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的話題就是「南斯拉夫亡國帶給人們的啓示」。首先,我們從瞭解地理位置開始。1918年建立的南斯拉夫,包括現代的巴爾幹半島以及附近的小國。 14世紀至19世紀初,奧斯曼帝國和奧匈帝國統治了巴爾幹國家。19世紀中,有一些國家經過了一連串革命以後相繼獨立了。一戰以後,奧斯曼帝國和奧匈帝國都亡國了,1918年,巴爾幹半島上的許多國家統一成為獨立的南斯拉夫王國。從二戰以後一直到1980年,南斯拉夫在強人領袖鐵托的領導下,擺脫了王權統治,變成一個共產國家。鐵托死後,國家變得很混亂,到1991年,南斯拉夫已經名存實亡,同時內戰開始了,一直延續到2007年尚未結束。 巴爾幹半島複雜的歷史怎麼影響南斯拉夫的亡國呢?這就要從歷史上不同的身份認同說起。很多人認為南斯拉夫的亡國理由主要是民族認同的差異。不過,與其說是民族認同不如說是身份認同來得更確切。有一點複雜,對吧?何謂「民族認同」和「身份認同」呢?我會簡單地描述。 處在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之下,宗教上的身份是最重要的。然而,到了19和20世紀,語言認同的觀念產生了,南斯拉夫人認為應該建立一個說共同語言的國家。不過,建立南斯拉夫王國的時候又遭遇民族認同的問題。語言認同,民族認同,以致宗教認同的觀念都造成南斯拉夫的分裂。 既然從30年代起,就有了亡國的徵兆,南斯拉夫又如何繼續存在了70年呢?二戰以後,由於鐵托和他的軍人抵抗了第三帝國的侵略,受到了人民的尊敬。鐵托借著共產主義的思想,通過電影,電視劇和公立教育制度來團結全國力量抵抗第三帝國,同時建立人民新的、共同的身分認同。可是,鐵托1980年死亡以後,國家政權失去了重心。這個身份認同日漸混亂的國家最後在 2007年亡國了。 在歐洲國家認為國民有統一的身份是自然而然的,但南斯拉夫的例子告訴我們,每一個國家有不同的身份認同觀念,每一個人民與政府隨時都在選擇哪一種身份認同是最重要的,政治學家提出兩種方法來讓國民認同自己的國家,一是民族認同,二是社會參與,但是從南斯拉夫的例子來看,一個國家只由一種民族組成,這的確是一種奢望,所以我們在討論和研究現代國家問題時,應該打破這種觀念,重新建立新的國家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