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醫學科技的快速發展,人們的平均壽命不斷延長,然而,隨之而來的慢性病、重大疾病及老年人面對的各種痛苦問題,讓人們開始重新考慮人生的意義與生活的品質。在這樣的背景下,安樂死的議題逐漸浮出水面。
韓國社會對安樂死的看法相當複雜。有許多韓國人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擁有自己選擇生活與死亡的權利,尤其是在面對無法忍受的痛苦時。根據近期的民調,大約有60%的韓國民眾支持安樂死的合法化,顯示出對安樂死必要性的認同。然而,另一方面有不少公民則堅持反對的態度,他們認為安樂死會侵害生命的尊嚴和價值,可能會導致社會對生命的不尊重。
這種矛盾的情緒是受韓國傳統文化深厚影響,尤其是在儒家思想中重視生命的觀念。 因此,在某一些人眼中,安樂死似乎是一種逃避痛苦的方式,而非對生命負責的行為。而且,基督教和佛教在韓國有相當大的影響力,有許多信徒强烈反對安樂死,認為這是對生命的不尊重,並且與宗教的生命觀念互相違背。
儘管支持安樂死合法化的聲音逐漸增強,但在韓國,安樂死仍然難以獲得合法地位的原因不僅是文化上的牴觸。韓國目前現行的《刑法》將主動協助自殺視為犯罪行為。這意味著,任何涉及協助他人結束生命的行為都可能面臨法律制裁,使得醫療人員不敢提出安樂死的選擇。
韓國在2018年通過了名為《生命終結相關法案》,允許病人在特定情況下選擇終止延命治療。這項立法的通過意味著病人有權決定是否繼續接受某些無望的治療。不過,這項法律仍有不少限制,比如要求病人在進行決定的時候有清晰的認知能力,並且安樂死只能針對治療無望的情況。而且,在傳統醫療系統中,醫療工作者的職責是延續生命,而不是結束生命。這種職業倫理的束縛,使得醫生在面臨要求進行安樂死的患者時,可能會感到兩難。此外,醫療資源的分配與限制也讓人們擔心,若安樂死合法化,可能會出現患者被迫選擇安樂死以節省醫療成本的情況。
韓國社會對於生命的尊重深植人心,安樂死的合法化常被認為是一種對於傳統價值的挑戰。人們擔心安樂死的普及可能會影響對弱勢群體的照顧,導致他們在面對痛苦時感受到社會的輕視。儘管如此,因爲解決社會的衝突是政府的職責,為了能在韓國將安樂死合法化,我認爲政府應該要制定政策來分階段進行。
首先,爲了深入研究安樂死的各個方面,並且借鑒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政府應該成立專門的立法小組。其次,提升公眾對安樂死的認知至關重要。透過舉辦研討會、公益活動及媒體報導等,既增進大眾對安樂死倫理問題的理解,又打破對安樂死的偏見和誤解。最後,政府應藉由公開討論來達成對申請安樂死條件與程序的社會共識。因爲,若是我們的社會在法律上對如何界定病情「治癒無望」並沒有達成社會共識,當然也就無法防止濫用的問題。
我們的社會應該要設立獨立的監管機構,以確保每一個申請者的選擇是否為自願且符合各項基準。
政府面對安樂死問題,應該採取謹慎但開放的態度。並且,政府也需要進行更多的社會討論,以聽取不同社會群體的意見,尤其是病人和醫療專業人士的觀點。在保障患者基本人權的前提下,政府應該推出以法律為依據的政策,但同時要考慮到倫理、道德和文化背景的差異,並確保該政策能夠保護弱勢群體,且要防止濫用情況的發生。
總而言之,安樂死在韓國仍然是一個敏感且爭議性強的議題,但安樂死已經到了非形成社會共識不可的地步。儘管文化與宗教的影響仍然強烈,但如何平衡法律、道德和社會需求,將是韓國政府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
© ICLP-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