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經議題

臺灣經濟發展:從農業到高科技產業

From Farms to Fabs: Taiwan's Economic Development

  在短時間內,臺灣的經濟竟然飛速發展。你們都已經知道「台灣奇蹟」這個說法,可是創造經濟成就的原因何在呢?為了簡單起見,我要把不同的工業時期分開講。

  不久前,臺灣的經濟制度還以農業為主。按19世紀後期的統計,茶占臺灣出口總值的54%、糖則占了36%。不過,在日本統治之下,經濟發展開始加速。殖民政府曾建設基礎設施以及開辦銀行、金礦等等。因為所有的工業都在日本的掌握之下,所以台灣的出產跟資源對日本經濟的貢獻不可說不大。

  中華民國時期跟日本時期最重要的不同是,私人企業和輕工業開始被提倡了。討論台灣奇蹟的時候,很多人常提起李國鼎先生的貢獻。首先他提倡所謂的「民生工業」,指的就是,食物、織物等等。拿織物來說,因為當時美國出口大量棉花,所以李國鼎積極地推動紡織業。後來政府也在各種輕工業的方面投資。根據李國鼎的兒子所描述的故事,李先生看到任何製品以後,就覺得假使其他國家能夠製造這些東西,為什麼臺灣不能自己製造?這樣一來,臺灣逐漸變成世界的工廠。除此以外,他最主要的貢獻是建立了世界首例的加工出口區。這些加工出口區特別引進了很多外資到臺灣來投資。

  以上描述的是臺灣早期的經濟發展。現在把注意力轉向高技術產業的時期。按2017年的統計,高科技產業佔臺灣生產總值高達百分之十八。在高技術製造業方面,臺灣走在其他國家前面的原因何在?原因在於預測未來需要的靈活治理。

  到了20世紀中期,臺灣的製造業對於日本電子公司已經是必不可少的。為了從其中獲益,政府公告了一個新的規定:除非外國公司將製造零件技術轉讓給臺灣夥伴,才准許在臺灣組裝零件。這樣一來,高技術產業一下子開始發展。

  隨著工資的上漲,製造業的可持續性降低。另外,由於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很多公司開始向中國尋找廉價勞動力。要是這樣下去,臺灣真沒辦法繼續發展,所以政府要設法改造經濟制度。

  我上次已經跟你們提起過李國鼎在經濟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可是我今天要重新再提一次他對高技術產業的貢獻。除了提供資金以外,李國鼎鼓勵資本家對高技術投資以及建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除此以外,他也鼓勵高層次的專業海外臺灣人才回國。其中最值得注目的是張忠謀,臺積電的創辦人。我們稍後再談一談他的貢獻。

  1987年起,政府開始准許外省人回家鄉。對他們的孩子來說,那是第一次去中國大陸。親眼看見那裡的勞動力資源之後,他們一個一個的在中國開辦工廠。換句話說,為了持續製造優勢,臺灣公司用中國的廉價勞動來代替當地的勞動。

  不說別的,就拿臺灣兩個最大的公司來說。第二大電子產品的代工廠鴻海科技集團,由一個外省人的兒子建立了。1988年,他在中國開辦了鴻海第一家工廠。世界第一大晶圓廠,臺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簡稱為臺積電,是由張忠謀創辦的。因為當時每家電子公司都得製造自己的晶片,所以張忠謀有意開辦一家晶圓代工廠,以製造別的公司的晶片設計為目的,從而消除任何侵害知識產權的風險。結果,臺積電成為臺灣經濟的驅動力之一,今年佔國內生產總價約4%。

  展望未來,經濟變遷不可避免 ,只好採用靈活的治理來應對可能的挑戰。

近期期刊

267

Jan. 2. 2025

266

Dec. 1. 2024

265

Nov. 1. 2024

264

Oct. 1. 2024

263

Sep. 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