根據一項統計,動畫家運用面相來表示邪惡或是善良。於是卡通人物的個性顯而易見。「臉部疤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獅子王》中的反派角色,臉上有一道傷疤。他叫什麼名字?對了,就是「刀疤」。反派人物之所以不受歡迎,是因為人們認為邪惡會腐蝕一個人,而這種邪惡會表現在人的臉上。反派角色往往有這些特點:55歲以上,膚色比較深、非常瘦或是非常胖、下巴很長、偶爾有身體殘疾。但,這些方面真的是不好看嗎?這些真的代表邪惡嗎?由於經常強調外貌與道德的關聯,因此製作電視節目與電影的公司都遭到越來越多的質疑。   面相實際上不見得準確。不說別的,就拿Ted Bundy來說,大家聽過他沒有?美國從1960年代到1970年代,非常有名的連環殺手Ted Bundy利用他很帥的外表來性侵並且殺死至少30個女人。倖存者作證她們原本都因為Bundy的外表而相信他,差一點就死了。然而,Bundy的外貌讓美國人那麼痴迷,Bundy出庭時,甚至於收到好幾封粉絲給他的信!這就是所謂的「光環效應」(Halo Effect)。   然而,面相影響的範圍遠超過孩子觀賞的卡通。首先,按科學家所研究出的,面相跟收入、工作機會,甚至對候選人的看法脫不了關係。其次,目前某些公司和當地政府也都嘗試使用人工智慧來判斷誰是罪犯,可見面相濫用的現象恐怕會變得更加廣泛。至於我們一般人呢?小自選擇朋友,大至選擇候選人,往往都透過一些面相的觀念來判斷。現代的「面相」簡直好像古代落伍的做法,希望大家不會對此視而不見。因此,我們不但應當打開眼界,好好地對待別人,並且我們得仔細地注意面相如何影響我們,避免被面相控制住了。

Continue Reading   >

我見我思

透過舞蹈了解文化

Understanding Culture Through Dance

叢錦
/
美國
Rhea Cong
ICLP第5級

  老師、同學們好!非常感激大家這麼早來聽我們的演講,希望這個話題能提振你們的精神、使神智不再恍惚。   雖然我們現在都在ICLP學習中文,我今天要介紹的卻是一個「非語言的溝通方式」,那就是舞蹈。再進一步,我想分享我對中國傳統民族舞的了解以及台灣舞蹈文化的研究。如果到了結尾還有額外的時間,我也想帶著你們一起學幾個舞蹈動作。   由於我從小一直在密西根學中國舞,學民族舞長久以來是我唯一接觸中國文化的辦法。通過舞蹈教育我不僅更認識了一些中國民族的習俗,而且學會了一個另外的溝通方式。   民族舞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不同風格的舞蹈形式反映了民族的生活習慣。 中國官方承認的民族總共有56個,但因為時間有限,我今天只能更詳細地介紹兩個例子:傣族舞和蒙古舞。   首先,所謂的「傣族舞」來自於中國的雲南省,動作特色是以模仿孔雀為主。這個地區是中國大陸唯一有野外的孔雀生存的地方,傣族人都認為孔雀是很神秘、吉祥的動物,所以用舞蹈來祈福以及表現對牠們的崇拜。傣族舞的動作以「三道彎」為中心,指的是身體、手臂、腿部要是有「S」型曲線就更顯優雅。舞者的腳也會像孔雀一樣動得很精確。傣族人慶祝任何節日時都會表演傣族舞,表示希望未來的生活變得更加美滿、幸福。   再舉例來說,蒙古舞則是源於中國西北部的蒙古人。由於遊牧生活習慣都離不開馬和老鷹,因此對蒙古人來說,這兩個動物特別重要。何以見得蒙古人崇拜馬和老鷹?從欣賞蒙古舞表演,就免不了看到模仿騎馬的動作或飛鳥的胳膊的舞姿,可見一斑。另一方面,傳統的蒙古服裝包含長裙、騎馬的頭飾,也一定會穿一雙靴子。這樣一來,蒙古舞的特色完全合乎他們的日常生活習慣,使觀眾似乎跨入了蒙古高原的世界。   而台灣舞蹈文化的歷史就像台灣人民的來源一樣豐富,是一個文化大熔爐。台灣的民間舞蹈有的是從中國大陸來的,有的是原住民的傳統舞蹈,還有的是現代舞。受到國際化的影響,現在在台灣不僅可以欣賞單純的傳統舞,還能看到混合的舞蹈形式。   根據我個人的經驗,學中國民族舞充實了我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知識。作為一位第二代移民,跳舞不但表達我對我自己文化背景的欣賞,也有助於公開傳達中華文化。我希望以後能有更多的機會來學習多樣的舞蹈風格,繼續表演、分享中華文化!  

Continue Reading   >

我見我思

為什麼美國人應該學習其他語言?

Why Should Americans Learn Other Languages?

張三
/
無籍
/
匿名
John Doe

  你可能常聽到這樣的說法:「全世界的人都會講英文,我們還需要學別的語言嗎?」這樣的觀念,表面上好像有道理,但實際上並不是合理的。一般來說,美國是全世界最有影響力、也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但說到學習其他語言方面,美國卻是遠遠落後別的國家的。根據統計,美國只有百分之二十的人會說第二種語言,反過來說,歐洲有一半的人口會說雙語甚至多語。這個問題很複雜,我只能給你們大致地說說。   首先,語言是理解文化的鑰匙。世界上大多數的人其實不講英文。為了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只靠英文是不夠的。學一種語言,不只是學會怎麼說,更是學會用不同的思考方式去理解世界。當你學會一種語言,也學會對別的文化的尊重。你會開始發現,有些觀念只有在那個語言裡才能自然地表達。這不只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同理心的表現,更是全世界人民的責任。   其次,多語能力能讓你更有機會。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工業、外交、科技、教育等等,都需要外語能力,可見學習外語有多重要。而且,不只是國際上的工作,即使在美國本地,也有非常多需要外語的工作機會,舉例來說,醫院、法院和社會服務機構都急需會說西班牙語、中文、阿拉伯語等等的人。   再其次,學語言能提高腦力。根據研究,會兩種語言的人往往有更好的記憶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換一句話說,學語言其實就像是在訓練大腦。   總的來說,學語言不只是會說幾句話,而是代表一種態度。一種願意從別的觀點去看世界、理解這個世界的態度。根據我個人的觀點,一個只會說英文的人,不應該因為英文是世界上最普遍使用的語言而把這當作不學外語的合理理由。  

Continue Reading   >

最新消息

2025. 08. 18

學期中間假 (8/18-9/19)

2025. 08. 15

12:10-13:00, R447
正規班結業典禮

2025. 08. 14

12:10-13:00, R447
領航班結業典禮

2025. 08. 13

線上離校考試結束日

2025. 08. 11

線上離校考試開始日

2025. 08. 08

12:10-13:00, R447
【專題演講】 探尋台灣音樂的 「台味」
陳峙維 教授

2025. 08. 07

12:10-12:20,
語文大樓前團體大合照(正規)

2025. 08. 06

12:10-12:20
語文大樓前團體大合照(領航)

2025. 08. 01

電子報因設備維護274期延至9月出刊

2025. 07. 25

12:10-13:00,R447
【專題演講】 不確定的東亞地緣政治與台灣面臨的挑戰
蔡中民 教授

2025. 07. 23

12:10-13:00
R447 語言實踐日成果分享會

2025. 07. 19

旅遊活動:北埔一日遊

2025. 07. 18

期中發表
 

2025. 07. 14

語言實踐日 (7/11~7/14)

2025. 07. 11

語言實踐日 (7/11~7/14)

近期期刊

273

Jul. 1. 2025

272

Jun. 2. 2025

271

May. 2. 2025

270

Apr. 1. 2025

269

Mar. 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