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1月9日,民主的西德跟蘇聯的東德終於統一了。當時,西德的主權在某些方面仍於美法英三國的手裡,東德的主權則完全在蘇聯的手裡。自1989年至目前為止,已過了三十年了,可是這張顯示最近歐盟的選舉圖表仍可明顯的看出以前西德與東德的界線,可見就政治意見而論,西德與東德截至目前並非真正的統一。 進一步來說,在東德,「德國另類選擇」一個右翼民粹主義政黨的支持率在大體上比西德高多了。我今天要給大家大概的說明德國東部的情況,並詳細的分析, 政治意見不同的主因。我把這次演講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要講的是觀念上的差別,第二部分要分析分析經濟上的差異。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不但被四國盟軍分區佔領,而且陷入美國與蘇聯冷戰的僵局,於是東德不知不覺的就成了蘇聯的一部分。在蘇聯的掌握之下,教育,政治甚至於日常生活都以社會主義為主。同時,由於根據馬克思的思想,宗教就是社會主義的危害物,因此非把宗教殲滅不可,結果在東德信奉宗教的人不到一成,宗教信仰者的比例是全球最低的地區之一。這樣一來,德國統一之後,社會主義取消的同時,可以說東德人唯一的思想也就跟著消失,結果造成東德人普遍缺少信仰的觀念。 無論怎麼說,人仍需些共同的目標和理想,但是在現代的東德這些都是由國家主義而來的。另外,蘇聯實行的政策當然對東德的經濟也是一個打擊。換一句話說,實際上其政策對德國統一是一個很大的障礙。根據2014年的統計,即或德國統一已經有三十年的歷史,東德經濟的發展仍低於西德。東德的失業率不但比西德的高,每個月的平均收入也僅有西德的78%。這麼嚴重的經濟差距,使很多東德人移民到西德去,甚至於統一之後,有近四分之一的東德人口搬到了西德,由於移民當中大多數是年輕人或年輕家庭,因此這樣大規模移民的現象就造成社會老化的問題。這個根本的改變與「德國另類選擇」的支持率是分不開的。根據這張圖表,每個地區的人口變化與其支持率有很深的關係。 總而言之,由於在東德推翻「蘇聯的傀儡政府」之後發生的大變動,與東德人被政府的忽視 ,「德國另類選擇」在東德特別有吸引力。反過來說,德國其餘的地方逐漸地注重環保,這個議題,並且在移民上抱著較友好的態度。 我個人認為,西德,東德的差距隨著西德越來越支持環保的綠黨而擴大,除非政府設法縮小兩方經濟上的差距,要不然德國將來恐怕會再次分裂。
無論在台灣、香港、美國或加拿大,許多人,尤其是年輕人,都買不起房子。原因何在呢?簡單地說,原因在於房價太高的緣故。至於房價太高的原因,主要在於房屋供應不足的問題。 那麼,房屋供應為何不足呢?有人說是因為土地不夠的緣故。在表面上看起來,這句話好像有道理,實際上並非如此。問題不是土地不夠,而是土地使用的效率不高。我們用舊金山和香港島做例子吧。我在舊金山念大學的時候,常聽到當地人說:「人太多,地太少,因此房價很自然就高了」。舊金山的人口有八十八萬人左右,而香港島有一百二十七萬人左右。差別好像不太大。可是,舊金山的面積大概有六百平方公里(600km²),而香港島的面積則只有七十八平方公里(78km²)。那就是說,雖然香港島的面積只有舊金山的百分之十三,但香港島的人口比舊金山的人口多了四成。這個比較就顯示了舊金山的用地發展比率其實還有空間提高。不過,一直以來,舊金山大部分的公寓都不過五層樓高。因為舊金山法律上的分區管制非常嚴格,所以政府限定城市裡超過百分之七十的土地的建設高度不能超過五層樓。所以,要想解決類似舊金山的房屋供應問題,就必須要改良當地的土地分區制度。 以香港來說,香港的情形當然跟舊金山不同。香港到處都是大樓,人口密度也非常高。雖然香港的土地使用率比舊金山的高,其實香港一樣還有房屋建設和土地發展的空間。根據香港政府規劃署的統計,香港的住宅只佔全香港面積的百分之三點八(3.8%),草地和灌木林地則佔全香港面積的百分之六十五點四(65.4%)。也就是說,假使政府把草地和灌木林地的百分之六改成住宅區,香港的房屋供應也許可以增加一倍。 除了改良分區制度和開放土地這兩個步驟,我覺得還有一些建議值得考慮。除了我剛提出的建議,政府還應該建設大量的資助性房屋。還有,為了幫助市民買得起自己的房子,政府也應該以很低的頭期款賣這些房子給民眾,按照每一個人的收入和能力設計付款計畫。這樣一來,每一個努力工作的人,就都可以買得到房子了。
在短時間內,臺灣的經濟竟然飛速發展。你們都已經知道「台灣奇蹟」這個說法,可是創造經濟成就的原因何在呢?為了簡單起見,我要把不同的工業時期分開講。 不久前,臺灣的經濟制度還以農業為主。按19世紀後期的統計,茶占臺灣出口總值的54%、糖則占了36%。不過,在日本統治之下,經濟發展開始加速。殖民政府曾建設基礎設施以及開辦銀行、金礦等等。因為所有的工業都在日本的掌握之下,所以台灣的出產跟資源對日本經濟的貢獻不可說不大。 中華民國時期跟日本時期最重要的不同是,私人企業和輕工業開始被提倡了。討論台灣奇蹟的時候,很多人常提起李國鼎先生的貢獻。首先他提倡所謂的「民生工業」,指的就是,食物、織物等等。拿織物來說,因為當時美國出口大量棉花,所以李國鼎積極地推動紡織業。後來政府也在各種輕工業的方面投資。根據李國鼎的兒子所描述的故事,李先生看到任何製品以後,就覺得假使其他國家能夠製造這些東西,為什麼臺灣不能自己製造?這樣一來,臺灣逐漸變成世界的工廠。除此以外,他最主要的貢獻是建立了世界首例的加工出口區。這些加工出口區特別引進了很多外資到臺灣來投資。 以上描述的是臺灣早期的經濟發展。現在把注意力轉向高技術產業的時期。按2017年的統計,高科技產業佔臺灣生產總值高達百分之十八。在高技術製造業方面,臺灣走在其他國家前面的原因何在?原因在於預測未來需要的靈活治理。 到了20世紀中期,臺灣的製造業對於日本電子公司已經是必不可少的。為了從其中獲益,政府公告了一個新的規定:除非外國公司將製造零件技術轉讓給臺灣夥伴,才准許在臺灣組裝零件。這樣一來,高技術產業一下子開始發展。 隨著工資的上漲,製造業的可持續性降低。另外,由於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很多公司開始向中國尋找廉價勞動力。要是這樣下去,臺灣真沒辦法繼續發展,所以政府要設法改造經濟制度。 我上次已經跟你們提起過李國鼎在經濟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可是我今天要重新再提一次他對高技術產業的貢獻。除了提供資金以外,李國鼎鼓勵資本家對高技術投資以及建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除此以外,他也鼓勵高層次的專業海外臺灣人才回國。其中最值得注目的是張忠謀,臺積電的創辦人。我們稍後再談一談他的貢獻。 1987年起,政府開始准許外省人回家鄉。對他們的孩子來說,那是第一次去中國大陸。親眼看見那裡的勞動力資源之後,他們一個一個的在中國開辦工廠。換句話說,為了持續製造優勢,臺灣公司用中國的廉價勞動來代替當地的勞動。 不說別的,就拿臺灣兩個最大的公司來說。第二大電子產品的代工廠鴻海科技集團,由一個外省人的兒子建立了。1988年,他在中國開辦了鴻海第一家工廠。世界第一大晶圓廠,臺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簡稱為臺積電,是由張忠謀創辦的。因為當時每家電子公司都得製造自己的晶片,所以張忠謀有意開辦一家晶圓代工廠,以製造別的公司的晶片設計為目的,從而消除任何侵害知識產權的風險。結果,臺積電成為臺灣經濟的驅動力之一,今年佔國內生產總價約4%。 展望未來,經濟變遷不可避免 ,只好採用靈活的治理來應對可能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