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六月由於英國政治情形陷入了僵局的緣故,首相梅伊辭職了。梅伊首相一下台,黨內就開始進行接替她的程序,這個程序的第一個階段就是,從保守黨下議院議員的十二位首相候選人中,篩選出六位。 最後這六個候選人的背景反映出一個英國政治界很普遍的現象,就是這六位黨員當中,只有一位沒有牛津大學的文憑,這個情形並未讓民眾驚訝,原因在於,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歷任的十四位首相當中,有十一位都曾經在牛津大學求學,可見這所大學在英國社會裡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雖然英國曾有沒上過大學的首相,但是畢竟不是多數。 雖然如此,但許多人會問:這個現象為何是一件不好的事呢?要是牛津和劍橋大學的確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學之一,在社會裡扮演重要的角色是理所當然的。在某種程度上,這是正確的,不過問題是: 這兩所大學僅僅代表一種教育環境而已,而且它們的學生也不足以代表整個英國社會人口的多元性。 舉例而言,在英國大學當中,牛津大學錄取私立高中學生的比例最高,雖然只有百分之七的英國學生上過私立高中,可是百分之六十以上的牛津大學學生都從私立高中畢業,以某些私立學校的學生來說,申請牛津或是劍橋大學是理所當然的,談得上是一種習慣,一年一年地往下傳。由於學生認為只有得到這兩所大學的文憑,才能夠在英國社會裡成功,即使還沒發掘出特別的興趣,他們還會盲從他人去申請,如果你問這些學生為何想要上大學,他們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如果這些學生還沒發掘自己的興趣,那他們如何考得上這兩間大學呢?追究其中原因就不難發現,答案在於申請牛津和劍橋過程中最有名的一部分:那就是面試。每一個申請者都必須親自去參加面對面的口試,其實,牛津和劍橋都是以面試聞名,每到這兩所大學進行面試的時候,報紙就登出面試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比方說,申請哲學系的學生可能得回答這個問題:「怪別人」到底是什麼意思? 當然,這些問題並不是十分鐘就能回答清楚的,不過,教授想要找到的不是明確的答案,而是特別的能力,譬如,完整地表達出自己比較複雜的意見來,歸納的能力等等。可是有的專家認為,這種能力是在特別的教育環境之下才能培養的,也就是說,在私立學校才能培養出來的。 這兩所大學對於面試這個問題都是心不甘情不願地去改革,對他們來說,唯一維持公平的方式,就是用面試來淘汰過多的申請者,可是只要存在著這種標準,對很多申請者來說,面試就等於是一個難以克服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