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紀要

訪問蔡中民教授:一些關於台美中關係的思考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iwan, America, and China: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Chung-Min Tsai

  今年八月中ICLP很榮幸再度邀請蔡中民教授前來演講,與本所師生分享他對於現今複雜多變的台美中關係的思考。演講當中他進一步分析如何用經濟理論來判斷這三方未來之路。身為電子報主編的我有幸在蔡教授演講完之後,向他請教了一些我感到好奇的面向與問題。

語言和文化傳播

  蔡教授表示目前的兩岸關係不太影響年輕人的文化和社會環境。舉例來說,越來越多年輕人都以身為台灣人自豪,然而仍然使用中國的社交軟體。台灣年輕人不會使用美國的APP,比如說Reddit或者Twitter,但卻會在小紅書上貼文,在抖音上拍影片。他認為大概是語言和文化的因素:台灣人的語言和文化更接近中國年輕人,而非歐美。在語言方面上,他的語言學專家朋友告訴他一個新的現象:很多台灣人與中國人相處時,會使用不同於國語,只有普通話才使用的詞彙。他的朋友認為這顯示許多台灣人希望跟中國人保持良好關係,利用改變詞彙選擇來傳達誠懇的態度。到頭來,兩岸關係的緊張局面並未嚴重改變台灣年輕人的生活習慣,很大的原因在於台灣年輕人繼續跟著中國年輕人的社交媒體潮流。

媒體、人民與政治

        談到這個問題,蔡教授非常直接地回答:媒體對政治有很大的影響,但是已經固定政治黨派或觀點的人民不會輕易改變他們的立場。換句話說,反中的支持者觀看或閱讀傾中的媒體不會一下子轉變想法。蔡教授建議我們,閱讀媒體時找不同的立場來看,找到之間的平衡,並對事實與真相產生求知慾,才不會陷於同溫層的片面思考。

台灣人的家庭背景組成

        根據蔡教授的經驗,他認為台灣當代的現狀跟以前不同,無論父母是本省人、外省人還是新住民都不太會影響到下一代的政治立場。蔡教授也指出由於外省人人口逐漸減少,將來也不會有新的外省人。無論是什麼血統,移民到台灣的下一代孩子大都會以台灣人的身分自居。目前,將近60%的人民都認同自己是台灣人。這現象延伸到不同的家庭背景,比方說有家人在中國的台灣人,父母是泰國人的台灣人等等。

中華民國與台灣認同

        多數聲稱自己是中華民國人民的是中老年人,而多數的年輕人宣稱自己是台灣人。根據蔡教授的觀點,此現象歸因於政府的教育政策改變。他記得自己上學時都要學中國古代歷史到1949年,之後才是台灣的歷史和知識。但是,政黨輪替以後,教育政策側重學習台灣歷史,中國歷史的比重減少了。除了使用中華民國年來紀錄正式文件,「中華民國」這詞彙不經常出現在台灣人民的日常生活當中,台灣人都習慣說「台灣」。

        根據蔡教授的觀點,台灣學生仍需要學習中國文化、歷史和相關知識。原因在於,目前全世界都試著跟中國打交道、理解中方的做法。台灣政府和人民的反應,直接展現出他們對兩岸關係的立場。

中國經濟停滯與美國的經濟前景

        日本和台灣的經濟趨勢,哪一國的前途發展更有利於美國?蔡教授首先談到日本:泡沫經濟等於經濟衰退。目前日幣很便宜,日本政府以賣便宜日幣來促進經濟發展,鼓勵外國人於日本投資買賣。然而,對美國來說,日本的經濟不夠強壯。

        蔡教授表示台灣市場不夠龐大,不像中國有那麼多的機會。改革開放後,許多外國公司商人一擁而上,紛紛至中國發展,目前中國經濟停滯的狀態勢必影響美國的經濟前景,後續影響還有待觀察。

台灣的進出口的未來

  我向蔡教授詢問了台灣出口的情形,蔡教授說這個問題談何容易。據蔡教授的演講,台灣多數的貨品向中國出口,但是台灣的出口僅佔中國進口的九牛一毛。換句話說,台灣貨物進口與否對中國的經濟沒有太大的影響。蔡教授表示中國接受台灣貨物進口代表中國政府想維持較好的關係。反過來說,如果中國政府對台灣政府不滿,中國也會採取禁止台灣貨品進口的措施,進而影響台灣的經濟。中國很容易找到新的國家來彌補台灣的出口產品,但台灣卻不一定能夠找到另一個國家願意接受被中國拒絕的產品。蔡教授以鳳梨為例。當中國宣布禁止進口台灣鳳梨時,政府沒有明確的應對措施。由於法令限制,台灣鳳梨不能出口到美國,而日本雖然進口了台灣鳳梨,但是市場上不需要那麼多台灣鳳梨,至於其他東南亞國家如菲律賓也出產鳳梨。到頭來,中國的禁令容易給台灣的出口帶來許多的困擾,因此繼續尋找其他穩定接受台灣出口產品的國家就是台灣政府目前的課題。

近期期刊

266

Dec. 1. 2024

265

Nov. 1. 2024

264

Oct. 1. 2024

263

Sep. 1. 2024

262

Aug. 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