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小品

作為中美混血兒的心路歷程

Whispers of the Heart: Growing Up Wasian

  大家好!我叫勞美齡。我是一位中美混血兒——媽媽是在中國上海長大的中國人,爸爸則是於美國紐約長大的白人。我的國籍是美國,而且從小到大基本上都是在美國生活。只有從五到九歲,由於媽媽的工作,曾在上海住過一段時間。今天想談談我作為中美混血兒的心路歷程。

  到我上初中的時候為止,我一直認為自己是美國人也是中國人。跟代表中國參加奧運的自由滑雪選手谷愛凌每次應付記者質疑她國籍時說的一樣,「在中國我是中國人,而在美國我是美國人。」 ,我之所以願意扮演這個「雙重身分」的角色,是因為我決心想要得到周圍中國人的贊許。在中國,不管去哪裡人們都馬上認得出我是混血兒。舉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來說,我記得很清楚有一次在蘇州旅遊,突然有一位中國旅客過來跟媽媽說:「哇,混血兒寶寶好可愛哦!雙眼皮,鼻子好高!可以跟她一起拍一張照嗎?」 當時此互動給我很大的刺激,好希望在一群中國人當中並不會「與眾不同」,我的中國血統能夠為中國人所認同。為了緩和心裡的疏離感,就一直告訴自己:「我的中文跟英文同等好。兩種都是我的母語。我在中國就是個跟別人一樣的中國孩子。」

  固然一方面希望大家把我當成中國人,但是另一方面卻受到不少的西方影響,尤其是爸爸的影響。即使我住在上海,爸爸怕我英文退步和吸收太多共產黨宣傳,也堅持要我上國際學校,也由於中國跟美國的教育制度、媒體宣傳及生活形態差異極大,爸爸似乎住不慣而且看不太起中國的某些方面。比方說,自從我們搬到中國起,爸爸毫不避諱地在我和弟弟面前不斷地批判中國政府與社會的缺點,例如侵犯人民的言論自由、共產黨的計劃經濟及抽煙人口比率太高等問題。當然爸爸的怨言有其理由。但是小孩子,因為不會分析這些信息,經常會盲從父母說的每一句話來建立自己的價值觀,導致我產生中國遠不如美國這類歧視性的觀點。讓我感到最內疚的時刻是有一次跟一大群親戚一塊兒在飯館吃午飯, 但是爸爸聲稱這家店不衛生,而且一直向我擠眼來表示他的不滿,我當時就跟著他一起去找一家美式咖啡店吃東西。

  處在此矛盾之下,當時在潛意識中仍想保有自己中國人的身份,但卻幾乎每天晚上都心不甘情不願地勉強應付中文作業,有的時候甚至會哭一場。現在之所以終於開始主動學中文,是因為我領悟到只會爸爸的母語而不會媽媽的可就太不公平了。現在回顧小時候偏向爸爸的行事免不了感到極為懊惱與悲傷,所以決心站在媽媽的立場來看事情,在家中當媽媽的盟友,以免她孤單地作為家裡唯一的中國人。我也意識到作為混血兒,必須同時認同兩種文化,才能成為完整的自我。這就是我作為混血兒的心路歷程:一直在尋找兩種文化、父母兩人之間的平衡點。

近期期刊

259

May. 1. 2024

258

Apr. 1. 2024

257

Mar. 1. 2024

256

Feb. 1. 2024

255

Jan. 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