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PROGRAM

I
C
L
P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268
Feb. 1. 2025
SCROLL

世界文學

與顧城、李賀遊蕩一番

Wandering with Gu Cheng and Li He

馬忠勝
/
美國
Julian Moyer
ICLP第7級

社會關懷

美國大學成績膨脹現象

Grade Inflation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郝舟
/
美國
Jonas Orion Howard
ICLP第5級

  大家好。我今天想介紹一下現在美國大學成績膨脹的現象,英文的翻譯是grade inflation。我對這個發展感興趣的原因就是紐約時報2023年發布一篇文章揭露我的大學,耶魯大學,成績膨脹的情形。這篇文章宣稱耶魯大學生的成績百分之八十是A或者A-的成績。   另外,作者說現在的耶魯大學成績平均就是3.7。於是,文章的作者批評耶魯大學以幫學生提高成績的平均來鼓勵學生上進,但他也承認美國別的一流大學採用了一樣的作法。   這些成績膨脹的現象來源何在?這個問題真的是說不出個所以然來。現在,大部分的美國大學生對於未來工作感到茫然,因此大學成績成為申請工作的重要因素。於是,大學生對上比較難的課程非常恐懼,常常請教授們手下留情。另外,如果一個大學生想深造學習,得到碩士或者博士學位,申請研究所的過程需要出示他們的本科成績。幫助畢業生進入一流的研究所,一流的大學在這些競爭的陰影籠罩之下輕易地給學生好的成績,學生真正的能力被忽視了。   因此,這個現象跟大學生科系有什麼關係呢?他們能不能滿足自己的興趣,充實自己的知識,不擔心會被當或者得到比較差的成績?雖然這種成績膨脹的出發點看起來是一件好事,但是對於學生的大學生活有比較複雜的影響。對於這個問題,第一,科學和人文學科的成績差異比較大,就是科學的成績比人文學低。因此,人文學科系的學生對於上科學課往往都是心不甘情不願地勉強去應付,他們選擇上最容易的一門科學課僅僅只是為了符合科學學分的要求而已。另外,很多學生畢業以後想申請法學院或者醫學系,因此上比較容易的選修課,但是這個作法並不代表他們自己的志趣,而只是反映社會上所公認的一種價值標準而已。   另一方面,這些大學成績膨脹的現象對校方職員和教授有哪些影響?這就要從一流大學的排名說起。他們知道本科成績對畢業生的成就有影響,而且他們不想遭到學生的抱怨,因此只關心畢業生能否進人一流的研究所或者公司,根本沒想過學生的志趣,更別提學生的能力。不過,在新聞輿論的影響下,耶魯大學與別的一流大學對於這個現象,深入而切實地做一個全盤檢討。在社會上避免短視,希望在制度上擺脫升學或求職的影響,真正從國家百年大計著眼。

Continue Reading   >

歷史文化

南斯拉夫亡國的啟示

Lessons From the Disappearance of Yugoslavia

康雨琦
/
美國
Aida Krzalic
ICLP第6級

  大家好。今天,我的話題就是「南斯拉夫亡國帶給人們的啓示」。首先,我們從瞭解地理位置開始。1918年建立的南斯拉夫,包括現代的巴爾幹半島以及附近的小國。   14世紀至19世紀初,奧斯曼帝國和奧匈帝國統治了巴爾幹國家。19世紀中,有一些國家經過了一連串革命以後相繼獨立了。一戰以後,奧斯曼帝國和奧匈帝國都亡國了,1918年,巴爾幹半島上的許多國家統一成為獨立的南斯拉夫王國。從二戰以後一直到1980年,南斯拉夫在強人領袖鐵托的領導下,擺脫了王權統治,變成一個共產國家。鐵托死後,國家變得很混亂,到1991年,南斯拉夫已經名存實亡,同時內戰開始了,一直延續到2007年尚未結束。   巴爾幹半島複雜的歷史怎麼影響南斯拉夫的亡國呢?這就要從歷史上不同的身份認同說起。很多人認為南斯拉夫的亡國理由主要是民族認同的差異。不過,與其說是民族認同不如說是身份認同來得更確切。有一點複雜,對吧?何謂「民族認同」和「身份認同」呢?我會簡單地描述。   處在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之下,宗教上的身份是最重要的。然而,到了19和20世紀,語言認同的觀念產生了,南斯拉夫人認為應該建立一個說共同語言的國家。不過,建立南斯拉夫王國的時候又遭遇民族認同的問題。語言認同,民族認同,以致宗教認同的觀念都造成南斯拉夫的分裂。   既然從30年代起,就有了亡國的徵兆,南斯拉夫又如何繼續存在了70年呢?二戰以後,由於鐵托和他的軍人抵抗了第三帝國的侵略,受到了人民的尊敬。鐵托借著共產主義的思想,通過電影,電視劇和公立教育制度來團結全國力量抵抗第三帝國,同時建立人民新的、共同的身分認同。可是,鐵托1980年死亡以後,國家政權失去了重心。這個身份認同日漸混亂的國家最後在 2007年亡國了。   在歐洲國家認為國民有統一的身份是自然而然的,但南斯拉夫的例子告訴我們,每一個國家有不同的身份認同觀念,每一個人民與政府隨時都在選擇哪一種身份認同是最重要的,政治學家提出兩種方法來讓國民認同自己的國家,一是民族認同,二是社會參與,但是從南斯拉夫的例子來看,一個國家只由一種民族組成,這的確是一種奢望,所以我們在討論和研究現代國家問題時,應該打破這種觀念,重新建立新的國家定義。

Continue Reading   >

文學評析

《殺夫》中屠夫的心理狀態

The Psychology of the Butcher in Li Ang's The Butcher's Wife 

潘美婷
/
美國
Cheryl Schmitz
ICLP第6級

  李昂《殺夫》是台灣女權主義文學的經典作品,早在1983年以作者毫無保留的寫法震驚了文壇。透過悲慘細緻地描述對女性的壓迫與虐待,這篇小說展示著厭女症的一些最極端的表現。而故事中最惡劣的肇事者之一是屠夫陳江水。   我們初次認識陳江水是在女主角林市的叔叔決定給姪女物色人家的時候。四十歲的「殺豬仔陳」孑然一身,相傳的原因是他被殺過的無數豬仔靈魂纏著,再加上他對妓女「整治」的名譽,就沒人敢把女兒嫁給他。林市叔叔反而認為把姪女交換為難得的豬肉十分合理。   陳江水第一次虐待林市就是婚禮的那天晚上。跟朋友喝醉以後,他本能地強姦新娘,隨之給疲倦飢餓的林市口中灌酒,往嘴裡塞肥肉,直到她絕望地留下眼淚。接下來,故事的情節是根據陳江水越慘越暴力地攻擊林市而發展。一開始,他比較規律的習慣是下班後直接回家「要」她。他以各種方式侮辱她、用髒話咒罵她、向她丟錢暗示她是妓女,強迫她吃半熟滲血的豬蹄,並且毆打她、 用腫胖的身體壓倒她、性虐待她。   林市越害怕陳江水他反而越有快感,他最喜歡的樂趣之一是趁林市不注意或忙著做飯的時刻襲擊她。陳江水長得像豬一樣,兩顆小眼睛瞇瞇地塞在肥胖的臉肉中。他對待林市的方式也毫無人性,把她當成家畜,不跟她說話,剛開始只照顧到她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後來連食物都拒絕提供。對陳江水而言,林市只是一個可以用來滿足自己的變態慾望的物體而已。女人的脆弱與恐懼讓他覺得自己強大而充滿生命力,類似他拿屠刀切插豬喉的感覺。   在小說的後半部讀者才有機會了解到陳江水的生活背景。他小時候家裡窮,因為阿媽要替人磨豆腐所以五歲的他要出去撿豬糞,還要在下雨淹水天在外面賣土豆。這些人性化的細節出現在陳江水跟他偏愛的妓女的對話中。金花最吸引陳江水的特徵都是林市本來缺乏的:她的性格直接開朗,身體強壯豐厚。陳江水對他表示的尊重與關心讓人知道他也有能力對女人善良。只不過,也許只有讓他聯想到自己母親的女人,也就是無拘無束地把乳房供給他的女人,才會收到這種對待。   林市跟金花的共同點是兩個人被陳江水「要」她的時候都會大聲叫。不過,林市偷聽鄰里婦女批評她跟她阿母以後,就開始在陳江水性虐待她時咬緊牙關堅決地不發出任何聲音。因此,陳江水更加狂暴,在怒意中揍她,最後也勒索她說只有她像過往一樣唉唉叫才會給她飯吃。   小說中只有一次讀者能窺看到陳江水的內心。面臨飢餓的林市決定養幾隻小鴨,打算把鴨蛋換米。當陳江水發現這件事自稱是丟臉的,就無情地把小鴨子砍殺。不過,他見到小鴨子的屍體便聯想到自己年輕剛進豬灶的時候,殺了一頭懷胎的母豬。從此,他因為違反了母性孕育生物的基本原則所以一直被罪惡感和不潔感所糾纏著 (意味著唯一值得尊敬的女性是會生育的,但這種女性也是污染的)。然而,他把對母豬的罪愆與恐懼轉變成一種怒氣。發洩它,要麼是迅速而精準地殺害生命,要麼是反覆地攻擊太太。   陳江水對林市的虐待是有系統和目的的,但最可怕的也許是它的失控性。雖然陳江水隱約意識到自己暴力行為的根源,可是他仍然無法阻止它。於是,他以社會接受的方法,把憤怒和不安全部釋放在女人的身上。

Continue Reading   >

文學評析

《小葉》讀後心得

My Insights After Reading Xiao Ye

王雨菲
/
比利時
Florence Wang
ICLP第6級

  在短篇小說《小葉》裡,作者描繪了劉智原對小葉的感情精力和看法,寫得特別精彩。從一開始,劉智原好像就被小葉迷住了,像劉智原一直很注意小葉的外表,甚至連她喝什麼樣的咖啡都記得住(「加奶,不要糖」)。他自己也承認他在「注視」 著小葉, 「注意她」 (第16頁)。他從小說一開頭就特別注意小葉的形象以及小葉對他的反應,就算看不到她,也在猜測小葉的舉動,比如兩人坐在車裡的時候,「看不見她,卻可以想像她……」(第17-18頁)。   雖然劉智原親口說他覺得小葉不是那麼漂亮,但他自己不得不承認小葉身上有一種魅力,使得劉智原忍不住想要跟她親近;或許也算是劉智原的自私,他覺得自己應該不會被拒絕,才使得他想進一步接近小葉。但兩個人的關係開始發展以後,很快就變得不是單純的交易買賣關係了:從第二次見面起,小葉就「免費」地跟劉智原在一起,認識了他的朋友,四個人一起吃飯,看電視等等。劉智原也表示其實他很在乎小葉:「好在她沒有(走)」(第21頁),「使我覺得異常滿足」(第24頁),「感謝如果存在的神靈,小葉又活過來了」(第30頁)。   通過劉智原對小說裡的第二個女性角色莉莉的厭惡感,顯示出劉智原對小葉的一些認可。莉莉怎麼做都不對,借劉智原錢也顯得她很「驕傲」(第30頁);莉莉喝酒的時候,「東倒西歪胡言亂語的討人嫌」(第23頁)。也許他最看不上的,其實是在他大男人主義的眼中,關於莉莉和湯尼之間的關係:他看不起湯尼聽莉莉的話——「我操!你就聽女人的。」(第25頁)。   在這篇短篇小說中,很多衝突都與錢有關。劉智原要面子,沒錢養活自己和小葉的時候,就開始自己看不起自己(「男人用女人的錢,要是能心安理得,那是孫子」(第33頁));同樣,他也因為這一點看不起湯尼,兩人都靠女朋友過日子;湯尼借不了錢,說的話不算數:「你也知道,我沒錢,只有那婆娘有錢。」(第25頁)。   劉智原的大男人主義不僅僅顯示在他對錢的態度,也明顯地染污了他對男女關係的看法,展現在他很自私的思想模式裡,比如,他出軌傷害了小葉,小葉去他工作的地方鬧事,劉智原第一個反應是害怕自己被開除:「我不想被炒魷魚」(第29頁)。他之所以把小葉拉開,卻沒有讓第三者的小妹離開,可能也是因為他認為小葉是「他的女人」,他可以為所欲為,怎麼對待都可以。他認為,自己大男人的事輪不到小葉來管(第29頁:「我的事不用你管,你給我滾……」;第23頁:「你是我的女人」)。搬住在一起,他也很清楚地表示「她還是她,我還是我。互無拘束。」(第21頁)。劉智原之所以用暴力來「解決」 問題,用 「拘束」 這種字眼,最終也是因為他缺乏自尊心,處在一個無救的生活的沮喪中,使得他覺得無奈。可見他可能無意中藏在大男人主義背後的緣故,為的就是要找回一些主導權。   這種大男人主義其實也傷害了劉智原他自己,使得他沒辦法把他的煩惱向別人解釋,沒法通過溝通來表達他的委屈、憤怒和無奈,沒法把自己對生活的不滿意和不確定說出來(「這樣的日子快活嗎?」(第32頁);「我當時沒理她,不過事後也一直在想這個問題——我們為什麼不結婚——雖然始終得不到答案」(第32頁))。他開始賭博、喝酒,不是因為他特別喜歡去做這些事,而是因為他沒有別的方式去緩解他內心的沮喪:「我又開始賭博,反正我有錢……情緒低落更想著去賭」(第32頁);「人說樂極生悲,我們也不至於樂極,不過略略有點滿意罷了」(第33頁)。   劉智原把自己真正的感受悶在心裡,他和小葉之間的距離也越來越遠了——小葉甚至停止「吃藥了」!這意味著她可能也認識了別的男人,開始取代了劉智原。因為小葉說過,如果能跟劉智原結婚的話,就不吃藥了;沒有結婚,卻仍然停止吃藥,就意味著她開始從別的地方得到了她原本渴望的機會,也就是本來可以跟劉智原一起得到的感情和互相依靠的機會。慢慢地,兩個人的關係就從一起去歌廳唱歌跳舞,發展為「兩人對坐時……最最無聊,簡直無聊得可怖。」(第34頁)。   到了最後,劉智原還是覺得稍微有些遺憾(「有一點點悲哀」(第35頁)),但其實最重要的是:到了最後一句話裡反映出劉智原也生起對未來的一點信心和希望,想著他的新的「開始」。他可能有新的開始嗎?要是換了一個人來代替小葉,他們會有另一種結局嗎?作者所描繪的劉智原和小葉的這份感情及其發展,豐富又真實,成功地展示了當時社會階級一種無法逃脫的生活與思維模式。

Continue Reading   >

中美關係

台灣跟咖啡怎麼會發生關係呢?

How Did Taiwan Develop a Relationship with Coffee?

司徒嘉虹
/
美國
Mel Seto
ICLP第5級

  台灣跟咖啡怎麼會發生關係呢?這就要從十九世紀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時期說起。在十七世紀,荷蘭人固然在台灣建立了咖啡種植園,可是他們對台灣當地人的飲食文化並沒有什麼影響。然而在日本殖民時代,日本人就把咖啡店的文化帶到台灣來了。日本的知識份子會在這些店裡討論政治、藝術跟其他知識問題。雖然咖啡在台灣的知名度隨著日本知識界的流行文化而提高,可是喝咖啡的習慣還沒普遍化。   台灣咖啡的發展可以分成三大時期。第一個時期可以從1950年代說起。在二戰結束後,國民黨統治台灣。因為國民黨是從大陸遷台的,所以他們對咖啡既沒有研究也沒有興趣。不過咖啡產業即使沒受到政府的重視仍然繼續發展。舉例來說,台北西門町著名的「峰大咖啡」就是這個時期開業的。在這個時候,只有有錢有勢的人才買得起咖啡,也就是說,他們就像是在日本殖民時代咖啡店的客人一樣,也是社會的精英。   咖啡能深入當地,成為台灣文化的一部分最重要的因素是價格是否實惠。在台灣咖啡的第二大時期中,咖啡的價格就降低了。在1990年代,台灣受到美國咖啡產業的影響迅速地發展起來。例如,台灣初期很受歡迎的連鎖咖啡店是「Mr. Brown Coffee」,這家連鎖店因使用低品質的咖啡豆而能降低價格。在這個時期最重要的發展可能就是星巴克被引進台灣。因為星巴克的知名度很高,所以很多台灣人認為只要有星巴克,就不愁沒有高級生活的感覺,也不愁沒有咖啡店能舒服地跟朋友一起聊天。依循星巴克的商業模式來經營的當地咖啡店也隨著星巴克的成功而增加,這些當地連鎖店包括Louisa 和 Cama 等等。   我們現在則在第三個時期當中。何謂咖啡的第三個時期呢?所謂第三個時期就是咖啡產業變得更專業。許多咖啡師對咖啡豆的來源和烘焙的過程很講究。很多咖啡店的設計也會有特別風格。老闆會藉著美麗、舒適的環境來吸引愛拍照的客人。總而言之,台灣的咖啡歷史才短短幾十年,可是咖啡幾乎完全改變台灣人的飲食習慣了。

Continue Reading   >

健康生活

藉著創作藝術來減輕精神壓力

Reducing Stress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Art

范開敏
/
美國
Camille Valentine
ICLP第5級

  作為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們,我們都會遭遇各種各樣的困難。由於生活迅速的步調,時間有限,必須做的事情太多,因而生活上的困難和精神壓力更容易堆積。情緒隨著生活更忙碌而變得緊張,腦力也隨著精神壓力增加而退化。處在步調非常迅速的社會之下,必須找到方法應付困難和減輕壓力,否則精神壓力會轉變成健康問題。從事創作藝術的活動就是減輕壓力的方法之一。   長時間來,許多醫師一直藉著藝術來治療精神疾病和減輕壓力。像創作藝術一樣的活動要求有耐心,因此每當從事藝術活動的時候我們只是持之以恆地創作,而忘記了所有的外界壓力,會發現你創作藝術才短短幾分鐘,可是情緒幾乎完全改善了。創作藝術當然不會消除你所有的問題,但是你可能發現更容易應付生活困難,並且不會方寸大亂。   由於對精神健康有利,因而創作藝術對身體也有好處。研究指出創作藝術可能降低心跳速度和血壓,這樣可以改善心臟功能,讓血液順暢地流通,為組織器官提供更多氧氣。對癌症患者來說,研究表示創作藝術可以提高應付疲倦和肌肉疼痛的能力。無論您患什麼疾病,有什麼健康問題,創作藝術也會改善你的狀況。   有了這些證據,可見只要能創作藝術,就不愁沒有辦法應付壓力,也不愁沒有辦法享受生活,那是明顯的,也是現代人對付健康威脅可以走的另外一條路。

Continue Reading   >

最新消息

2025. 02. 28

和平紀念日休假

2025. 02. 27

期末口試

2025. 02. 21

12:10-13:00, R447
【專題演講】 京劇臉譜彩繪 鄭農正 老師

2025. 02. 14

期中發表

2025. 02. 12

12:10-13:00, R447
元宵節活動

2025. 02. 06

12:10-13:00, R447
期中全所教師會議

近期期刊

268

Feb. 1. 2025

267

Jan. 2. 2025

266

Dec. 1. 2024

265

Nov. 1. 2024

264

Oct. 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