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同學們好!非常感激大家這麼早來聽我們的演講,希望這個話題能提振你們的精神、使神智不再恍惚。 雖然我們現在都在ICLP學習中文,我今天要介紹的卻是一個「非語言的溝通方式」,那就是舞蹈。再進一步,我想分享我對中國傳統民族舞的了解以及台灣舞蹈文化的研究。如果到了結尾還有額外的時間,我也想帶著你們一起學幾個舞蹈動作。 由於我從小一直在密西根學中國舞,學民族舞長久以來是我唯一接觸中國文化的辦法。通過舞蹈教育我不僅更認識了一些中國民族的習俗,而且學會了一個另外的溝通方式。 民族舞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不同風格的舞蹈形式反映了民族的生活習慣。 中國官方承認的民族總共有56個,但因為時間有限,我今天只能更詳細地介紹兩個例子:傣族舞和蒙古舞。 首先,所謂的「傣族舞」來自於中國的雲南省,動作特色是以模仿孔雀為主。這個地區是中國大陸唯一有野外的孔雀生存的地方,傣族人都認為孔雀是很神秘、吉祥的動物,所以用舞蹈來祈福以及表現對牠們的崇拜。傣族舞的動作以「三道彎」為中心,指的是身體、手臂、腿部要是有「S」型曲線就更顯優雅。舞者的腳也會像孔雀一樣動得很精確。傣族人慶祝任何節日時都會表演傣族舞,表示希望未來的生活變得更加美滿、幸福。 再舉例來說,蒙古舞則是源於中國西北部的蒙古人。由於遊牧生活習慣都離不開馬和老鷹,因此對蒙古人來說,這兩個動物特別重要。何以見得蒙古人崇拜馬和老鷹?從欣賞蒙古舞表演,就免不了看到模仿騎馬的動作或飛鳥的胳膊的舞姿,可見一斑。另一方面,傳統的蒙古服裝包含長裙、騎馬的頭飾,也一定會穿一雙靴子。這樣一來,蒙古舞的特色完全合乎他們的日常生活習慣,使觀眾似乎跨入了蒙古高原的世界。 而台灣舞蹈文化的歷史就像台灣人民的來源一樣豐富,是一個文化大熔爐。台灣的民間舞蹈有的是從中國大陸來的,有的是原住民的傳統舞蹈,還有的是現代舞。受到國際化的影響,現在在台灣不僅可以欣賞單純的傳統舞,還能看到混合的舞蹈形式。 根據我個人的經驗,學中國民族舞充實了我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知識。作為一位第二代移民,跳舞不但表達我對我自己文化背景的欣賞,也有助於公開傳達中華文化。我希望以後能有更多的機會來學習多樣的舞蹈風格,繼續表演、分享中華文化!
你可能常聽到這樣的說法:「全世界的人都會講英文,我們還需要學別的語言嗎?」這樣的觀念,表面上好像有道理,但實際上並不是合理的。一般來說,美國是全世界最有影響力、也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但說到學習其他語言方面,美國卻是遠遠落後別的國家的。根據統計,美國只有百分之二十的人會說第二種語言,反過來說,歐洲有一半的人口會說雙語甚至多語。這個問題很複雜,我只能給你們大致地說說。 首先,語言是理解文化的鑰匙。世界上大多數的人其實不講英文。為了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只靠英文是不夠的。學一種語言,不只是學會怎麼說,更是學會用不同的思考方式去理解世界。當你學會一種語言,也學會對別的文化的尊重。你會開始發現,有些觀念只有在那個語言裡才能自然地表達。這不只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同理心的表現,更是全世界人民的責任。 其次,多語能力能讓你更有機會。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工業、外交、科技、教育等等,都需要外語能力,可見學習外語有多重要。而且,不只是國際上的工作,即使在美國本地,也有非常多需要外語的工作機會,舉例來說,醫院、法院和社會服務機構都急需會說西班牙語、中文、阿拉伯語等等的人。 再其次,學語言能提高腦力。根據研究,會兩種語言的人往往有更好的記憶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換一句話說,學語言其實就像是在訓練大腦。 總的來說,學語言不只是會說幾句話,而是代表一種態度。一種願意從別的觀點去看世界、理解這個世界的態度。根據我個人的觀點,一個只會說英文的人,不應該因為英文是世界上最普遍使用的語言而把這當作不學外語的合理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