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經議題

共和黨怎麼才能擺脫川普的影響?

How Can the Republican Party Break Away from Trump's Influence?

  2021年一月,美國前總統川普遭遇了該國史上前所未有的第二次彈劾案。彈劾案通過了之後,許多美國政治觀察家指出後續的審訊是共和黨拒絕與背棄川普的大好機會。雖然民主黨作為美國眾議院的多數黨,在沒有一位共和黨議員的支持下都能通過彈劾案,但是此舉的作用只是指控川普犯罪。只有參議院審訊能夠定罪、讓川普解除總統職務、並永久禁止他再度競選。可是由於定罪門檻相當高,且非得至少獲得十七位共和黨參議員的支持否則無法通過。另外,共和黨作為參議院的多數黨就有預定審訊的權力。基於一些不合常理的理由,參議員多數黨領袖麥康奈爾最後把審訊日期預定在拜登總統就職之後。因此,大多數共和黨參議員引證著單薄的論據表示,屆時川普已經下台,所以無法讓他解除職務;因此他們不願意支持這項多餘的議案。

  顯而易見的是,在這個邏輯迴圈的背後隱藏著共和黨對川普令人沒齒難忘的奉獻精神。儘管麥康奈爾在參議院作出川普無罪決議之後竟然發表批評川普行為的演說(這是共和黨資深成員首次公然痛批川普),卻也沒有實際上的意義。

  甚至在一月六日被川普煽動的攻擊國會暴亂之後,共和黨都拒絕背棄這位前總統,其真正原因何在?共和黨不斷地支持川普純粹是政治性考量,而完全忽略了道德方面的考慮。即使川普在2020年選舉中落敗了,可是跟歷史上所有其他的在任總統比起來,他獲得了最多的選票(七千四百萬)。換言之,他雖然輸給了拜登(拜登獲得了八千一百萬張選票),但還是擁有廣大民意基礎。反觀共和黨其他知名政治人物,支持率遠遠不及這位前總統。共和黨的高級官員的算計是,背棄川普就等於背棄川普的支持者。

  川普前總統不只是選舉失敗者,也代表著永久扭曲美國政治的一股危險勢力。隨著時間的推移,川普給民族團結帶來的危害只會日益清楚。因此共和黨若想作為合法的保守黨向前邁進,非擺脫川普的影響不可。那麼,共和黨怎麼才能向前推進?首先要問的是,共和黨能否擺脫川普的影響?

  試想共和黨維持現狀、持守現在的「川普主義」。可能的結果為何?川普雖然尚未確認是否在2024年競選總統,但毫無疑問,他會在2022與2024年的選舉發揮對政黨選擇候選人過程的影響力。共和黨名義上的領導人地位名存實亡;大體上,川普推薦的候選人都變成政黨推出的被提名人。事實上是他成為了政黨的精神領袖。根據觀察家的猜測,他甚至考慮過競選眾議員、接著競選眾議院議長、最後提出對拜登的彈劾案。可是話說回來,除了總統大位以外,川普對問政始終沒有興趣。畢竟,他一直不斷地聲稱他贏了2020年的選舉;在他腦子裡他從未卸任總統一職。若他在2024年競選總統,他能否成功仍是個謎,但他一定會贏得共和黨的初選。於是他對美國政治的影響會更廣泛與深入、「後川普」的時代會日益遙不可及、美國民主會繼續遭到圍攻與癱瘓。

  另一方面,試想麥康奈爾參議員與其他資深的共和黨官員因故決定要背棄川普、擺脫他的影響。即使如此,由於政治变革的過程複雜曲折,在近期,無法實行這麼複雜的任務。反對川普的基礎沒奠定好,可取代他的政治明星沒找好,以及吸引選民的新策略沒計畫好。不過,假設共和黨從今天開始處理這些方面、計畫一種「後川普的共和黨」。這個政黨會有什麼特點?最迫切的議題會是怎麼利用川普支持者對民主黨的憤怒與煩惱。共和黨若要完全擺脫「川普式」政治,必定會失去部分只響應基於恐懼政治而出現的選民。同時,在共和黨當中出現川普仿效者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即使川普造成了共和黨內的緊張態勢,可是排擠川普並不足以緩解那個緊張局勢。再加上,撇開川普式政治不談,這位前總統也在政治議題的優先順序上留下了不少的痕跡。現在的共和黨所提出的理念幾乎都跟2016年選舉以前的理念形成二元對立。比方說,以前的共和黨作為保守黨一直主張減少政府開支,但在川普總統的帶領下,國債增加了36%。一個後川普的共和黨需要就政治方式以及政黨理論與實務,進行全盤檢討。要不然無法吸引合理正當的人選來進入政黨,同時也難以留住現有的支持者。

  現在,每次聽到共和黨的政治人物批評對手是個騙子或是個傻子,免不了聯想到川普的行為,讓我覺得共和黨才是騙子與傻子充斥的政黨。當然,我真正希望民主黨和共和黨兩者都不是只有騙子與傻子的政黨。我國值得有理性的保守派與理性的自由派。畢竟,由於美國在政治上是兩黨制,若其中一個政黨衰敗了,那麼意味著半個美國也跟著衰敗,到頭來,受苦的是整個美國。作為無黨派人士,我不能完全排除把票投給共和黨候選人的可能性,只要那位候選人真是最合適的。可惜我無法想像那一天。共和黨的官員應該希望美國人民的記憶力不佳,否則擺脫川普影響的過程會漫長而極其痛苦。

近期期刊

258

Apr. 1. 2024

257

Mar. 1. 2024

256

Feb. 1. 2024

255

Jan. 1. 2024

254

Dec. 1.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