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2日, ICLP很榮幸地邀請到國立臺灣大學音樂的陳峙維教授 (Dr. Chen Szu-Wei) ,在百忙中抽空來為師生們演講「台灣音樂與世界接軌」。陳教授的音樂課總是最受歡迎的。他幽默的表示,或許應該模擬語言課小班教學的方式來限制選課人數。 在ICLP過去的電子報中,已經有數篇關於陳教授的演講,相信許多校友和讀者都已讀過每期的電子報(謝謝大家!)。在這種情況之下,如何給各位呈現嶄新的寫作視角,以提高各位的閱讀興趣,正是我絞盡腦汁的課題。 演講之後我有機會採訪陳教授,進一步討論臺灣的原住民和他們的音樂,以及目前的生活情況等等。在下面我挑出採訪中最有意思的部分。如果你對陳教授演講的内容有興趣,可以讀一讀以前同學所寫的文章。在這個文章的最下面我將提供這些報導連結。 【採訪内容】 Q:首先,在演講中您提出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很多的原住民音樂中沒有歌詞,反而只有聲音。同時在很多原住民的文化,音樂和平常生活是分不開的。那麼,如果沒有歌詞的話,他們怎麽把歌曲代代流傳,維持音樂傳統和生活習慣等等?可不可以談一談這個現象? A: 對,臺灣有一些原住民他們的歌唱裏頭有些是沒有歌詞的,他們只是唱出聲音而已。這個就是很像美國的......我們説美國印第安人。他們有一些音樂其實是沒有歌詞,但是還需要聲音,因爲你要唱歌,但也不是説可以隨便唱。他們還有固定的聲音。然後這個歌就有了意義。比如,這個是捕魚的時候唱的歌,這個是喝酒的時候唱的歌。而且你不要亂唱因爲大家應該唱一樣,所以雖然是沒有意義的歌詞,但還有一個字叫 「聲詞 (vocable)」,在臺東,在花蓮的阿美族特別明顯,他們的傳統歌基本上都有聲詞。 Q:爲了比較容易聽得懂,原住民歌曲的特點就是聲調跟旋律配合,其實根據我的瞭解,現代的國語音樂沒有這樣的條件限制,原因何在呢?這只是語言不同的問題嗎? A:現在大部分國語歌,尤其是流行歌,並不注意這件事。因爲這是非常難的事情。要好聽又要好歌詞是難以做到的。臺語歌比較像這個方式,而且寫臺語歌的人比較注意這個東西。國語歌不這樣子走。這是因爲1920年代在中國不是這樣子,甚至在清朝1900年的時候就有很多歌曲是外國旋律,然後填入中文的歌詞。他根本不管,他只是隨便,你唱歌你就看歌詞那你就看得懂,所以在清朝就是這樣子。 Q:根據您所講的,在臺灣原住民音樂越來越受歡迎,他們也越來越願意認同他們真的是原住民。這對他們的音樂到底有什麽影響?有沒有用自已語言的原住民歌手? A:有。但是現在流行歌的特點就是每個人都可以去KTV唱。如果全部的歌詞,聲音,音樂是原住民的語言大部分的人聽不懂。所以流行歌它們還是以國語爲主。而且原住民的歌都有固定的做法,就是説原住民生活方式慢慢的改變。你看,你本來以前住在山裏面,你知道打獵,知道種東西,要吃得飽,但是現在有很多的規定。你不能隨便山上打獵,平常你需要錢,你要出去工作,這個跟原住民的生活不一樣。生活還是改變之後,你原來唱歌跳舞的方式也改變了。 Q:一般臺灣人對原住民和原住民的文化有什麽看法?有沒有一些偏見? A:當然很久以前有。但是現在臺灣大概對那個外籍勞工,對原住民,或是對穆斯林等等,大概是最友善的地方。因爲臺灣本來就是很多不同地方的人的集合。你説你的族人是大陸來的......那可不一定,百分之七十的臺灣人都有原住民的血統。因爲很久以前,清朝的時候,只有男人可以來臺灣!臺灣還有荷蘭人的後代,日本人的後代,美國大兵在臺灣的後代,所以臺灣對於族群比較友善,對於每一種族群不會有偏見。你是越南來的,你是泰國來的,臺灣人越來越沒有這種感覺。反而有一段時間人説:「wow 你是原住民,我尊重你!」我講這個話就是偏見!我們臺灣人覺得原住民很會唱歌。好像美國人覺得黑人很會打籃球。你是黑人怎麽不會打籃球?你是「假的」黑人。或是你很會唱歌,然後你跟我說:「我只有外婆是原住民......那你是四分之一血統的原住民,難怪你怎麽會唱歌!你是原住民!」這真的是一種偏見! 討論原住民的問題常常引發很多爭議,如果讀者們有任何關於臺灣音樂的意見,臺灣原住民,別的原住民的問題等等,我們的電子報歡迎您的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