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思妙想

學習台北垃圾分類的語言

Learning the Language of Recycling in Taipei

(照片來源:台北市環保局)

  來自一個垃圾不必分類的國家「緬甸」的我,自從成為台北新住民以來,最大的困惑之一是嚴格的垃圾分類制度。

  在緬甸,全部的垃圾都是放置在一個大袋子裡,每天會有收集垃圾的工人,在大街小巷穿梭,搖著銅鈴鐺告訴大家:我們來了!家家戶戶聽到叮叮叮的聲音,可以在任何時間將任何垃圾交給收集垃圾的工人,倒垃圾的家事就此結束。

  來到台北的第一天,隔著隔離飯店的房間窗戶,我看到一輛橘色卡車正播放著古典音樂 《給愛麗絲》,隨著音樂聲,許多人提著顏色一樣 ,大小卻不同的袋子從大街小巷蜂擁而出,朝向音樂卡車的方向奔跑,這一個畫面令我印象深刻,也感到好奇,究竟大家每天在差不多的時間一起約好出現在街上,是在做什麼呢?後來朋友告訴我,這是台北人每天生活中的大事——倒垃圾!

  隔離結束後搬進在台北的新家,仲介人員簡單地說明垃圾分類集中區的位置,接著,我更多的困惑與惡夢就開始了!原來,在台北倒垃圾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依據台北市的法律規定,垃圾必須分類並且要用指定的付費垃圾袋,從此以後,我的垃圾分類語言的學習之旅就展開了。首先,關於剩餘食物的回收,其實我沒有辦法分辨究竟豬可以吃什麼、不能吃什麼,如果是貓或者狗這一類常見的寵物,我比較知道他們可以吃什麼。另外,食物的容器也是讓我感到困擾的項目之一,尤其是珍珠奶茶的杯子,有的時候是塑膠的封口、紙類的杯子,有的時候是紙張封口及紙類的杯子,我究竟要把它丟在哪一個回收桶呢?

  來到台北也體驗到網路購物與 24 小時送貨服務的便利,隨著一箱一箱的物品寄到家,我的惡夢更大了!尤其是保麗龍這個物品,它究竟是塑膠還是其他呢?每一天,倒垃圾之前,我必須拿出台北市環保局的海報,一個一個核對,確保我的垃圾分類是正確的,因為收集垃圾的區域有很多監視器,我擔心收到罰單。

  經過兩週的訓練,漸漸地,我發現減少垃圾量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因為不想花很多時間處理垃圾,因此下課後會先在餐廳吃飯,一方面促進台灣經濟成長,另一方面減少使用一次性的餐具,也養成了隨身攜帶水壺的習慣,減少寶特瓶的使用量。就長遠的觀點來看,垃圾分類是保護環境的一個有效的方法,同時也為回收工人提供一份收入。身為台北新住民,我開始為這個良好的垃圾分類制度感到驕傲,也希望自己可以成為一個守法的好住民,同時,也希望這樣的垃圾分類制度能夠在緬甸推廣。

近期期刊

265

Nov. 1. 2024

264

Oct. 1. 2024

263

Sep. 1. 2024

262

Aug. 1. 2024

261

Jul. 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