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視角

以文字為軌跡

Letters as Trace

在表情達意的方面,我們得承認文字有些侷限。文字沒有語調的剛柔緩急、沒有面部表情的喜怒哀樂、也沒有身體動作的千變萬化。縱使中國的書法能超越上述這些障礙,透過筆和墨的痕跡來傳遞出一位寫作者的喜怒哀樂、心態、乃至於身體的動作。然而印刷體文字畢竟不是文章作者自己所留下的這種痕跡,看著印刷體文字我們應該用那種讀書的方法才看得出寫作者創作時的情緒和生命狀態呢?

中文系的學者一聽到「讀法」這個詞,就會想到明朝最有名的讀者,金聖嘆。讀者怎麼會有名呢?因為明朝的人最喜歡讀的小說、雜劇、詩、和歷史書上都有評點,所以比較擅長藉評點來幫助其他讀者明瞭作者意志的讀者也會出版他們自己的版本。在金聖嘆詳密評點的《水滸傳》七十章回版本的序裡,聖嘆介紹他個人創作的很有名的小說「讀法」。有趣的是,在《水滸傳》和金聖嘆其他的點評版,包括雜劇、正史、唐詩、和散文集,聖嘆的讀法很重視作者的所謂「筆法」。

在一方面,「筆法」這個說法普遍可以用來比喻作者所做的文章的形式和風格。在另一方面,金聖嘆把作家的筆法和書法家的筆法一樣可以提出過去人的動作和心態。不過,作文和書法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痕跡。書法家寫的時候,一下子就寫出來,墨就錄下來他的動作,這個很具體的痕跡或者軌跡也像語言似的能表示書法家當時的心態。然而,作家寫的時候,不會不經思考就「脫口而出」,要先反覆思索怎麼寫,也應該要把詞句千錘百鍊,免得文章流於紛雜或粗糙,這是每一個作家都免不了要經歷的過程。因此作文是一種很奇怪的痕跡,一邊記錄作者的意志,一邊隱瞞作者千錘百鍊的軌跡。

寫點評的目的就是要設法縮短作家和讀者之間的距離。為了超越這個距離,讀者需要透過深刻的想像,才能想像作家在那遙遠的時間和空間中的情況。為了想像作者的體驗,讀者得把文學作品當作作者生命情態的軌跡。這就如同看著古人的足跡來想像他們很久以前走路的模樣。從這個讓我們忽視或者忘記作者的千錘百鍊的角度來看,連印刷體文字會相似書法那樣的軌跡。

比如,我們可以看金聖嘆在《史記》裡所評的一些點。在《孔子世家贊》中他有一句評語說:「筆態淋漓無限。」其實,聖嘆讀的書大概不是人用筆和墨寫的,而是用木刻板印出來的。而金聖嘆提出「筆態淋漓」的說法,是為了讓其他讀者明白,司馬遷寫關於孔子的歷史的那一段時間可能會有一些苦衷並沒有寫出,但是看著他的「筆法」就可以了解這點。金聖嘆在別處也曾以「輕輕著筆」來描寫他自己所讀到的文章中的某種語調。此外,金聖嘆還曾以「筆有餘嘆,其嘆不盡。」來形容文章。金聖嘆顯然並不是在說一支筆可以嘆氣。但是對他來說,縱使作者原來的聲音和筆跡已經消失很久了,至少他所留住的文字還可以當作一種語言來傳遞訊息,而且我們也可以透過金聖嘆所描述的對文章的這些感受,來想像這些文章作者「說」這些話時的語調和動作,並且想像這些作者的意志,如此一來,讀者對這些文章也能有更進一步、更深刻的認識。

近期期刊

259

May. 1. 2024

258

Apr. 1. 2024

257

Mar. 1. 2024

256

Feb. 1. 2024

255

Jan. 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