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六月由於英國政治情形陷入了僵局的緣故,首相梅伊辭職了。梅伊首相一下台,黨內就開始進行接替她的程序,這個程序的第一個階段就是,從保守黨下議院議員的十二位首相候選人中,篩選出六位。 最後這六個候選人的背景反映出一個英國政治界很普遍的現象,就是這六位黨員當中,只有一位沒有牛津大學的文憑,這個情形並未讓民眾驚訝,原因在於,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歷任的十四位首相當中,有十一位都曾經在牛津大學求學,可見這所大學在英國社會裡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雖然英國曾有沒上過大學的首相,但是畢竟不是多數。 雖然如此,但許多人會問:這個現象為何是一件不好的事呢?要是牛津和劍橋大學的確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學之一,在社會裡扮演重要的角色是理所當然的。在某種程度上,這是正確的,不過問題是: 這兩所大學僅僅代表一種教育環境而已,而且它們的學生也不足以代表整個英國社會人口的多元性。 舉例而言,在英國大學當中,牛津大學錄取私立高中學生的比例最高,雖然只有百分之七的英國學生上過私立高中,可是百分之六十以上的牛津大學學生都從私立高中畢業,以某些私立學校的學生來說,申請牛津或是劍橋大學是理所當然的,談得上是一種習慣,一年一年地往下傳。由於學生認為只有得到這兩所大學的文憑,才能夠在英國社會裡成功,即使還沒發掘出特別的興趣,他們還會盲從他人去申請,如果你問這些學生為何想要上大學,他們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如果這些學生還沒發掘自己的興趣,那他們如何考得上這兩間大學呢?追究其中原因就不難發現,答案在於申請牛津和劍橋過程中最有名的一部分:那就是面試。每一個申請者都必須親自去參加面對面的口試,其實,牛津和劍橋都是以面試聞名,每到這兩所大學進行面試的時候,報紙就登出面試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比方說,申請哲學系的學生可能得回答這個問題:「怪別人」到底是什麼意思? 當然,這些問題並不是十分鐘就能回答清楚的,不過,教授想要找到的不是明確的答案,而是特別的能力,譬如,完整地表達出自己比較複雜的意見來,歸納的能力等等。可是有的專家認為,這種能力是在特別的教育環境之下才能培養的,也就是說,在私立學校才能培養出來的。 這兩所大學對於面試這個問題都是心不甘情不願地去改革,對他們來說,唯一維持公平的方式,就是用面試來淘汰過多的申請者,可是只要存在著這種標準,對很多申請者來說,面試就等於是一個難以克服的障礙。
由於中國悠久的歷史,中國的文學歷史既長又豐富。舊小說也有許多不同的種類,比如傳奇、章回小說、雜劇、彈詞等。除了這幾種小說以外,舊小說也包括寓言。所謂寓言,是一種教人寓意的故事。根據文學家的研究,大部分的寓言故事在起源上受中國人對品德的觀念影響;換句話說,寓言小說足以反映出古代中國人的價值觀。有人認為有一個寓言就馬上會有一個成語,其實許多寓言小說的故事演變為成語,不是一時工夫能夠完成的,需要日積月累的進化。 我想簡單介紹的第一個寓言故事是「自相矛盾」。矛是一種古代的武器,然而盾則是一種保護自己的工具。很久以前,一個商人為了要吸引客人買他的矛和盾,所以他誇張地宣稱他所賣的矛和盾的用處。他喊:「沒有什麼矛能破我的盾,而我的矛,能破所有的盾。」有些人懷疑他說的話,就問商人:「那如果用你的矛刺你的盾會怎麼樣呢?」 第二個寓言故事則是「畫蛇添足」。有一群人要喝酒,可是他們只有一壺酒,所以他們決定舉行一場比賽來決定誰能喝。每個人在地上畫一條蛇,誰畫得最快就能得到這壺酒。一個人畫得特別快,畫完了以後決定再加上腳。他的朋友們罵他說,蛇不應該有腳。所以最後,他輸了。 最後,我要說明為什麼這樣一種舊小說能流傳到現在。學中文的學生認為學成語的起源是一種享受,背成語是一種折磨,用成語是一種挑戰,因此仍繼續學習寓言;而且沒有其他小說或者娛樂媒體能完全取代它。此外,寓言也是中國文化無法分開的一部分,是不會沒落的。 新媒體可以說是包羅萬象,有短信,有社交軟體,有微信,它們對老百姓的影響縱使很深刻,仍遠不如寓言來得深入普遍。中國人無形中受到寓言與代表它們的成語的影響。我自己認為寓言的永續性來自於人們與它所產生的共鳴。無論幾歲,無論什麼性別,所有的人都能瞭解寓言的寓意和道德目標。
大家好!我今天想要給大家介紹紐約市的兩個中國城:曼哈頓的唐人街和皇后區的法拉盛。我之所以把曼哈頓的中國城稱為唐人街是因為幾十年來多數的居民說廣東話。 我想提醒大家,紐約市華人人口眾多。除了皇后區的法拉盛以外,布魯克林區至少還有兩座中國城。除了國語與廣東話,也有福州話,臺山話等等。由於時間有限,我恐怕沒有辦法充分地說明。請大家原諒! 曼哈頓的唐人街 第一代的中國移民來自廣東的臺山,因此唐人街的語言曾經是臺山話。1960年代之後,廣東話之所以變成通用的語言是因為香港人和廣東人遷居到唐人街。 所謂的“唐人街”其實是唐人街的西邊,叫做小廣東。廣東文化對小廣東的影響相當大。如果喜歡吃廣東菜,唐人街的食物是包羅萬象的:點心、香港麵包房(鳳梨包、蛋撻!)、廣東烤鴨等等。 皇后區的法拉盛 雖然法拉盛也是一座中國城,但我們叫它“法拉盛”。法拉盛這個名稱來自荷蘭語因為紐約市曾經是荷蘭的殖民地。 在1970年代,臺灣人開始移民到法拉盛,因此法拉盛也叫“小臺灣”。國語通行于法拉盛。法拉盛亞洲的味道相當濃厚,到處人擠人,還吃得到臺灣刨冰,老虎堂的珍珠奶茶等。 在人口方面,法拉盛跟唐人街很相似;十之七八的居民是亞洲人。因而沒有說英文的必要,甚至於街道的路標和商店的標示都是用漢字寫的。 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人口的成長。雖然唐人街發展得比法拉盛早,但是法拉盛卻後來居上了。法拉盛正在蓬勃發展中,每次我去法拉盛,都會看見一座全新的公寓大樓。 改變:語言、租金 由於中國大陸在1980年代開放出國,因此大陸移民開始進入唐人街,國語自然而然隨著大陸來的移民而流行。 現在的唐人街,廣東話被國語取代了。比如,以前福州移民非學習廣東話不可,否則不能做生意,可是現在說廣東話的父母讓孩子學習國語。這個現象足以反映唐人街的改變。 其實,唐人街面對的威脅不是國語,而是曼哈頓房租的提高。新來的移民租不起曼哈頓的房子,只好遷居到法拉盛。 從我的分析足以看出城市的發展是千變萬化的,並且不會有完成的階段。廣東話與國語相輔相成;而多元文化是紐約市的獨到之處。
在現代社會裡,電影對社會的影響力已經超過了小說的影響力,拿電影與小說相比,電影的普及度特別高,原因在於看電影跟讀書相比,不僅容易得多,而且對某些人來說,更有趣。電影只需一兩個小時就能看完,也能瞭解電影的劇情,然而,讀完一本書的時間,取決於讀者看書的速度,有時得花一段很長的時間,也不一定能看完。二十世紀的時候,電影取代了小說成為主要的藝術形式,是因為集體創作的電影更能豐富呈現觀眾所不曾思考過的事,換句話說,電影很容易引起觀眾共鳴,並且,電影最基本的元素是影像和聲音,對觀眾來說,比較容易掌握劇情,總而言之,小說對社會大眾的影響,遠不如電影來得深。 我看過的電影當中,韓國的「寄生上流」肯定是我最喜歡的電影之一。這部電影不僅拍得特別好看,而且對韓國社會提出強烈的批評,其中主要批評的是韓國社會的貧富差距問題,並充分體現富裕階層跟最低階層之間的差距有多大。第一,生活方式不同,屬於富裕階層的人都過著舒服的生活,也住在既安全又乾淨的地方,不過,窮人卻過著辛苦的生活,很多東西不能想買就買,不能像有錢人那樣享受;第二,貧富差距造成了教育機會不平等,又導致貧富差距問題持續存在;第三,對錢的態度不同。為了生存和找出路,電影裡貧窮家庭出身的人,不擇手段進入有錢人的家庭工作,且欺騙他們。這部電影最令人震驚的部分是電影的結局,也是觀眾想都想不到的。 類似「寄生上流」題材的電影,因為讓世人意識到社會文化差異等問題,無形中影響著社會,並且,引起強烈地討論,由此可見,電影的影響力已經遠遠超過了小說。
根據史料的記載,尤其是在歐洲的史料中,女巫一直是偉大的神話和神秘主義常見的主題。雖然歷史學家對女巫的來源看法不一,可是大體上說,大多數的歷史學家都認為女巫在西方文化裡首次出現是在聖經中。當然,女巫不僅是西方世界的人物,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都有各種各樣的女巫形象。到目前為止,巫術常在許多文化中被認為是邪惡的象徵。但儘管如此,女巫和巫術始終存在於流行文化當中。 以聖經為例,根據聖經所寫的,人們不但不准女巫祭拜祖先,並且根據對聖經經文較嚴格的解釋,甚至也不允許女巫活著。由於聖經還被視為西方國家的文化和社會結構的核心,因此人們對於女巫和巫術的恐懼當然也隨之存在著。在歐洲,女巫狩獵行動在十四世紀開始盛行。根據統計,自1500至1660年之間,歐洲多達八萬名婦女因為被懷疑是女巫而被處死。而其中,約百分之八十被指控為女巫而被處死的是單身女性、寡婦和其他處於社會邊緣的女性。當時,德國疑似女巫的女性死亡率可說是全歐洲最高的。原因何在呢?這就要從1486年刊載的一本關於女巫的書來說起。 這本書是由兩位德國的基督徒寫成的。書裡頭教導大眾怎麼尋找、辨識和確認女巫,因此這本書經常被比喻成一本獵巫指南書。由於新教徒和天主教都是一神教,只信仰一個上帝,不相信女巫所信仰的多神教,因而一神教的信徒認為女巫不應該像上帝一樣有超自然的力量。於是到了十八世紀末,宗教團體為了處罰他們認為做了壞事的人,女巫跟疑似女巫的婦女都遭到虐待。換句話說,信仰多神教的民眾在基督徒的眼光裡都犯了完全不能原諒的罪。從女巫和巫術的歷史事件來看,宗教和神秘主義不只是生活方式與信念,原本以為單純個人選擇的信念確實會受到社會的影響與干擾。
大家好!今天我要討論瑜伽的好處。瑜伽有各種各樣的好處,對我來說,瑜伽不但能鍛煉身體,而且能使現代人學到一個對付精神壓力的辦法。 大多數的瑜伽有八種類型。有些動作比較劇烈,例如「流動瑜伽」和「阿斯湯伽瑜伽」,這幾種類型不但能加強你的肌肉,也能增加身體的柔軟度。其他的類型則比較輕鬆,例如「陰瑜伽」和「哈達瑜伽」,不需要太靠肌肉的強度,可是仍然能使身體的柔軟度增加。假使你剛開始運動,體能和耐力不那麼強,你可以開始做「哈達瑜伽」,再逐漸加強運動量,久而久之,就做得到「流動瑜伽」。 除了增加體能跟身體柔軟度,瑜伽也注重呼吸的重要性。瑜伽的哲學以呼吸為基礎,因此在做瑜伽的時候,如果你的肌肉由於缺乏柔軟度而感到疼痛,老師就會告訴你,用呼吸運送氧氣到感到疼痛的組織。我們可以把這種想法應用於處理精神上的壓力。在面對難題和挑戰時,我們方寸大亂的時候,呼吸變得既短又淺,結果是我們更加緊張,越緊張,情緒也越緊繃,發現以後,我們可以深呼吸來疏導情緒,然後慢慢地放鬆精神,這樣一來,對壓力越來越處之泰然,要做到這個境界,固然是談何容易,但是,越練習瑜伽就越容易掌握你的呼吸和態度。 近幾年來,研究指出,練習瑜伽有各種各樣的好處,根據醫學的研究,瑜伽能減輕憂鬱症的症狀,減少高血壓、膽固醇,還有減緩動脈硬化的情形。以上就是我之所以認為大家都應該學習瑜伽的理由。謝謝大家!
談一些科技產品(虛擬人物、無人車等)對人們想法的影響很有趣,可是我認為思考最根本的變化,就是這些科技在總體上有什麼影響,可能是最難,最有意思的問題。 從所有的新科技發展來看,最明顯的影響就是使人類更強大。不只是身體強大,也是能力更強大,頭腦更強大。人們旅行的機會增加,交流的機會更多,學任何學科的機會也更多,人們有無限的機會來提高自己的能力。這樣一來,我們對環境、經濟、身體健康等方面都更加能掌握。根據我自己的觀點,這對人類的想法有很大的影響。科技不但使很多人的能力和知識能夠發揮出來,讓他們相信他們改變社會的能力,而且提供了改變社會的平臺。比如說,現在我的朋友大多能在社交媒體上主張政府或社會的改革。現代科技發達以前,一般人可能認為他們沒有這個權力,或對這種問題沒有那麼大的興趣。 可是另一方面,最近的科技發展也需要我們調整一些的想法:我們什麼時候應該停止進步?在現代化之前,人類的歷史可以說是追求能力、追求進步的歷史,可是現代的科技使我們考慮,限制一些進步是不是比較好的選擇?拿人工智慧來說,發展太快,太多,可能對人類構成威脅嗎?人們應該使用基因工程不斷地“改善”人性嗎?經過了這麼長的歷史,人們現在也在想,進步可不可能對人類生活有害? 當然,新科技也帶來了很多日常生活的想法改變。人們的注意力更短,對虛擬人物的感情更深,對我們不理解的科技的接受度更高。可是我認為科技最根本的影響就是,隨著它的發展,人類瞭解自己目標的方式、責任、和極限也會跟著改變。
新生導覽
寒假開始
秋季班結業日
© ICLP-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