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1日及12月28日,中央廣播電台主持人萬約翰(John Van Triesle)特別專訪ICLP高維泓所長。萬約翰曾在2010年夏季班修讀四級中文課程,親身體驗了ICLP具有特色的課程及教學法,因此想將臺灣優秀的中文項目,以及臺灣之所以是學習中文好地方的原因,透過與高所長的交流問答,一一介紹給世界各地的聽眾。讓我們也一起來聽聽吧! 除了透過上方影片,也可以上萬約翰的節目(Curious John)收聽: The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Program The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Program, or ICLP, is the kind of school that takes foreign learner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whips them into shape. Within a few months, students that may have come in struggling with the language find themselves able to use it in practice, and students that may have come in with some experience advance to even greater heights. What's the school's secret? I've gotten in touch with Professor Kao, the school’s head, to find out. https://en.rti.org.tw/radio/programMessageView/id/102202 Why learn Chinese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Program, or ICLP, is one of a number of programs in Taiwan that gets foreign learners of the Mandarin Chinese language into top condition. This is a proper language bootcamp, but the struggle is worth it, as students advance to greater and greater heights of proficiency in the space of just a few months. It's not the only program like this in Taiwan, either. But there are plenty of Chinese language programs around the world too, especially as the Chinese language grows in popularity and importance. So why come to Taiwan to study? The ICLP's head, Professor Kao, is back this week for a closer look at how his school operates and a few arguments for why, when it comes to learning Chinese, Taiwan is the place to be. https://en.rti.org.tw/radio/programMessageView/id/102203
2019年11月08日,ICLP很榮幸邀請到的竺家寧教授來為師生演講「歷史語音學的教學應用:孔子也叫爸爸嗎?」(How Confucius called Dad? The application of historical phonology in the classroom)」。 首先,竺家寧教授藉著一個普通的字「爸」來介紹歷史語音學。在現代漢語中,孩子稱呼他們的父親「爸爸」或「爹」,但是在孔子那個時代,這個字並不存在!「爸」字直到公元三世紀後才出現,但孔子出生於西元前551年,如果「爸」還不存在,孔子怎麼稱呼他的父親? 原來在古代,「爸」被寫為「父」,在現代漢語中被讀為[fù]。世界上所有語言似乎都用不同的發音的[ba]來稱呼爸爸,但實際上這並不表示中文是一個例外。按照清代的學者研究,現代漢語中的[f]原本發的是[p]聲,且在英語中有一樣的現象。例如:現在英文father的[f]音來自古英語的[p]音。此外所有語言都經歷了所謂的「元音大推移」,也就是説a音變為[u]。按照這兩項原則,可以看出現代漢語的父[fù]用古漢語發音就是[pa]。 之後,竺教授繼續討論如何通過語音學來發掘字源。他以「茶」為例,所有語言「茶」的詞都源於中文。古代漢語的「茶」有兩個字來代表茶:「茶[cha]」和「荼[tu] 」。我們可以看到早期的單詞如何保留唐代的茶道等老發音,朝鮮語發音為다도[dado],而차[cha]的發音與現代茶相同。方言也影響單詞的發音。在閩方言中,茶就是[dé] ,法語以閩方言發音來說[dé] (在法語寫法是thé,竺教授利用國際音標)。英文單詞的發音是[ti],來自古代漢語[cha]和[tu]的組合,其中[a]聲音逐漸移至高元音的[i]。 看似複雜,其實總共只需要了解二十多條規則,即可了解所有語言在歷史上的語音演變。竺教授認爲每個人都應該學習這些規則以利理解中文,尤其是在閲讀古詩時,原因在於古詩的韻律取決於古代發音。竺教授提供了大家免費福音──他在線上製作了許多免費的視頻來討論這些規則和變化,他歡迎學生和讀者多加利用。竺教授說這些視頻可能很有趣,但這是一種重構的語言,因此並不完全準確。竺教授開玩笑地説,至少當你下次發音錯誤時,可以說你只是在用古漢語發音。 這真是一次精彩的演講,令師生獲益良多。我們希望竺家寧教授能夠再次向我們分析中文以及世界所有語言的變化。
今天我想給你們介紹中華航空。因為這個題目很大,裡頭的問題也很多,再說時間有限,所以我只能給你們簡短的說明,不能詳細的分析。 中華航空是台灣兩大航空公司之一,不過卻是台灣唯一的國營航空公司。中華航空集團還包括另外三個子公司:華信航空、臺灣虎航、和中華貨運。它們2017年總營收是一千三百八十五億,淨收入約為22億。作為一家國際規模的航空公司,中華航空也是天河聯盟的成員之一。 2014年,中華航空實施“NexGen”方案。這個方案包括重新設計制服、飛機,和機場貴賓室。它們跟天河聯盟和荷蘭皇家航空達成協議,因此中華航空的服務擴大到日本和歐洲。此外,中華航空旗下的台灣虎航是台灣唯一的本土廉價航空,這也讓他們壟斷了南亞的便宜航線。 雖然中華航空有很不錯的競爭力,然而它們也已經面臨困境,也會繼續碰到問題。2016年,中華航空發生第一次罷工。2019的中國新年,它們再次被大規模罷工,因為中國新年是亞洲航空公司最重要的時刻,因此他們的品牌形象受到傷害。中華航空也會面對新的競爭,台灣的星宇航空2020年即將開業。這個新的公司和長榮航空都會與華航爭奪台灣市場。另外一個障礙是中國的航空公司。中國航空公司大部分都是國有的,由於他們接受政府的補貼,因此他們的機票很便宜,特別是在亞洲。 中華航空是一家不錯的公司,我感受過他們的服務。我認為他們相當不錯,雖然他們有很多未來的難題,不過我看好他們會成功!
我今天想給你們介紹的台灣企業是家喻戶曉的長榮航空。 長榮航空公司是台灣的主要航空公司之一,是於1989年成立的。長榮航空公司最知名的就是採用與Sanrio一起合作的設計與服務。簡單的說,一些飛機稱為「凱蒂機」。顧名思義,凡是飛機上的物品都以Hello Kitty為主題,比如說,除了機身上Hello Kitty的圖案以外,還有機票,枕頭,毛毯,以至於食物、餐具也都是Hello Kitty。這個計劃引起了國內外乘客的高度關注。除此以外,對於客機座位的選擇有5種,可見他們在價格的方面很合理,足以應付顧客的需求。再說,長榮航空的服務品質極佳,因此被Skytrax獎勵,在英國的全球最佳航空公司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對航空公司來說,最重要的是服務跟安全這兩層面。長榮航空公司非常看重安全方面,他們到目前為止,沒有發生任何致命的飛行事故,這真的是最要緊的,由於顧客選擇航空公司取決於是否有安全感。根據我的調查,他們兼具服務跟安全兩方面。 反過來說,長榮航空公司缺乏妥善安排員工的工作環境的規劃,因而引起員工的不滿,因此員工一再發動罷工來表達他們的委屈,期望讓老闆更理解並加以改善。在員工不滿以及被電視台報導的情況下,在顧客來看,對長榮航空公司的印象恐怕不太好。他們能不能面對並處理這個考驗,不應僅僅治標。因為據說人工成本是最大的成本,再說許多顧客受到取消的飛機的影響,結果他們失去顧客的信賴。 我在網上查到了一些人仍然認為長榮航空公司的服務品質遠不如中華航空公司。員工要求的是由每小時90元調高至150元。公司不願意的話,他們也可以給員工壓力。比如說一年一次在飛機上監督他們的工作態度以及服務品質來決定是否要調漲薪水。然而,在員工不滿意的情況下,絕對不可能產生周到服務。
壹、前言 很開心收到電子報主編陳薌宇老師的邀請,希望我能在電子報上和老師們一同分享所上修訂版教材《新選廣播劇》的教學方法。但是實在說,要我在那麼多前輩老師們前分享,根本就是班門弄斧、不自量力。我不敢說我對這門課或是這本教材有很深的研究,不過是剛好這幾年比較有機會教到這門課而已。因此,我決定整理一些自己過往的教學經驗與筆記來分享自己的教學心得與反思,也期盼老師們不吝指教,一同討論,精進教學的品質與效率。 貳、新手教師上路 說起自己和《新選廣播劇》這本教材(這門課)的緣分,真的也不淺。因為這是我第一年進入ICLP被排到的第一個合班課。直到現在,我依然記得當時拿到課表時,那慌張無助的心情。還好我們學校就像一個溫暖的大家庭,同事們總是互相幫忙、討論。當時我幾乎把所有教過這本教材的老師:黃傳娟老師、曹中琪老師、陳晴雯老師、田曉沛老師和黃鈺婷老師等等都請教過一番,甚至不只一次、兩次,教學的過程中要是碰到問題也還是會再次請教。除了吸取老師們的實際教學經驗以外,我也上網找了許多關於廣播劇教學的資料和研究論文,像是以前曾在本所任教的陳亮妤老師也寫過此課程的研究論文,非常詳細,值得對廣播劇課程有興趣的老師參考。還有當時也有幸能旁聽一堂由田曉沛老師指導的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語文中心華語文師資研習班的《新選廣播劇》實務教學課。 田老師要我們在教導《新選廣播劇》前先思考三個問題: 一、〈廣播劇〉教材與其他所接觸過的華語學習教材有何不同? 二、〈廣播劇〉課程對第二語言學習者有何幫助? 三、〈廣播劇〉教學中,教師的備課重點應有哪些? 叁、廣播劇特性與教材特點 廣播劇是戲劇的一種表現方式,透過廣播系統,用聲音來演戲,英語稱為「radio drama」。廣播劇參與者包括「演員」和「旁白者」,演員用對話演繹出劇情、旁白者敘述對話以外的劇情。通常一個人演一個角色,但是也有人可以一人分飾多角。概括起來,廣播劇以廣播為特點,用對白、音樂、音響效果等藝術手段創造聽覺形象,展開劇情,刻畫人物,有時穿插必要的解說詞,幫助聽眾瞭解劇中情境和人物的活動,誘發聯想,從而達到聞其聲如見其人的藝術效果。 摘錄自林淑媛(2011)〈廣播劇〉 《新選廣播劇》教材內容取自警察廣播電台所播送之廣播短劇,再由本所幾位資深教師修訂而成,是訓練學生口語方面的聽力與表達能力之最佳教材。一般都是給本所四年級的學生選修。有別於同級核心教材《中國文化叢談》的正式書面語體,此門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訓練學生在日常生活情境中,能抓住對話要點,並且能辨別由語氣變化所表達出的不同語意,培養自己在社交場合中的口說交際反應能力。換句話說,《中國文化叢談》核心教材是教導學生如何組織句子,讓其能在正式場合中清楚、有條理地闡述個人觀點。那麼,《新選廣播劇》就是教導學生如何在正式會議結束後的私下場合與人應酬或聊天,甚至是聽懂談話對象的話中話。以下就整理幾點《新選廣播劇》教材的內容特點¹: (一)教材內容取自真實語料(禮節、社會文化、價值觀) (二)以口說對話來傳達情意和情緒 (三)內容緊湊,活潑有趣 (四)內容包括不少有特殊意涵的說法和詞彙,學生無法依賴字典 (五)內容多含道地口語說法和俗語 (六)內容緊縮句多 (七)句尾語氣詞與嘆詞在教材中佔有相當份量 肆、教學步驟 在開學的第一天,我會要求學生在備課聽音檔時,第一遍先不要看書,只聽音檔。第二遍則一邊看書,一邊聽音檔,逐句配合對話來訓練聽力和閱讀能力。在聽完第二遍音檔後,請學生查一查,也可以猜一猜、想一想不懂的詞彙或說法,並特別要求學生一定要以上下文情境來分析劇中人想要表達的意思,千萬不要只注意某個詞彙,以免誤解課文通篇意義。第三遍則是再把對話從頭到尾聽一次,在聽的過程中,學生要思考還有哪些情境可以使用對話中的句型和說法,隔天上課時,再跟同學們分享。 至於上課進度,原則上是「四天一課,一天上一段,最後一天討論或布置任務」。前三天都是利用課程前半段時間敘述課文內容,後半段時間再練習該段詞彙和說法。第四天的任務布置大多是請學生就本課學到的說法,寫成一篇對話,再進行角色扮演,或是視課文情節進行延伸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 快到學期末時,也會依學生個人意願,全班合力編寫、錄音完成一部廣播劇或是個人獨自完成也行。期末廣播劇算是比較大的一個項目;一般來說,在學期初,當學生聽到這個作業時可能會有些排斥,但是到了學期末時,大多數學生皆認為寫廣播劇本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來練習使用這些口語說法;有些班級的學生對某課課文的情節有獨到的看法,萌生想要改變課文對話情節的想法,因此,和同學一起合寫一部廣播劇,好像也不是太難的事了。 坦白說,教學流程是固定的,但是實際教學操作還是需要老師跟學生之間的配合。我剛開始教的前一、兩個學期的課程安排是在每日課程開始前,先給每個學生分配一個不同的段落,由他們準備課文問題來問同學。一來訓練中級學生提問的能力,二來希望可以從學生輪流問答中,大略地敘述出課文內容。但是由於每班學生程度不一的關係,學生準備的問題也未必都適合討論或練習。有時學生會提出生字、近義詞辯析和語氣辯義等方面的問題,要答覆這些問題,有時甚至會花掉十至十五分鐘,而影響課程的進度。再說,這些對話情節原是給本國人聽的,即使我們本所老師們已將課文與詞彙排序重整、修訂完成,要讓外籍學生在短時間內,瞭解課文口語說法或掌握語意,其實並不容易。如果學生程度夠好,或是有較多相關背景、經驗,那麼,討論的份量能隨之增加;但對於初次接觸這種較接近真實口語教材的外籍學生來說,這種教學模式可能就不適合了。 依上所述,為求教學的有效性,我調整了教學策略。在上課時,不再讓學生提問,而是每位學生輪流大略敘述一小段課文內容;敘述劇情時,老師先不提示,由學生自行控制發言進度,但要求他們在敘述時,必須加入生詞和說法;如果有未提及的生詞,再由老師以提問方式,讓學生用該生詞來答覆。敘述完課文後,再練習該段重要詞彙。課文概述大概以十到十五分鐘為限,甚至可以更短。其他的課堂時間,就以練習句型或說法為主。老師把將要使用的句型或說法寫於黑板上,並先設計一些情境,引導學生運用適當的句型說出完整的句子。接著,針對不同的說法,請學生分享自己的例子,並給予可使用的情境,再一同分析說法的使用時機是否恰當,尤其是某些情節對話所傳達的語氣、態度,甚至言外之意,都可以在此時一併討論。這個做法的好處在於學生比較容易從自己提出的情境中,掌握文句背後所要傳達的語意,比方說諷刺、懷疑或讚美等口吻。 學生在給予例子時,要要求他們將句子說得完整,並可視情況加長他們所說的句子,也可以把肯定的敘述句改成疑問句來問同學,再請同學們互問。當然這些對話都需要加入目標句型和說法。 其實,每次上課敘述課文情境的這個環節,也可以視學生程度、學習情況或偏好來調整。有的學生認為該步驟可以幫助他們釐清故事主要的發展脈絡與角色間的關係,但也有學生認為好像要背故事一樣,不是那麼重要。我個人認為這個部分當然可以重點討論即可,但是還是有進行的必要,尤其是《新選廣播劇》中的人物對話,還包括不少文化層面的內容,像是第三課的小倆口問題或是婆媳關係的處理、第五課給相士算命或是第七課的路祭、拜拜,都可以就東、西文化差異、人物心理及社會背景來做進一步的延伸討論。因此,利用課堂前十分鐘敘述課文,不但可以讓學生理解課文,同時也能瞭解文化,再加上討論時使用該課生詞或是重要說法也是一個很好的練習機會。 然而,每個學生的偏好不同,文化討論固然能增加師生雙方對彼此文化的瞭解,並發覺文化差異可能帶來的影響,但就語言課而論,還是應以語言使用為主,文化為輔。除非是課文情境非傳達不可的概念,否則都不宜空泛、隨機地進行文化討論,教師在這方面的拿捏要特別留意。由此可見,「文化對比」是廣播劇教學的一大特點,但也是教學難點之一。 伍、教學心得分享與反思 最後,與大家分享一些學生的反饋與教師個人反思。 (一)教材方面 大部分學生覺得《新選廣播劇》的主題內容是生動實用的,但也有學生表示,自己的台灣朋友不多,能用到這些道地的口語說法的機會也不多。另外,很多學生指出故事內容應該加以更新,尤其是女性學生對故事裡的女性角色都是「笨女人」或是「壞女人」的性別形象感到不滿,像是第一課的騙子阿姨、第五課的迷信的妹妹和第六課被倒會的太太等,不過這些都可以視各班學生組成成分和屬性來討論。還是要再次提醒往後教授此教材的教師,可以根據會話內容融入文化情境的討論,但是教學目的還是應以訓練學生在不同的溝通情境下,說出恰當得宜的語言為主。不過由於《新選廣播劇》的課文對話相當口語,為了要讓初學學生多練習某些句型或是說法,教師在課前需要預先準備數個相關情境,對教師備課來說,負擔較大,較費心力。 (二)教學活動方面 前面曾提過,每次上課我都會要求學生針對該課句型和說法提出一些例子和情境,主要是訓練學生在遇到類似情境時,能自然地運用學過的句型和說法應答,但是一定要避免學生用「解釋」、「翻譯」的方式記句型或說法,因為這樣一來,學生也許知道句型的意思,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卻不能主動使用。 其實《新選廣播劇》中的目標句式和說法早就已經應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了,只是學生沒意識到罷了,因此老師要設法不斷地予以重現,特別是寒暄或是課前暖身活動時,就可以適時地加入一些以前學過的句型,提醒學生使用。另外,「角色扮演」和「廣播劇創作」,大部分的學生都覺得很有意思,也給予高度的肯定。學生們皆表示這樣的創意寫作方式,更能掌握使用這些句式的時機和氣氛,且更具真實性。(這裡我要特別打個廣告,我們ICLP電子報上的「廣播精選」主題會不定期刊登學生的廣播劇作品,每個作品都非常有創意,歡迎大家多多欣賞,給予學生鼓勵。)另一方面,中文的感嘆詞和句末語氣詞,對大部分第二語言學習者來說還是很難掌握的,尤其是對較內向的學生來說,要求其模仿劇中語調或使用句末語氣詞時往往會感到不安,老師在教學時需特別留心學生的情緒反應。 《新選廣播劇》是訓練聽力與表達能力很好的教材之一。以前有學生分享過,他在台灣旅行或是週末去酒吧喝酒時,最喜歡帶著廣播劇課本跟台灣人討論裡面的說法;也有學生分享他報名健身房的課程,碰到收費糾紛時,用了許多教材裡「罵人」的說法後,順利拿回應得的費用,這些都在在顯示課本中所列的生詞、句型和說法都是台灣人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真實互動,亦是最有效的教學材料。 若是想要熟練口語體的中文,以使與母語者順利溝通,對中文感嘆詞、句末語氣詞等有興趣的同學,歡迎你來選修新選廣播劇課。☺ [註1] 內容特點摘錄自田曉沛老師的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語文中心華語文師資研習班教學講義。
劇中人: 李玉美:王冰冰的室友,也是邱騰龍的女朋友。 王冰冰:李玉美的室友。 邱騰龍:李玉美的男朋友。 (一) 李:冰冰,冰冰妳給我起來! 王:玉美?妳瘋了嗎?妳憑什麼非要叫醒我不行?才早上四點多啊!讓我多睡一會兒吧。 李:憑什麼?妳還敢問我憑什麼?欸,冰冰啊,我不是跟妳說過了嗎?要是妳鬧鐘響,妳非立即醒過來把它關掉不可,要不然的話會吵醒別人,叫人一整天都無法專心上課。 王:哎呀,妳體諒我好不好?我只是偶爾沒關掉鬧鐘,那有什麻煩的? 李:果然妳還想抵賴?好啊,那我警告妳,要是妳將來再聽不見鬧鐘的話,有你好看的! 王:欸,玉美妳有沒有良心啊?怎麼老是為了皮毛小事動氣? 李:皮毛小事?妳還有臉裝蒜?不在乎事情多嚴重?算了,日後妳別自找苦吃。 王:玉美,妳給我站住,我們沒完!玉美! (二) 邱:時候已經不早了,妳不想回宿舍嗎? 李:哼!再也不想回去了! 邱:欸?哪來這麼生氣? 李:我的脾氣就是這樣——我的室友老是把鬧鐘撥到三更半夜,然後再不斷地響到中午!真煩死人了,如果這樣下去,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辦。 邱:哎呀,難怪妳最近看起來很累。 李:氣得罵了她好幾次了,她只是道個歉,一點用都沒有。真是說怕了。到頭來,乾脆買耳塞好了。 邱:這不是辦法喲!豈不是認輸?不論她道不道歉,反正報復就對了。 李:該怎麼報復呢?弄不好的話,我跟她的關係不好才划不來。 邱:是她已經把妳們的關係搞得太糟糕了!認輸不如報復!我幫妳拿點主意,好不好? 李:好,好,你倒是說說看。 邱:就是這樣——妳應該把鬧鐘插到擴音器,這樣一來,鬧鐘響起的時候,會使妳的室友大吃一驚!足以讓她以後播鬧鐘以前三思而行! 李:那照你這麼說,不但可以報復她,並且能解決彼此之間的問題! 邱:但願如此! (三) 王:欸,玉美,能不能跟你說話? 李:我們可以以後討論嗎?我現在相當忙。 王:我覺得我們應該討論鬧鐘的問題。我真的珍惜我們的關係,這個問題弄不好的話,我們的關係不好才划不來,乾脆好好討論一次就好了 李:好,好,你要從哪裡講起? 王:你這個主意怎麼來的?你不覺得這樣太狠心了嗎? 李:哦,我男朋友幫我拿主意,都是他出的餿主意! 王:我承認鬧鐘響起來,我才懶得關呢。不是我愛說,可是我討厭你男朋友。他是個高不成,低不就的無業游民,再說你跟他在一起,他老是飯來張口,茶來伸手,所以我覺得不公平。以後千萬別問你男朋友拿主意。下一次,如果你有問題,就直接跟我說。 李: 說的也是,我應該直接跟你說。 (跟男朋友講話) 李:你多管閒事,幸虧亡羊補牢,猶未晚矣,要不然這件事把我跟冰冰的關係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邱:你這不是自找苦吃嗎?我提出的那個主意就是開玩笑的啦。哈哈哈
1989年11月9日,民主的西德跟蘇聯的東德終於統一了。當時,西德的主權在某些方面仍於美法英三國的手裡,東德的主權則完全在蘇聯的手裡。自1989年至目前為止,已過了三十年了,可是這張顯示最近歐盟的選舉圖表仍可明顯的看出以前西德與東德的界線,可見就政治意見而論,西德與東德截至目前並非真正的統一。 進一步來說,在東德,「德國另類選擇」一個右翼民粹主義政黨的支持率在大體上比西德高多了。我今天要給大家大概的說明德國東部的情況,並詳細的分析, 政治意見不同的主因。我把這次演講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要講的是觀念上的差別,第二部分要分析分析經濟上的差異。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不但被四國盟軍分區佔領,而且陷入美國與蘇聯冷戰的僵局,於是東德不知不覺的就成了蘇聯的一部分。在蘇聯的掌握之下,教育,政治甚至於日常生活都以社會主義為主。同時,由於根據馬克思的思想,宗教就是社會主義的危害物,因此非把宗教殲滅不可,結果在東德信奉宗教的人不到一成,宗教信仰者的比例是全球最低的地區之一。這樣一來,德國統一之後,社會主義取消的同時,可以說東德人唯一的思想也就跟著消失,結果造成東德人普遍缺少信仰的觀念。 無論怎麼說,人仍需些共同的目標和理想,但是在現代的東德這些都是由國家主義而來的。另外,蘇聯實行的政策當然對東德的經濟也是一個打擊。換一句話說,實際上其政策對德國統一是一個很大的障礙。根據2014年的統計,即或德國統一已經有三十年的歷史,東德經濟的發展仍低於西德。東德的失業率不但比西德的高,每個月的平均收入也僅有西德的78%。這麼嚴重的經濟差距,使很多東德人移民到西德去,甚至於統一之後,有近四分之一的東德人口搬到了西德,由於移民當中大多數是年輕人或年輕家庭,因此這樣大規模移民的現象就造成社會老化的問題。這個根本的改變與「德國另類選擇」的支持率是分不開的。根據這張圖表,每個地區的人口變化與其支持率有很深的關係。 總而言之,由於在東德推翻「蘇聯的傀儡政府」之後發生的大變動,與東德人被政府的忽視 ,「德國另類選擇」在東德特別有吸引力。反過來說,德國其餘的地方逐漸地注重環保,這個議題,並且在移民上抱著較友好的態度。 我個人認為,西德,東德的差距隨著西德越來越支持環保的綠黨而擴大,除非政府設法縮小兩方經濟上的差距,要不然德國將來恐怕會再次分裂。
無論在台灣、香港、美國或加拿大,許多人,尤其是年輕人,都買不起房子。原因何在呢?簡單地說,原因在於房價太高的緣故。至於房價太高的原因,主要在於房屋供應不足的問題。 那麼,房屋供應為何不足呢?有人說是因為土地不夠的緣故。在表面上看起來,這句話好像有道理,實際上並非如此。問題不是土地不夠,而是土地使用的效率不高。我們用舊金山和香港島做例子吧。我在舊金山念大學的時候,常聽到當地人說:「人太多,地太少,因此房價很自然就高了」。舊金山的人口有八十八萬人左右,而香港島有一百二十七萬人左右。差別好像不太大。可是,舊金山的面積大概有六百平方公里(600km²),而香港島的面積則只有七十八平方公里(78km²)。那就是說,雖然香港島的面積只有舊金山的百分之十三,但香港島的人口比舊金山的人口多了四成。這個比較就顯示了舊金山的用地發展比率其實還有空間提高。不過,一直以來,舊金山大部分的公寓都不過五層樓高。因為舊金山法律上的分區管制非常嚴格,所以政府限定城市裡超過百分之七十的土地的建設高度不能超過五層樓。所以,要想解決類似舊金山的房屋供應問題,就必須要改良當地的土地分區制度。 以香港來說,香港的情形當然跟舊金山不同。香港到處都是大樓,人口密度也非常高。雖然香港的土地使用率比舊金山的高,其實香港一樣還有房屋建設和土地發展的空間。根據香港政府規劃署的統計,香港的住宅只佔全香港面積的百分之三點八(3.8%),草地和灌木林地則佔全香港面積的百分之六十五點四(65.4%)。也就是說,假使政府把草地和灌木林地的百分之六改成住宅區,香港的房屋供應也許可以增加一倍。 除了改良分區制度和開放土地這兩個步驟,我覺得還有一些建議值得考慮。除了我剛提出的建議,政府還應該建設大量的資助性房屋。還有,為了幫助市民買得起自己的房子,政府也應該以很低的頭期款賣這些房子給民眾,按照每一個人的收入和能力設計付款計畫。這樣一來,每一個努力工作的人,就都可以買得到房子了。
在短時間內,臺灣的經濟竟然飛速發展。你們都已經知道「台灣奇蹟」這個說法,可是創造經濟成就的原因何在呢?為了簡單起見,我要把不同的工業時期分開講。 不久前,臺灣的經濟制度還以農業為主。按19世紀後期的統計,茶占臺灣出口總值的54%、糖則占了36%。不過,在日本統治之下,經濟發展開始加速。殖民政府曾建設基礎設施以及開辦銀行、金礦等等。因為所有的工業都在日本的掌握之下,所以台灣的出產跟資源對日本經濟的貢獻不可說不大。 中華民國時期跟日本時期最重要的不同是,私人企業和輕工業開始被提倡了。討論台灣奇蹟的時候,很多人常提起李國鼎先生的貢獻。首先他提倡所謂的「民生工業」,指的就是,食物、織物等等。拿織物來說,因為當時美國出口大量棉花,所以李國鼎積極地推動紡織業。後來政府也在各種輕工業的方面投資。根據李國鼎的兒子所描述的故事,李先生看到任何製品以後,就覺得假使其他國家能夠製造這些東西,為什麼臺灣不能自己製造?這樣一來,臺灣逐漸變成世界的工廠。除此以外,他最主要的貢獻是建立了世界首例的加工出口區。這些加工出口區特別引進了很多外資到臺灣來投資。 以上描述的是臺灣早期的經濟發展。現在把注意力轉向高技術產業的時期。按2017年的統計,高科技產業佔臺灣生產總值高達百分之十八。在高技術製造業方面,臺灣走在其他國家前面的原因何在?原因在於預測未來需要的靈活治理。 到了20世紀中期,臺灣的製造業對於日本電子公司已經是必不可少的。為了從其中獲益,政府公告了一個新的規定:除非外國公司將製造零件技術轉讓給臺灣夥伴,才准許在臺灣組裝零件。這樣一來,高技術產業一下子開始發展。 隨著工資的上漲,製造業的可持續性降低。另外,由於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很多公司開始向中國尋找廉價勞動力。要是這樣下去,臺灣真沒辦法繼續發展,所以政府要設法改造經濟制度。 我上次已經跟你們提起過李國鼎在經濟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可是我今天要重新再提一次他對高技術產業的貢獻。除了提供資金以外,李國鼎鼓勵資本家對高技術投資以及建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除此以外,他也鼓勵高層次的專業海外臺灣人才回國。其中最值得注目的是張忠謀,臺積電的創辦人。我們稍後再談一談他的貢獻。 1987年起,政府開始准許外省人回家鄉。對他們的孩子來說,那是第一次去中國大陸。親眼看見那裡的勞動力資源之後,他們一個一個的在中國開辦工廠。換句話說,為了持續製造優勢,臺灣公司用中國的廉價勞動來代替當地的勞動。 不說別的,就拿臺灣兩個最大的公司來說。第二大電子產品的代工廠鴻海科技集團,由一個外省人的兒子建立了。1988年,他在中國開辦了鴻海第一家工廠。世界第一大晶圓廠,臺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簡稱為臺積電,是由張忠謀創辦的。因為當時每家電子公司都得製造自己的晶片,所以張忠謀有意開辦一家晶圓代工廠,以製造別的公司的晶片設計為目的,從而消除任何侵害知識產權的風險。結果,臺積電成為臺灣經濟的驅動力之一,今年佔國內生產總價約4%。 展望未來,經濟變遷不可避免 ,只好採用靈活的治理來應對可能的挑戰。
和平紀念日
期末評量日
12:10-1:00, R429 專職教師會議
12:10-13:00 R447 導師會議
12:10-13:00, R447 北歐文化日
12:10-1:00, R429 專職教師會議
旅遊活動 三峽鶯歌
12:10-13:00,三樓元宵節燈謎大會
12:10-1:00, R447 期中全所教師會議
© ICLP-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