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793年,大英帝國的馬戛爾尼侯抵達了清朝的首都。在這個帝國之間競爭與日俱增的時代,他的使命是,爲了改善英國的經濟立場得到清英之間的貿易協定與建立邦交。然而,那時清朝皇帝的人是一位很有虛榮心的乾隆皇帝,他認爲這些倡議對他的帝國無關緊要,驕傲地拒絕馬戛爾尼的使節請求。「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 這是乾隆在一封給英國的信上寫的。相對於清朝,英國只是一個既微小又遙遠的王國,而且英國人與其他來北京承認清朝權力的「蠻夷」完全一樣。在他看來,清朝絕非英國可比。英國憤憤不平,而且半個世紀之後,隨著一場慘敗,清朝被迫與英國簽訂了第一個所謂不平等條約。不久之後,清朝不復存在。 為何會如此?乾隆時代的清朝,堪稱世界上最富庶的國家之一。其衰落(相對於英國)可歸咎於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在乾隆統治下,清朝達到了其最大的疆域面積。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清朝殲滅了所有能威脅天朝的敵對勢力。自康熙時代起,清朝與西北方的游牧民族的戰爭不已。事實上,中原王朝與草原游牧民族的競爭是中國歷史上長期存在的格局,而且這些無盡無窮的戰爭常常刺激中原王朝的軍事和科技發展。隨著清朝軍隊除掉了游牧民族並確立新疆域的統治,直至19世紀中期的歐洲國家大規模挑戰,大清再沒面對需要强化自身的威脅,因此清朝的軍事能力逐日減弱。從某個立場來說,清朝太成功了。 其次,這些擴張的新疆域都要求行政和資源調配。同時,清朝的人口急劇增加。這兩個問題同時給自然環境帶來了壓力,並且使清朝的資源日益緊張。就清朝的管理來説,更糟糕的是,爲了保持帝國的穩定,避免官員上下其手與苛捐雜稅以及保障市井小民的滿意,康熙嚴格限制了官吏人數和稅率。出於對祖父的尊敬,乾隆始終不敢放寬限制,久而久之,清朝轉變成一個能稱爲「專制但缺少管理」的系統。事實證明,這個現象是致命傷。 再者,不可諱言的是,乾隆及其前代統治者的確缺乏戰略遠見。那個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浪費大量財力與人力在南方邊界征戰,有害無益,卻收效甚微。雖然清朝輕視洋人的行爲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有史以來威脅中原王朝的敵對勢力確實總來自北方,何況建立清朝的滿人本身也來自北方),但若是一位更有遠見的皇帝,如康熙,也許更早意識到歐洲的威脅,知己知彼,從而採取更有效的應付之策。 無論如何,到19世紀中葉,這些問題積重難返。當鴉片戰爭爆發時,清朝衰亡已無可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