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的人都認為,中台兩國教育制度都來源於中國先哲,甚至兩岸都把所謂的「四維八德」加以重新詮釋,以進行各種各樣的教育改革。但是我想,以上這個主張未免太把問題給簡單化了。 拿二十世紀初的中國知識分子來說,在清朝政權崩潰的陰影籠罩下,知識分子都突然失去了他們在社會中所應該扮演的角色。根據他們的觀察,農民不但不識字,而且也迷信,於是這些知識分子推論,唯有實行教育改革,才足以發展民眾的現代化以及文明化。除了促進民眾的進步以外,教育改革可能也會重新建立知識分子的身分地位和使命感,一舉兩得。 但是什麼樣的改革才能勝任那麼崇高的任務呢?那些剛剛才從美國留學海歸、充滿民主精神的青年知識分子都認為,以美國師範大學制度(Normal University system)和教育思想為榜樣的做法值得考慮,特別是美國約翰·杜威(John Dewey)教授所提出的「實用主義」 (Pragmatism),因此,發展一種口語的書寫形式也將有助於提升老百姓的素質。他們相信,隨著本國認字率的提高,老百姓也就都會主動參與社會議題的辯論了。於是就有了眾所周知的白話文運動。 在一開始,願意直言不諱的一般老百姓簡直是鳳毛麟角,因此他們參加政治辯論時都是心不甘情不願地勉強開口。後來,老百姓都識字了,也就不再依賴外地知識分子的意見了,於是老百姓都開始抵抗知識分子在政治方面的干涉。後來在共產主義的影響下,貧困村落的農民都開始懷疑知識分子的動機,認為儘管白話文運動確實提高了識字率並開闊了民眾的眼界,然而提高民眾閱讀能力並不是為了滿足民眾的興趣,也不是為了充實民眾的知識,而僅僅是知識分子為了兼併更多政治權力所使用的一項政治手段而已。 結果是,後來有許多知識分子在政治鬥爭中被迫害致死,另一些則逃到了台灣,胡適教授便是其中著名的一位。到目前為止,那些承認胡適實現了二十世紀初中國教育改革的亞洲教育史相關研究還不夠深入,有些甚至流於膚淺。但是由於時間的限制,我們要改天才能再來探索胡適對社會的貢獻了。
今天我要跟大家講的是美國近年大學入學考試制度的演變。美國傳統的大學入學制度與大多數其他國家的制度大致相同,那就是說,以前美國的大學是依賴入學考試的成績來錄取新生。近幾十年來,多數大學開始承認,雖然在理論上像SAT這樣的大學入學考試成績能表示學生的知識水準,但是事實上,不一定能完全表現學生的能力與潛力。因此,大學也開始重視學生高中的成績、撰寫的文章、所參加的課外活動等,藉此來決定人選。對我而言,這個新制度比傳統的制度來得好,不過美國的大學申請制度還在演變,而我對最近幾年的變化抱持懷疑的態度。 最近,取消提供入學考試成績的大學一年比一年多。原因何在呢?原因在於美國現代的教育風氣。在我看來,形成這新的風氣有兩個原因,首先,所有人都知道入學考試的成績無法代表學生對大學或是社會而言有什麼價值,也就是說,這些考試無法完美達成它們的目標,何況人們覺得入學考試只是支持填鴨式教學而已。這樣的批評固然有道理,但是大學已經利用我前面所提到的辦法減少考試的缺點,我自己也認為高中的成績應該比考試成績重要。但是,入學考試成績和高中成績表現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不同部分。由於高中成績的依據是作業與出勤率,因此並不能代表學生畢業時的知識水準,這樣一來,我認為忽視考試成績也算是忽視學生經歷的一部分。 其次,許多人認為入學考試明顯地代表社會的不平等!出身於富裕家庭的孩子往往考試考得比較好,而且,一般來說,他們所有的成績都比較好!再說,他們肯定有更多的機會參加課外活動。進一步來說,我認為考試實際上是比較公平的。譬如,有些學生得一邊學習一邊工作,他們沒法子參加課外活動,也可能常常無法上課。如果這個人既認真又聰明,他畢業之前還想申請大學的話,就只有參加大學入學考試了!反過來說,如果沒有考試,生活不穩定的學生一上高中就沒有希望了。 總而言之,我承認傳統的考試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我認為完全放棄考試的做法,對未來青少年的教育機會很不利!幾乎所有人都討厭考試,不過,當我們在進行改革教育制度的時候,還必須考慮現有制度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