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革命來說,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ChatGPT的發佈確實是一個里程碑。回答自然,效率高超,應用廣泛,下一代AI的發明將給21世紀帶來重大的變化,相當於20世紀的飛機、19世紀的縫紉機以及18世紀的軋棉機。大體上,隨著科技邁出的每一步,人類日常生活也就舒適了一點。雖然,人們一聽到AI這個詞,就免不了聯想到好萊塢的《魔鬼終結者》,但在信息時代,AI將迅速成為必不可少的技術,如果人類擁抱它,也許將迎來新的啓蒙時代。 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1930年發佈了一篇文章〈我們後代的經濟前景〉(Economic Possibilities for our Grandchildren)。他在文章中預測,一百年後的世界將接近烏托邦,人類富裕得不用工作了。這顯然僅是幻想而已,但還是值得參考。根據他的描述,在此種制度下,人們終於能欣賞「生命本身的藝術」。凱恩斯暗示著一大變革,亦即解放思想、崇尚文化的新時代。大功率AI的發明的確有可能使我們走向這個理想。 既然那是30年代人們所期待的,現在的我們為何害怕?拿網絡的發明來說,在短短四十年內,已經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的一大部分,全球通信系統完全改觀了。如果我們抱著相同的態度,到頭來,AI也能融入人類社會。再說,無論如何,人工智能一定有無法取代人類的,那就是藝術:欣賞、閱讀、創作、表演、享受,這些活動是人類獨有的。至於數據處理、製造生產、簡單決策等重複性的任務與工作,我們則能交給AI軟體。這樣一來,人類不就離凱恩斯的理想更進了一步? 然而,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當飛機發明時,運輸業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卻因為人類的疏忽,如今反而威脅著全球氣候。軋棉機與縫紉機徹底改革了農業與紡織業,但前者使得奴隸勞動更加有利可圖,後者則用於當代的血汗工廠。換言之,科技發展不見得是好事,尤其是在資本主義的籠罩下,人類往往過於短視近利,過於重視小我,而忽視大我。只有人類擺脫資本主義的桎梏,才看得到人工智能給社會帶來的好處,要不然將面臨對倫理、隱私及就業市場所造成的威脅。同理,AI對社會的貢獻或阻礙取決於其控制權在誰手中,因而要想優先改善人類的生活質量而非經濟利益,必須謹慎行事。 儘管AI顛覆了整個世界的想像,要想預測其利弊得失,目前還有一定的難度,無人敢保證未來的前景。如果我們像面對工業革命一般包容,甚至使用它擔負勞動力、腦力的責任,也許可以在忙碌的生活與壓力中獲得喘息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