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說過供應鏈管理嗎?在新冠病毒發生後,新聞每天都談到新的供應鏈問題,再解釋這個問題是怎麼影響我們每天的生活?疫情怎麼改變我們的供應鏈結構?還是由中國來領導世界的生產嗎? 在回答這些問題以前,我們一定得先知道什麼是供應鏈?供應鏈就是一個公司的雲端資料庫,怎麼把產品從工廠送到商店,也是一個公司跟其他公司的聯繫。在每種行業裡,不管是科技業還是農業,知名的優良公司都用供應鏈管理來運作。 如果公司不使用供應鏈管理方式的話,因為金錢和時間這兩個主要因素,通常會造成許多浪費,這樣一來,利潤就減少了。最近二十年來,許多公司,尤其是國際公司,看出了自己低效的供應鏈問題。隨著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經濟關係越來越密切,公司改變了他們平常經營的習慣。現代物流重視怎麼用最少的資源來把產品從一個地方運送到另外一個地方,要是一個產品得經過亞洲、歐洲或者一個其他海外管道運送的話,連最小的項目,就像在每個盒子裡多加一個產品,或者可能不用盒子來節省空間,這樣的變化都有極大的影響。 所有的供應鏈決策當中,決定什麼運輸方式適合你的產品是最重要的,不管產品是從中國運送到另一個亞洲大陸上的國家,還是一個海外的國家,每個國家的工廠都使用集中裝箱,由於這個箱子有一個標準的大小,因此所有的國際物流公司都把他們的貨物放在船上和火車上,用這種聯合運輸的方式既便宜,又使產品出口更容易,但是用船或者火車來運輸產品卻都有壞處。比方說,船很慢,結果得讓客戶等好幾個月才能收到訂單上的物品。至於火車,不但慢,也常有因為高頻率的震動而把貴重易碎產品弄壞了的風險。 供應鏈管理者也可以選擇用飛機來運輸,但是這個方式成本比較高,因為飛機的空間不太大,讓產品擠滿一架飛機,並不是那麼有效能,所以用飛機運送的產品不是很貴重,就是很緊急,必須儘快讓顧客收到訂單上的貨物的。用貨車運輸沒有飛機那麼貴,但是很難找到可靠的司機。 供應鏈管理者每天都得作出選擇最適合的運輸方式這樣的決定,另外,他們也得安排要把多少產品送去哪裡?什麼時候能送達?雖然這些決定對國家的外貿沒有那麼大的影響,不過隨著原來運送和最後送達地點的距離增加了,後果就越來越嚴重,因此出口產品占全國產值一大部分的國家,應該更注意它們供應鏈的情形。 2019年中國出口的產品價值2.57萬億美金,而進口則有1.57萬億美金,今天大家都看得出中國的經濟很成功,不過,它卻曾經並不穩定。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逐年透過外貿政策吸引西方公司在當地大量地生產。對美國人來說,中國是一個產品生產很完美的地方,中國的生產成本比美國便宜得多,再說,由於中國佔了亞洲東部海岸線的一大部分, 因此從那裡運送成品到美國並不太難。隨著越來越多的公司選擇在中國營業,這裡的經濟產值也提高了,2018年中國製造的產品占全世界的百分之二十六,跟全球其他國家相比,產量是最大的。 中國的經濟占全世界第二位,到底是什麼行業影響這裡的經濟發展呢?雖然農業和服務業都很成功,但生產量大的行業一定占中國經濟最大的部分,這包括了塑膠產品,比如玩具、餐具,什麼的;紡織品,比如襯衫、褲子和內衣褲等。還有很多種類的金屬產品,比如像飛機、火車、汽車的零件。另外還有太陽能板,和平板電腦、智慧手機這樣的電子產品。 那麼,現在你看出供應鏈怎麼影響大家的生活了,但是新冠病毒造成許多公司不能繼續營運,這樣一來,會有什麼後果呢?供應鏈的各個部分,包括生產產品、拿到生產產品的資源、運送產品,都得靠雇員把東西送到客戶手中。然而從2020年一月起,中國的隔離規定就很嚴,再加上中國人對病毒傳染的情勢本來就很害怕。在某些管制地區,不但中國政府強迫商店不能招待顧客,而且一般人也不想出去購物。武漢市是新冠病毒的發源地,有最嚴格的法律,為了預防病毒擴散,人們不能去到那兒,武漢人也不能離開武漢市,雖然其他城市不都有那麼嚴格的規定,可是人口多的城市,其實都受到了新冠病毒的影響。 新冠疫情隔離政策對供應鏈的變化有非常大的影響,因為大家都躲在安全的家裡,所以更少人出去購物、到飯店吃飯、去電影院看電影什麼的。由於不管是製造業還是服務業,幾乎每個公司都用中國生產的產品,公司的顧客少了,賣的產品也更少了,因此,中國工廠製造的產品就更少,實在糟糕極了!也造成全世界的供應鏈都停了! 除了中國客戶訂的產品減少了,中國工廠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就是中國工廠的雇員不能上班,要不然他們會讓病毒擴散,有的工廠甚至在有訂單的時候還是不能開工,因為他們沒有雇員。 之前中國的發展明顯趨緩,疫情以後還是這樣,尤其是物流行業的變化更大。因為不少國家都依賴中國,疫情造成外貿活動暫停,使海外公司有機會重新檢討自己的供應鏈,只在一個國家製造所有的東西,真的是一個又穩定又安全的辦法嗎?根據最新資料顯示,2020年二月,中國的新訂單指數減少了百分之二十九點三,此外,中國量產類型行業的採購經理指數(PMI)也減少了百分之十四點三。 供應鏈問題一定會影響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再說,新冠病毒迫使世界改變供應鏈習慣,每個國家都應該問自己:如果將來又有一種新的病毒產生,我們該怎麼保護供應鏈的穩定?我們現在知道供應鏈在生活上的重要性,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在疫情時,繼續進行貿易活動呢?這是個值得大家思考的問題。
隨著空氣污染越來越嚴重,全世界的政府都走上了使用可再生能源的道路,特別是臺灣。在東亞地區,臺灣的可再生能源比例比較低,因為臺灣49%的電力是煤炭。再說,臺灣98%的能源是從外國進來的。為了減少工廠空氣污染,也為了讓臺灣的電力更獨立,政府決定實行新的政策。2017年臺灣的行政院公佈兩項政策。第一個是風力發電4年計畫,第二個是太陽光電2年推動計畫。臺灣的政府2025年想達到讓可再生能源增加到20%的目標。現在很多人討論把煤炭換成綠能源到底划得划不來。 如果臺灣想進入綠能國家的行列,得說服顧客綠能有效。據臺灣的行政院報告,因為臺灣面積比較小,他們想把綠能源科技建設在農村或離岸。太陽光電2年推動計畫的第一步包括在工廠還有農業設施上增加屋頂太陽能板。另外,風力發電4年計畫包括政府用離岸風電。臺灣建設風力發電機的經驗不多,但是有些臺灣公司已經開始計畫建造風電場了。 自從政策實施以後,行政院求助於臺灣的公司,尤其是台灣電力公司。台電算是臺灣最大能源公司之一,台電對政策的目標已經有了計劃。在臺灣的北部,台電有20個工廠都用屋頂太陽能板發電。除了太陽能板以外,台電也想建造風力場。根據台電的資料顯示,他們從來沒建造過離岸風力機。不過即使臺灣沒有這方面的經驗,今年台灣電力公司也已經打算在彰化市設四個風電場了。有的專家認為將來彰化風電場幾乎可以給280個家庭供電。 臺灣理想的結果是快速增加綠色能源的使用,一些批評者認為這些政策並不實際。電費增加是某些專家認為臺灣不應該實行這樣的政策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新冠疫情清楚地說明任何情況都會對貿易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臺灣的能源應該更加獨立。在環保方面,臺灣和其他國家一樣,未來還是不可避免地要使用綠色能源。不管會不會對電費有很大的影響,綠色能源技術的發展還需要繼續。
今天我要談的題目是臺灣很嚴重的人口結構問題,也就是老齡化。在課本中提出中國的老齡化問題來,但實際上臺灣的問題更加嚴重。為了簡單化起見,我會首先給大家介紹臺灣目前的情況,其次分析一下造成人口結構改變的主要原因,再其次談談臺灣的未來和解決辦法。 根據【中華民國內政部全球資訊網】統計,2020年臺灣65歲以上的人口超過總人口的15%。其實,10年以前老年人只占總人口的10%。也就是說,在10年之內,老年人口增加了50%。而近十年來,15歲到64歲的人口比例則下降到7成。到目前為止,臺灣算是全球老年人比例升高最快的國家,老齡化速度甚至比韓國和日本更快。 原因何在呢?首先,臺灣的生育率不斷在下降。專家預計今年臺灣會成為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國家,每位女性只生1.07胎,這麼低的生育率達不到維持穩定人口的標準率。於是臺灣的總人口數也會很快減少。其次,臺灣的平均預期壽命延長。目前臺灣的預期壽命是80.86歲,在10年之內已經延長了96周。再說,在這方面臺灣也超過全球的平均預期壽命。再其次,根據臺灣的歷史,在國共內戰結束之後,一百多萬中國人退到臺灣,其中多數是成年人,經過四十年後他們成為老年人。而且在201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出生的孩子也成為老年人。結果是現在的臺灣,死亡人數超過出生人數,人口開始迅速減少,人口比例失調。 大家應該想一想,臺灣的問題這麼嚴重,看來是不是沒有辦法,只好聽天由命呢?其實不然,臺灣政府打算針對某些方面來實行幾個新的政策。這些計畫針對老年人,成年人,退休者,和生育者。針對老年人,臺灣政府主張要用長期照顧計畫來減少家庭照護的負擔,而且改善保健的技術。至於成年人,政府認為他們的工作負擔太重,所以要使工作人士每週休假兩天。以退休的人來說,政府要延後退休的年齡,以加快經濟發展的速度。而為了減少生育者的經濟負擔,政府要提供一些補助。表面上,這些政策看起來有效,但是實際上,除非政府能在短期以內主動地實行這些計畫,要不然專家預測臺灣到了2025年會成為一個超高齡社會,所謂超高齡社會,指的是每5個人之中就有一個老年人,並且臺灣人口會大幅減少,這樣一來,對台灣社會的發展是一個很大的打擊。因為時間有限,我的演講就到此為止。謝謝大家!
在以前的社會,因爲賺錢很難的關係,一般父母靠他們所生的孩子幫忙掙錢,孩子的「用途」就是去工作,要麽幫助父母種田,要麽去工廠做工。可是,隨著社會發展,成家變得越來越花錢,所以一般的家庭不再養那麼多的孩子了。在現代,越來越多人寧可經濟獨立、享受自由的生活,也不要負養孩子的責任。 但是,自己一個人住太孤單,就算兩個人同居,要是沒養孩子,他們還是希望做些事情讓他們的關係可以更進一步。因此,許多人決定領養寵物,這樣,他們不必擔心經濟獨立的問題,還可以維持自由的生活。再説,現代社會大家各忙各的,很多時候,回家之後只有一個人,人跟寵物相處的時間可能比家人還長。 雖然人類跟一些動物的關係從古時候開始一直都很親近,但是現在,人們會把寵物當成像家人一樣,不管是什麽活動,主人和寵物都一起做。這個新的現象對社會有什麽樣的影響呢?對這個問題專家有很多不一樣的看法。 但是在我看來,我跟寵物相處的時候,不是在整理他們的毛,就是在叫他們不要亂咬家具。讓我覺得有一點兒麻煩。可是,我其他的家人卻很喜歡家裡有寵物,他們説摸寵物可以讓壓力減輕一點。他們這樣說了以後,我才明白爲什麽現在養寵物這麽熱門。
最近幾年,隨著領養寵物越來越流行,人們也關心起領養孩子的問題。有人可能想問,領養孩子跟領養寵物有什麼不同?為什麼領養孩子的法律比較嚴格?我認為,雖然「寵物是人最好的朋友」,可是在實際上寵物只是動物,不如孩子那麼重要。我的意思不是「寵物不重要」,而是養孩子負擔的責任更大,再加上,孩子不是寵物或是動物,孩子就是人,所以當然領養孩子並不能像領養寵物一樣方便。另外,有人隨便就決定養寵物,比方說,最近因為新冠肺炎的關係,很多人決定領養寵物,一方面因為很孤單,一方面也因為覺得養寵物是自己新的愛好。像這樣的人經過一小段時間以後,就很容易放棄也不關心寵物的健康狀況了,他們覺得不必擔心寵物吃不吃飯、有沒有感冒、開心不開心等等。要是這樣的人很容易就能領養孩子的話,就會亂養孩子,所以領養孩子的法律規定和條件比領養寵物嚴得多。 不過,領養孩子對一些人來說,非常重要。比方說,同志、單身的人或是因為身體健康而不能生孩子的人。隨著社會對同志越來越能接受,同志領養孩子這件事也引起了越來越多人的討論。在美國,有人認為同志不可以領養孩子,他們怕同志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可是,對我來說,要是同志的條件能照顧孩子,他們也可以領養孩子。還有一些人,年輕的時候想享受自己的青春,不想結婚,不想那麼早有孩子,可是他們可能有想養孩子的時候。這樣一來,領養孩子就成為他們完成理想很重要的一個方法。 雖然,對很多人來說,領養孩子是他們的夢想,可是不管父母是誰,在社會上很多人還歧視被領養的孩子和領養孩子的父母。他們覺得領養的孩子不是真正的孩子。其實,因為新冠肺炎的關係,現在世界上的孤兒人數增加了,所以我們應該鼓勵想領養的人,不應該反對他們願意負擔養孩子責任的心。要是他們多領養孩子,就有更多孩子可以在溫馨的家庭長大。
今天我要講的題目是1980和1990年代台灣電影的新浪潮。所謂的台灣電影新浪潮是指一波有社會意識的電影,其特點是緩慢的節奏和對當代現實生活的描繪。當然,這個範圍很大,不是在五分鐘以內可以說清楚的。我是一個研究藝術歷史的學生,所以雖然這個電影運動跟政治、經濟歷史的關係很深,但是這幾個方面我只能大致地說明。相反地,我們今天的討論要以電影的視覺語言為主。我會把這個演講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專門說明新浪潮的開始和核心原則。第二部分講兩部電影,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和楊德昌導演的《青梅竹馬》。 1987年初,台灣電影發生了變化,當時有54位電影人簽了一份電影製作宣言,其中包括侯孝賢和楊德昌。在宣言中,54位電影人傳達了三大不滿。第一,他們反對政府的電影製作政策,説政府提倡的不是文化活動,而是政治宣傳和商業電影製作。第二,那54位簽名者批評大眾媒體拒絕將電影視為藝術文化重要組成的一部分。第三,他們絕對不贊成台灣影評人拿香港和美國電影業情形做標準。與台灣早期的電影相比,這些新浪潮的導演們開創了一種稱為「長鏡頭」的新視覺語言,選了不知名的主角,並將集體記憶保存在電影中。他們電影的內容注重普通人的真實生活, 同時表達對過去的懷舊情感並表現台灣社會的發展。 楊德昌是台灣電影新浪潮的領導者之一。他在1985年上映的《青梅竹馬》講述一個陷在過去和現在之間的一對男女朋友的故事。這兩個人的關係也代表了台灣的情形,拿這幾個畫面來說(*1-2),我們在電影中常常在看到主角的臉的同時,也會看到背景中的城市。這些表達主角情緒狀態的圖像同時也展示了加劇她內心衝突的複雜環境。在這部電影中,作為背景的台北城市的意義超越了人物的故事。 *1 2 侯孝賢1989年上映的《悲情城市》也同樣將他的人物故事和風景故事合在一起。電影中的人見證了各種前所未有的社會情形,表現出各種感情。每個大事件以後我們都會再回到這個山景(**3),彷彿在表示山和人物一樣見證了這些歷史事件。這種節奏比較慢,使人感覺重複性較高的手法。侯孝賢以此展現出台灣電影新浪潮的特色,來傳達台灣人懷疑歷史和尋找身分的過程。 **3 《悲情城市》和《青梅竹馬》從上映起,很快地就受到國際電影界的關注,因此,對現在一般歐美人來說,所謂「台灣電影」就是指那時期的新浪潮電影。這兩部電影構成了西方人對台灣藝術和媒體的理解基礎的一部分。當然,還有無數其他電影都對這個運動有很大的影響,但是因為時間的關係我今天不能一一說明。如果有興趣,大家可以看看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和李安的電影!
走過一個多年頭,人人都跟電視對面的沙發發展出了過度密切的關係。大部分的在家工作者應該都有同感:我們天天從臥室起床,到客廳上班,在沙發上看網飛,然後就這樣日復一日地過去。搞笑的是,雖然我們每天瀏覽串流媒體平台上的那麼多電影、那麼多電視劇,可是往往選不出想要看哪一部。娛樂選項這麼豐富,選擇這樣包羅萬象,看來我們彷彿活在文藝復興的時代。但同時,不管我們承認與否, 藝文界確實蔓延著一種不可忽視的低迷氣氛。一般人坐在沙發欣賞著「漢米爾頓」的同時,在沙發上懷念著疫情前日子的就是那些失業的百老匯演員。上個週末,我碰巧跟兩個演員見了面。他們找不到演出的工作,所以只好給遠在中國的小孩上英文課。 我們到底是在文藝復興時代,還是藝文的黑暗時代呢?甚至於,疫情過後新興藝文環境能否成形?該是重新出門參加藝文活動的時候了,但是我們參加的會是戲劇、音樂劇、音樂會、演唱會或演奏會呢?還是我們玩耍了之後就會忍不住回去窩在我們熱愛的沙發、繼續看我們熱愛的電視劇的下一集呢?。 一方面,對新興藝文環境成形的問題,我得坦言答案不太樂觀。固然大多數的人願意欣賞藝術作品,尤其是電影。可是自從串流媒體平台出現了以後,我們對藝文的價值觀卻漸漸扭曲。我們早已習慣了一種可以叫做「免費強片」的現象:免費使用朋友的帳戶以接觸數以萬計的電影。接下來,由於往往難以決定要看什麼,又產生了另一種「選擇悖論」。瀏覽網飛不再是一種休閒活動,反而變成了尋找最搞笑電視劇,或最戲劇性電影的負擔。為什麼會造成這種現象呢?一個可能的原因是人想要控制娛樂經驗的每一個環節,所以就像去快餐店一般,電影是提供樂趣,但缺少了獨特性或冒險的特性。處在這樣的娛樂環境之下,免費強片完全取代了追求藝術的過程。 可是另一方面,電影以外的藝術形式仍有一些無法取代的特色。這次疫情固然讓我們忘記參加藝文活動的價值,可是當疫情結束,屆時我們就會想起實際參加展演的愉快。畢竟,我們都膩煩了每天在電腦畫面裡看見自己的倒影、在家裡的客廳走來走去、在餐桌上聽家人描述他們日常生活的無聊細節。大家共同的願望就是擺脫房子,再加上,疫情期間藝術家所面臨的靈魂拷問,在未來就會轉變成可以投在藝術上的思考與心血。因此,疫情過後會浮現一波藝文創作潮,也可能會湧現一波參加藝文活動的風潮。 但是最後,有許多藝術家與觀眾還是不夠。疫情給予藝術家相當的靈感,但同時也奪去了藝術家的工作機會。這是因為藝術家需要掙錢的機會,否則就無法繼續藝術創作;觀眾非找到離家很近的場地,否則就不願欣賞展演。太可惜的是疫情讓許多劇場關門了。這就代表,社會千萬不可以忽視藝術家,也不能只期望新興藝文環境能夠突然成形。如果想要扭轉藝文的低迷趨勢,政府跟相關組織應該進一步主辦藝文活動,但是一般人同時也應該多培養對藝術的聆賞、而不是袖手旁觀,放棄我們社會裡的藝文工作者。疫情過後,或許第一步是從沙發裡站起來、出門欣賞藝術!
期末評量周 (11/29-12/3)
12:10-13:00, R447 周慧強教授 紀錄片放映
期末口試
期末口試
期末口試
2021國父紀念館演講比賽
臺大校慶
華語文能力測驗
華語文能力測驗
12:10-13:00期中發表(線上)
12:10-13:00期中發表(線上)
12:10-13:00期中發表(線上)
12:10-13:00國父紀念館演講比賽練習(線上)
宜蘭龜山島一日遊
12:10-13:00國父紀念館演講比賽練習(線上)
© ICLP-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