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評析

1980和1990年代台灣電影的新浪潮

Taiwanese New Wave Cinema of the 1980s and 1990s

  今天我要講的題目是1980和1990年代台灣電影的新浪潮。所謂的台灣電影新浪潮是指一波有社會意識的電影,其特點是緩慢的節奏和對當代現實生活的描繪。當然,這個範圍很大,不是在五分鐘以內可以說清楚的。我是一個研究藝術歷史的學生,所以雖然這個電影運動跟政治、經濟歷史的關係很深,但是這幾個方面我只能大致地說明。相反地,我們今天的討論要以電影的視覺語言為主。我會把這個演講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專門說明新浪潮的開始和核心原則。第二部分講兩部電影,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和楊德昌導演的《青梅竹馬》。

  1987年初,台灣電影發生了變化,當時有54位電影人簽了一份電影製作宣言,其中包括侯孝賢和楊德昌。在宣言中,54位電影人傳達了三大不滿。第一,他們反對政府的電影製作政策,説政府提倡的不是文化活動,而是政治宣傳和商業電影製作。第二,那54位簽名者批評大眾媒體拒絕將電影視為藝術文化重要組成的一部分。第三,他們絕對不贊成台灣影評人拿香港和美國電影業情形做標準。與台灣早期的電影相比,這些新浪潮的導演們開創了一種稱為「長鏡頭」的新視覺語言,選了不知名的主角,並將集體記憶保存在電影中。他們電影的內容注重普通人的真實生活, 同時表達對過去的懷舊情感並表現台灣社會的發展。

  楊德昌是台灣電影新浪潮的領導者之一。他在1985年上映的《青梅竹馬》講述一個陷在過去和現在之間的一對男女朋友的故事。這兩個人的關係也代表了台灣的情形,拿這幾個畫面來說(*1-2),我們在電影中常常在看到主角的臉的同時,也會看到背景中的城市。這些表達主角情緒狀態的圖像同時也展示了加劇她內心衝突的複雜環境。在這部電影中,作為背景的台北城市的意義超越了人物的故事。
*1  
A City in Transition in Taipei Story (Edward Yang, 1985) – Senses of Cinema     2  Taipei Story' Review – Film Daze
  侯孝賢1989年上映的《悲情城市》也同樣將他的人物故事和風景故事合在一起。電影中的人見證了各種前所未有的社會情形,表現出各種感情。每個大事件以後我們都會再回到這個山景(**3),彷彿在表示山和人物一樣見證了這些歷史事件。這種節奏比較慢,使人感覺重複性較高的手法。侯孝賢以此展現出台灣電影新浪潮的特色,來傳達台灣人懷疑歷史和尋找身分的過程。

**3

A couple people walking on a dirt road with mountains in the background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with low confidence

  《悲情城市》和《青梅竹馬》從上映起,很快地就受到國際電影界的關注,因此,對現在一般歐美人來說,所謂「台灣電影」就是指那時期的新浪潮電影。這兩部電影構成了西方人對台灣藝術和媒體的理解基礎的一部分。當然,還有無數其他電影都對這個運動有很大的影響,但是因為時間的關係我今天不能一一說明。如果有興趣,大家可以看看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和李安的電影!

近期期刊

258

Apr. 1. 2024

257

Mar. 1. 2024

256

Feb. 1. 2024

255

Jan. 1. 2024

254

Dec. 1.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