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議題

教育的麥當勞化

McDonaldization of Education

  眾所周知,理想上,教育應有崇高的使命,以發掘學生的才能為宗旨,以培養出社會未來的棟樑為目標。然而,現實中,學府經常「生產」了一批又一批對自己科系毫無興趣的學生,學子們把教育視為一段必須忍受的慘痛經歷,而不是一種豐富的體驗,遑論將來在社會上能學以致用,發揮所長了。

  教學理論與技巧的研究固然隨著社會的現代化日益精深,但上述的問題卻絲毫沒有改善,反而每況愈下。現代教育不是應該更能讓學生發揮他們的潛力嗎?

  美國社會學家George Ritzer的 「麥當勞化」理論也許能提供我們一點啟示。Ritzer在90年代觀察到現代社會逐漸變得類似一條麥當勞餐廳裡面的生產線,而社會的成員就像麥當勞的員工一般,甚至教育也不例外。

  「麥當勞化」包含了三大概念。首先就是「效率 」(Efficiency)。在一家麥當勞裡面, 每一個員工重複地做固定的動作,沒有廚藝可言,但是達到驚人的速度,顧客不到兩分鐘就可以拿到他所點的大麥克。簡單而言,即是使用最少的時間完成最多的工作量。而現代的教育每每也是追求「效率」的:用最短的時間把考試的知識塞進學生腦袋裡,重點是考試結果而不是學習過程。

  「麥當勞化」的第二概念就是 「可計算性 」(Calculability),意思就是盡量定出可以量化的目標。背後的邏輯就是用所謂客觀的指標以評估員工的表現,譬如銷售額、失誤率、平均取餐時間等等。現今的學校也常常用數據來評斷學生的表現, 特別是各種考試成績。 長此以往, 教育彷彿變成一種只是追求數據的工業。

  「麥當勞化」第三個概念是「可預測性」(Predictability):那就是設定統一標準,以確保每一個時間,每一個地域,每一家分店所提供的商品都大同小異。因此,無論你在臺北或紐約吃麥香魚,味道和外觀都相差無幾。至於現代教育,也漸漸強調標準化,統一化。但問題在於,學生並不是機器人,他們的興趣、思考方式、天資各有不同;對學生來說,真的可以用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嗎?

  教育過度「麥當勞化」顯然弊端叢生。那如何解決呢?近年在餐飲界出現了「慢食運動」,是對「麥當勞化」的反擊,強調以新鮮的當地食材以及傳統的烹飪方式,來保存食物的營養與味道,以合乎不同人的需要,並能讓人享受食物的美味。也許不久的將來在教育界也會出現一種「慢學運動」,讓我們一起期待吧!

近期期刊

257

Mar. 1. 2024

256

Feb. 1. 2024

255

Jan. 1. 2024

254

Dec. 1. 2023

253

Nov. 1.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