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報導

「和於陰陽,調於四時」的傳統中醫學說

Balance Yin and Yang, Adjust with the Seasons: Advice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在ICLP學習中文的同學可能曾經都聽說或接觸過中醫與中醫學說。然而,在2022年11月18號的這場「中醫與生活」演講中,當林姿君醫師詢問現場聽眾甚麼是中醫時,每個人提出的定義卻不盡相同。這樣的回應對林醫師而言好像不足為奇,中醫理論複雜奧妙,至今也從未被西方學者有系統地研究透徹。中醫到底是甚麼?如何看待它? 在演講的過程中,林醫師以「陰陽學說」、「氣血理論」、「五行對應五臟」的三個角度闡述了中醫的基本理論。最後,林醫師親自示範了針灸和拔罐這兩種治療方法。

  本文建議以《黃帝內經素問》中的一句話為本,作為貫穿本次演講的主軸:「和於陰陽,調於四時」。 這段文言文可翻譯成「按照陰陽敦睦,按照四季調整」。僅僅八個字,但其中的含意博大精深。它敘述的是中國傳統醫學的基本概念:在「物換星移」的環境中、 在不斷變化的宇宙中,最恰當的生活方式是一個不斷尋找自身平衡的過程。身體與精神的「內在」和環境的「外在」形成對應, 而保持協調則是通往健康的路徑。如同道家理念,中醫有一套固定的理論與手法,但它也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

  本文將林醫師的演講分為兩部分來說明:首先探討林醫師所介紹的中醫理論,其次總結林醫師示範的治療方法:

  1)「中醫理論」

  林醫師首先討論了陰陽這兩個字的象形字。陽是以「日」和「山丘」組成的。陰則是「天」、「山丘」以及「雲彩」組成的。陰陽各自在不同情況下代表不同的涵義,但同時可以起到互相對照的效果。比如,陰表示寒時,陽代表熱;陰代表女性時,陽代表男性;陰代表被動性時,陽代表積極性等。理論上,人體應該陰陽平衡,所以中醫師的首要任務是「補其不足,損其有餘」(彌補身體不足的成分,減少身體多餘的成分)。

  「氣」與「血」是指身體中的精華。氣代表生命力(vitality, energy) ,而血則是脈管(vessel)。這兩種物質也是相對應的。兩種物質平衡才可達到身體最佳狀態。

  「五行」中的 「金、木、水、火、土」對應著「五臟」的 「肺、肝、腎、心、脾」。然而,林醫師提醒, 中醫的五臟並不完全對應現代醫學所定義的「器官」。同樣的,「五行」並不一定代表實體的金屬、木頭等。中醫以此為理念,設計出一個有代表性亦有變化性的框架。

  

  2)「中醫療法」

  中醫的最終目標是維持平衡,但實際的治療方式變化多端, 包括拔罐、脈診、針法、灸法、貼布、艾灸、推拿、草藥治療等。林醫師以針灸和拔罐療法為例, 介紹了中醫常用的工具並親自示範了施作方法。


  在最後的訪問中, 林醫師談到中醫與西醫的區別。主要的不同在於中醫看待人體視為一個整體,所以沒有像西醫那樣詳細的分科。林醫師表示:「中醫是整個人體的醫學。」 她認為應該把中醫視為一個有彈性但也有規則的生活理念和治療體系。

近期期刊

265

Nov. 1. 2024

264

Oct. 1. 2024

263

Sep. 1. 2024

262

Aug. 1. 2024

261

Jul. 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