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理想上,教育應有崇高的使命,以發掘學生的才能為宗旨,以培養出社會未來的棟樑為目標。然而,現實中,學府經常「生產」了一批又一批對自己科系毫無興趣的學生,學子們把教育視為一段必須忍受的慘痛經歷,而不是一種豐富的體驗,遑論將來在社會上能學以致用,發揮所長了。 教學理論與技巧的研究固然隨著社會的現代化日益精深,但上述的問題卻絲毫沒有改善,反而每況愈下。現代教育不是應該更能讓學生發揮他們的潛力嗎? 美國社會學家George Ritzer的 「麥當勞化」理論也許能提供我們一點啟示。Ritzer在90年代觀察到現代社會逐漸變得類似一條麥當勞餐廳裡面的生產線,而社會的成員就像麥當勞的員工一般,甚至教育也不例外。 「麥當勞化」包含了三大概念。首先就是「效率 」(Efficiency)。在一家麥當勞裡面, 每一個員工重複地做固定的動作,沒有廚藝可言,但是達到驚人的速度,顧客不到兩分鐘就可以拿到他所點的大麥克。簡單而言,即是使用最少的時間完成最多的工作量。而現代的教育每每也是追求「效率」的:用最短的時間把考試的知識塞進學生腦袋裡,重點是考試結果而不是學習過程。 「麥當勞化」的第二概念就是 「可計算性 」(Calculability),意思就是盡量定出可以量化的目標。背後的邏輯就是用所謂客觀的指標以評估員工的表現,譬如銷售額、失誤率、平均取餐時間等等。現今的學校也常常用數據來評斷學生的表現, 特別是各種考試成績。 長此以往, 教育彷彿變成一種只是追求數據的工業。 「麥當勞化」第三個概念是「可預測性」(Predictability):那就是設定統一標準,以確保每一個時間,每一個地域,每一家分店所提供的商品都大同小異。因此,無論你在臺北或紐約吃麥香魚,味道和外觀都相差無幾。至於現代教育,也漸漸強調標準化,統一化。但問題在於,學生並不是機器人,他們的興趣、思考方式、天資各有不同;對學生來說,真的可以用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嗎? 教育過度「麥當勞化」顯然弊端叢生。那如何解決呢?近年在餐飲界出現了「慢食運動」,是對「麥當勞化」的反擊,強調以新鮮的當地食材以及傳統的烹飪方式,來保存食物的營養與味道,以合乎不同人的需要,並能讓人享受食物的美味。也許不久的將來在教育界也會出現一種「慢學運動」,讓我們一起期待吧!
新冠病毒是現代人首次遭遇到的世界性公共衛生危機。在疫情開始時,由於近五十年來的全球化,新冠病毒迅速地蔓延到各個國家,以至於幾個月之後世界上每一個國家都發布了新冠病毒的病例。現在在美國,新冠病毒的病例一天比一天多。雖然有幾個國家已經開始給公民接種疫苗,可是步調還很緩慢。 即使全世界的人都有機會接種疫苗,以長期來說,新冠病毒的併發症也算是另外一個危機。一般來說,大多數新冠病毒患者熬幾個星期,就復原了。不過,根據一些專家的報告,少數患者復原之後仍然會出現非常疲倦,肌肉疼痛,失去嗅覺等等症狀。在最極端的例子中,他們不能照常上班,甚至於一輩子都不能工作。因此,在將來現代人不但需要面對新冠病毒併發症有關的健康問題,並且得設法補足勞動力,應付有關的經濟損失。 目前,看起來好像全世界會日漸地恢復正常的生活,但從另一個方面來看,還有另外一個更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未來怎麼防止新的疫情。如果新的病毒持續出現,造成像新冠病毒一樣的危機,可能根本改變現代人的生活形態。一個比較常採用的方法就是在疫苗研究發展上大量投資。不過,人類並不能只依賴疫苗來消滅病毒。在疫苗之外,全世界也需要合作,建立世界性公共衛生規定和標準,最重要的是制訂克制傳染病的制度。要達到這個目標固然是談何容易,可是為了確保現代人的生活形態,這種做法絶對有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