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

童話與兒歌

Fairytales and Nursery Rhymes

      我們都對童話與兒歌很熟悉吧。因為我們小的時候,睡著之前常常聽爸爸媽媽講童話、唱兒歌。故事內容和我們的生命記憶是分不開的。因此,我要分析一下這個傳統風俗是怎麼來的。

      童話與兒歌的內容可以說是包羅萬象,有關於武俠的故事,也有關於魔法的故事。其實,兒歌多半是十六到十八世紀的時候為了娛樂大人而創作的。兒歌的起源是在歐洲文化當中,非常受歡迎的歌曲與民間歌謠。長久以來,歌詞反覆修訂,不過還保留根本的意思。有趣的是,有的專家認為這些兒歌的歌詞其實有隱晦的意思,尤其是關於政治的批評和鬱悶的社會現象。著眼於此,這些民間歌謠對一般人來說是一種情感的出路。

      不是每個人都知道這些兒歌和童話的深層意義,不過故事根本的倫理道德大概很淺顯。而且,孩子很容易在無形中受到故事內倫理道德的影響。比方說,童話的格局大概是這樣:有一個伸張正義的主人公,也有一個反對正義的惡人,沒有介於中間的人物。這樣,孩子可以容易地確定惡人所有的行為都是壞的,也不應該模仿,而主人公所有的行為都是好的,也應該效法。這樣一來,許多父母與老師藉童話來教導公認的價值觀。

      在有的人看來,自從手機與電腦推出以後,童話與兒歌就逐漸沒落了。越來越多孩子覺得聽故事遠不如看視頻、玩手機上的遊戲來得那麼好玩。有的父母害怕抖音與YouTube取代了傳統故事的地位。那如果網上視頻的內容具有像童話與兒歌一類的倫理道德的話,父母和老師為什麼那麼反對使用這種教材?根據許多科學家的分析,一直看視頻和玩電腦遊戲不會給孩子足夠培養想像力的機會。他們不用想像人物的外表、地點的風景什麼的,因此他們的創造力退步了。雖然給孩子讀故事對父母比較麻煩,可是久而久之這樣做對孩子成長過程的影響並非微不足道的。

      總體上說,童話與兒歌,孩子一聽再聽是一種享受,父母一講再講是一種責任,對有的大人來說,這樣做也可能算是一種苦刑。不過,無論年齡大小,誰都得承認童話與兒歌對文化有巨大的影響。

近期期刊

259

May. 1. 2024

258

Apr. 1. 2024

257

Mar. 1. 2024

256

Feb. 1. 2024

255

Jan. 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