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胡適的〈我們對於西洋近代文明的態度〉一文中,他批評人在沒辦法增進幸福時,利用「安命」的觀念來安慰自己。根據胡適的觀點,人與其做個順民而安分守己,不如不知足而努力建設「人的樂園」。然而,「安命」一詞在《莊子》書中的原文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因此莊子並不是提倡沒頭沒腦地吃虧而自暴自棄。事實上,他提醒我們應該知道自己的界限,也就是說要明白我們所能影響和不能影響的是什麼。舉例來說,我們沒辦法讓地震不發生,但是卻可以建造穩固的房屋,來降低地震造成的傷害。莊子之所以希望我們能安然面對我們無法改變的情形,就是因為在人的生活當中,我們常常會遇到我們無法避免的情形,比方說,天災人禍。如果我們接受不了這些情形,而總是方寸大亂,我們就永遠不能獲得內心的安樂。 那麼,以地震的情況為例,胡適會怎麼做呢?他會鼓勵人運用科技把地震可能造成的損害減少到最低限度,而在地震發生後設法救濟最多的人。這種作法跟莊子所提倡的精神其實沒有衝突。何以見得呢?原因在於雖然人沒辦法阻止地震,但是我們能預先做準備,所以我們對災難的態度並不是「不可奈何」的。人的命運其實是有兩個部分的,要是我們不濫用精神在我們無法改變的事情上,我們就可以多花精神在我們能改善的事情上。胡適強調的是外在的行動力,因此說我們要努力建設「人的樂園」,而莊子「安之若命」並不是主張完全放棄,他真正的重點是要我們提升內心的修養工夫。 現在我們更明瞭「安之若命」的精神,但是這跟胡適的「神聖的不知足」的原則是否有衝突?觀察我們現代的社會,世界各國幾乎都西化了,不斷地尋求真理而發展他們的科學與科技。我們得承認人的生活水平絕對是提高了,但是我們也不能只顧人類的發展而不顧對於自然世界的傷害。現在,我們得做一個深入的探討:人類應該保持「神聖的不知足」的精神,繼續設法改變自然,還是應該提醒自己「知足常樂」、「安之若命」也是一種生活處世的理想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