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是華語文學界最熱門的體裁之一,但在西方卻是非常罕見的。若要深究,可以說武俠小說跟西方的冒險小說有一些類似的地方。 事實上,中華文學自古代起便有英雄故事,比如《史記》裡的很多刺客故事,但是武俠體裁到五四運動後才正式的出現。武俠小說的焦點在於它的英雄主角。這些英雄多半很獨立、不服侍任何人,但在師父的傳授下都有一身絶技。他們通常不是來自貴族,而是一般平民的背景。這是因為武俠小說的作者大多數反對傳統社會和家庭制度。武俠英雄常常有根深蒂固的「俠義」道德觀念,因此特別關注「有恩報恩、有仇報仇」。這種觀念受到孔子思想跟佛教思想的影響,特別是「仁」、「義」和「忠」、「勇」的價值觀。其次,武俠小說設定的背景絕大多數是在中國古代,有時有具體的地區和時間,有時卻較模糊。但無論如何,故事不一定反映真正的歷史事件,原因在於武俠小說具有幻想元素。這些幻想元素包括超自然的事務、超能力等,其中最特殊的就是武術。各種神奇的武術處在幻想跟現實的邊界,會和物理現象有衝突,但卻又不能算是魔法。常出現的是「輕功」、「內功」和「點穴」。 至於在西方文學中,最接近武俠小說的體裁就是冒險小說跟一些架空的歷史小說。就像武俠小說,冒險小說的主角往往也具有根深蒂固的道德觀,他們擅長兵器格鬥或一些技術,而且多半生活比較窮困。冒險體裁的典型有《三劍客》、《鲁滨逊漂流記》和《撒克遜英雄傳》。 我今天想特別討論的武俠小說就是金庸的《射雕英雄傳》。這本小說是1957年寫的,仍然是目前最熱門的武俠小說之一。不少人把這本小說和《魔戒》相提並論。2018年,英文翻譯終於出版了。雖然這個翻譯引起很多讀者的注意,但也受到了不少批評。接下來,我要分析的是,《射雕英雄傳》的翻譯問題和挑戰何在? 英文版本的第一個問題是,角色名字的翻譯。問題在於,譯者翻譯的名字缺乏一致性。有的角色的名字按照發音來翻譯,比如,丘處機是Qiu Chuji,然而,有的角色的名字按照意思來翻譯,比如,楊鐵心的英文變成了Ironheart Yang。我個人認為,應該統一用音譯,之後可以在故事註解裡簡單地解釋名字的意義。 另外一個翻譯問題就是,怎麼介紹和翻譯其中的東方文化特色。有很多情況,即使能翻譯某些詞,讀者也不一定看過這些詞、需要Google一下才知道。尤其是跟宗教、中醫有關的事,或者某些武器、食物和建築,大部分的西方人從沒接觸過。為了避免註解太多,打斷讀者的閱讀興致,我認為可以直接使用圖畫來解釋比較難懂的場景。 接下來,我想提出這本小說的一些翻譯挑戰。第一個挑戰是,武俠小說會有武俠獨有的詞彙,這些詞,像「江湖」或「武林」,怎麼翻譯?一位翻譯者不應該加太多自己的話,更不能改變原版小說,但是,譯者也需要讓讀者知道確切意思,因此,需要在這兩難之間找到平衡。另一個大挑戰是文化差異。金庸的文本充滿了敬語和隱含意義,所以譯者的挑戰是,需要以最精簡淺顯的話讓讀者了解故事人物在東方文化中的地位與所扮演的角色。 固然不只是武俠小說這種體裁的翻譯者會碰到這樣的問題,可是我認為武俠小說在西方的市場中非常有潛力。如果更多的翻譯者願意翻譯武俠小說,而且能創造一個適合武俠體裁的翻譯系統,西方讀者不但可以享受武俠小說的魅力,更有機會了解東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