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説」、「觀念」、「主義」,諸如此類的思想不能完全一致地傳到新的地方,常常先要因應當地風土民情而做出改變。我們現代人讀古代哲學家書籍的時候,吸引我們的是與現今生活密切相關的觀點或主張。在歷史上,人們也常爲了解決自己的問題而參考別的時代、別的地方的學說。舉例來說,朱熹把孔子與孟子的主張加以改變而成爲他自己的理學。中世紀的神學家兼哲學家托馬斯·阿奎納(St. Thomas Aquina)借用了阿拉伯哲學家阿維森納(Avicenna)的觀點,將穆斯林神學改變成天主教神學。另外,也許最明顯的例子是近代的中國。 清末與民國初年,對中國漢族知識分子來説,他們的思想反映了「救國」的公認價值標準。從青少年起,他們看見中國國勢每況愈下,當局落入貪污腐敗的循環,既不能統一國内的軍閥,又不能抵抗國外的殖民强國。在他們的眼裡,救國是知識分子的責任。他們應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了使國家富強,他們盡力學習新知,認真地尋找那道可以把中國擠進通往「現代」的窄門。 1910到1930年代,西方國家也遭遇到很多困難,提出很多新的思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發生了經濟危機,在這種情況之下,自由放任主義與古典馬克思主義這樣讓社會自由發展的學説,已經不能滿足新時代的要求。因此,當時在歐洲,列寧主義,法西斯主義與社會民主主義這些積極改變社會的學說逐漸擡頭。這些思想傳到中國的時候,中國知識分子捨棄他們覺得沒有益處的部分,至於思想是來自哪裡或以什麽學説為基礎都無關緊要。他們僅僅在乎哪個部分可以讓他們把中國建設為强國而已。 再拿蔣介石做例子。他跟美國共組聯盟國,向德國與意大利這兩個國家學習法西斯主義,也藉著列寧主義的辦法來發展國民黨。他特別喜歡法西斯主義,並且以政府的威權控制社會文化,打敗政治對手,發展國家經濟。同時,他爲了獲得地主的支持而消滅共產分子以避免農人造反,也利用列寧主義的「黨内之黨」手段控制自己的黨。毛澤東也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他同意列寧的看法,知識分子不能只等革命發生而已,需要變成前鋒發動革命。可是他除了懷疑列寧主義提出的黨內制度與結構以外,還相當討厭知識分子與專家,害怕革命以後共產黨黨員會變成新的剝削階級。他一輩子不能解決共產黨這個矛盾,因此到了60年代為對抗自己的黨,而實施文革。 在20、30年代的時候,為什麼沒有有權力的人支持民主主義呢?在國外,威權主義十分盛行。剛開始發展的國家,比如德國、日本、蘇聯等, 都看起來發展迅速。而中國國内,在內憂外患全面危機之籠罩下,西方的民主主義看起來對統一國家並無幫助,何況救國。如果我們想瞭解人們怎麼運用從外國來的思想,我們先要看他們重視當地什麽問題。沒有正不正確的利用方式,只有是否能看清楚社會目前的問題與可解決問題的工具。
大多數的人都認為,中台兩國教育制度都來源於中國先哲,甚至兩岸都把所謂的「四維八德」加以重新詮釋,以進行各種各樣的教育改革。但是我想,以上這個主張未免太把問題給簡單化了。 拿二十世紀初的中國知識分子來說,在清朝政權崩潰的陰影籠罩下,知識分子都突然失去了他們在社會中所應該扮演的角色。根據他們的觀察,農民不但不識字,而且也迷信,於是這些知識分子推論,唯有實行教育改革,才足以發展民眾的現代化以及文明化。除了促進民眾的進步以外,教育改革可能也會重新建立知識分子的身分地位和使命感,一舉兩得。 但是什麼樣的改革才能勝任那麼崇高的任務呢?那些剛剛才從美國留學海歸、充滿民主精神的青年知識分子都認為,以美國師範大學制度(Normal University system)和教育思想為榜樣的做法值得考慮,特別是美國約翰·杜威(John Dewey)教授所提出的「實用主義」 (Pragmatism),因此,發展一種口語的書寫形式也將有助於提升老百姓的素質。他們相信,隨著本國認字率的提高,老百姓也就都會主動參與社會議題的辯論了。於是就有了眾所周知的白話文運動。 在一開始,願意直言不諱的一般老百姓簡直是鳳毛麟角,因此他們參加政治辯論時都是心不甘情不願地勉強開口。後來,老百姓都識字了,也就不再依賴外地知識分子的意見了,於是老百姓都開始抵抗知識分子在政治方面的干涉。後來在共產主義的影響下,貧困村落的農民都開始懷疑知識分子的動機,認為儘管白話文運動確實提高了識字率並開闊了民眾的眼界,然而提高民眾閱讀能力並不是為了滿足民眾的興趣,也不是為了充實民眾的知識,而僅僅是知識分子為了兼併更多政治權力所使用的一項政治手段而已。 結果是,後來有許多知識分子在政治鬥爭中被迫害致死,另一些則逃到了台灣,胡適教授便是其中著名的一位。到目前為止,那些承認胡適實現了二十世紀初中國教育改革的亞洲教育史相關研究還不夠深入,有些甚至流於膚淺。但是由於時間的限制,我們要改天才能再來探索胡適對社會的貢獻了。
這次我想要跟大家講的是日本的應酬文化。各位也許不太清楚應酬是什麼樣的活動,我先簡單地說明一下。應酬是下班後跟同事或上司一起聚餐。日本公司往往趁一個大計畫結束時、歡迎新進員工時或是有人退休時,舉辦餐會,在這種情形下,員工下班後不但不能馬上回家吃飯,還要跟公司的人吃飯,不能好好的休息,這種事情就是應酬。應酬的目的是讓員工跟上司或同事的關係變熟,並且也有機會跟別部門的員工交流。這樣一來,員工之間的關係變好,也就能讓公司的發展更順利。 在公司中,年紀比較大的人為了跟同事們的關係變好,而喜歡應酬,相反地,很多年輕人認為應酬是一種沒有必要的聚會。他們認為應酬不但讓私人的時間減少,而且簡直就是另一種加班時間,甚至於還要額外花錢,所以討厭應酬的人越來越多。隨著社群媒體的發展,不少年輕人開始主張公司不應該強迫員工應酬,於是那個時候公司才發現,上司的想法跟年輕員工的之間有很大的差異。 根據我所知道的,有一些上司往往邀請他的員工去應酬,要是有員工拒絕,這個人可能會受到其他人的批評,甚至還會影響到未來職業發展的機會。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員工非參加不可,換一句話說,年輕員工的壓力一天比一天重,在社群媒體上這個話題引起許多人討論,公司慢慢地了解到員工的壓力,結果有一些公司的上司也不得不討論應酬的規定。然後應酬的文化就慢慢地改善了。在一些公司裡,應酬的機會變少了,並且上司也理解新進員工的想法,所以很多人能不去就不去了。可是還是有不少上司會批評拒絕他們的員工,所以這樣的問題並沒完全解決。 根據我的觀點,工作時間以外,員工應該可以決定怎麼運用自己的時間。而且前年,因為疫情蔓延的關係,所有的應酬都暫停了。我希望趁著這個機會,能讓之後的應酬文化有更大的改變,最後每一個員工下班後都能跟家人好好相處。
今天我要跟大家講的是美國近年大學入學考試制度的演變。美國傳統的大學入學制度與大多數其他國家的制度大致相同,那就是說,以前美國的大學是依賴入學考試的成績來錄取新生。近幾十年來,多數大學開始承認,雖然在理論上像SAT這樣的大學入學考試成績能表示學生的知識水準,但是事實上,不一定能完全表現學生的能力與潛力。因此,大學也開始重視學生高中的成績、撰寫的文章、所參加的課外活動等,藉此來決定人選。對我而言,這個新制度比傳統的制度來得好,不過美國的大學申請制度還在演變,而我對最近幾年的變化抱持懷疑的態度。 最近,取消提供入學考試成績的大學一年比一年多。原因何在呢?原因在於美國現代的教育風氣。在我看來,形成這新的風氣有兩個原因,首先,所有人都知道入學考試的成績無法代表學生對大學或是社會而言有什麼價值,也就是說,這些考試無法完美達成它們的目標,何況人們覺得入學考試只是支持填鴨式教學而已。這樣的批評固然有道理,但是大學已經利用我前面所提到的辦法減少考試的缺點,我自己也認為高中的成績應該比考試成績重要。但是,入學考試成績和高中成績表現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不同部分。由於高中成績的依據是作業與出勤率,因此並不能代表學生畢業時的知識水準,這樣一來,我認為忽視考試成績也算是忽視學生經歷的一部分。 其次,許多人認為入學考試明顯地代表社會的不平等!出身於富裕家庭的孩子往往考試考得比較好,而且,一般來說,他們所有的成績都比較好!再說,他們肯定有更多的機會參加課外活動。進一步來說,我認為考試實際上是比較公平的。譬如,有些學生得一邊學習一邊工作,他們沒法子參加課外活動,也可能常常無法上課。如果這個人既認真又聰明,他畢業之前還想申請大學的話,就只有參加大學入學考試了!反過來說,如果沒有考試,生活不穩定的學生一上高中就沒有希望了。 總而言之,我承認傳統的考試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我認為完全放棄考試的做法,對未來青少年的教育機會很不利!幾乎所有人都討厭考試,不過,當我們在進行改革教育制度的時候,還必須考慮現有制度的優點。
今天我想談談科技將怎麼影響語言的未來發展。大概的說,當今世界上有大約 6,500 種語言。隨著全球化和科技的興起,這個數字肯定會減少。更詳細地說,我想分析科技怎麼改變英語。在我看來,科技和全球化將加快語言的演變。隨著語言的變化,較少使用的語言將會消失。根據這個原則,也為了講話的方便,於是我把這個話題,分成了兩個部分: 首先,我要談談科技怎麼影響語法 隨著社會的變化和技術的發展,語法也在不斷發展。我們的教科書說「語言是跟著時代變化的,語音、文法、詞彙都繼續不斷地變化,大致地說,詞彙跟語音是比較容易變的,也就是說,文法的變化比較慢。」 但是,我不完全同意這種說法。以被動語態為例子,越來越多人用被動語態來描述情況。但是,根據傳統的語法書,應該避免使用被動語態。如今,被動語態在社交媒體上使用最多。甚至有越來越多的新聞記者在標題和報導中使用被動語態。 其次,我要討論科技怎麼影響詞彙。許多專家認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詞彙和俚語的數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拿uber 公司為例,他們發明了一個新詞叫「Surge Pricing」, 這個詞被很多人誤解了。許多人認為哄抬物價和「surge pricing」具有相同的意義。但「surge pricing」意味著商品在供應短缺時提升費用以確保供需平衡。哄抬物價是指賣方將商品的價格提高到不合理的數量。這顯示了科技的發展如何促成新詞彙的創造。另外,所謂的「網絡俚語」是指非官方語言形式。互聯網上的人們用這種形式的語言彼此溝通。除了英文俚語,還有中文俚語。為了簡單化和保護隱私起見,很多中國人把漢字變成英文字。比方說,「不好意思」變成 「bhys」, 還有「笑死我了」變成「xswl」。 這個例子顯示了全球化和科技怎麼相互作用來改變我們對詞語的使用。 總的來說,科技不僅會影響語言的發展方式,還會影響我們使用語言進行交流的方式。凡是語言都在不斷變化,但科技和全球化加劇了這種變化。科技對語言的影響有很多優點和缺點。有人說世界通過在線交流變得更加統一,而另一些人說我們的語法能力正在倒退。科技也會影響我們學習語言的方式,但這是另一個話題。時間有限,我的演講就到這裡。
大家好,我今天要講的題目是中國性向權利的衝突。我在中國東北教書的時候,我跟學生常常談論中西文化的差別。其實談論之後我發現了這些文化差別不太大,不太多,尤其是在西方年輕人和中國年輕人的看法上,他們的觀念差不了多少。不過,在性向權利方面,中國年輕人的經驗和觀念是多元的。根據我的觀點,中國年輕人跟性向權力有關的經驗比西方年輕人少得多,簡單地說我的學生只見過少數的同性戀者。另外,我以前的學生有些是從大城市來的,也有些是從鄉村來的。要是想知道他們的觀念是比較進步的還是保守的,就得看每個學生的生活背景。 中國文化改變了,輿論也就跟著改變。但是年輕人的觀念和長輩的差異一天比一天大。年輕人越來越能接受同性權利,但比較老的政府官員卻越來越排斥。最近,在小説、漫畫,其他的媒體上審查的規定包括禁止同性戀者出現。另外,我去年聽説了一則新聞,有些立法者主張減少娘娘腔的男性出現在媒體,一個官員說他們「娘炮」。此外,在一個廣告上也出現這個説法。可見,好像政府官員越來越擔心中國文化性別和性向的改變。 關於在性別,性向上文化的改變,一般人認爲接受LGBTQ+(彩虹族群)的現象是受到西方的影響,因為中國傳統的文化是禁止同性戀愛的。實際上,真正的情況卻正好相反。從歷史學的觀點來看,雖然中國過去的社會期望男人都娶女人,女人都嫁給男人,但是社會不太管私人的事情怎麼樣。比方説,在漢代多數的皇帝都有男性愛人,很多歷史學家都知道漢哀帝「斷袖之癖」的故事。其實中國文化拒絕接受同性戀可能是受到西方基督教傳教士的影響。換一句話説,中國「保守思想」對彩虹族群的觀念可能是根據西方思想來的。 在中國現代文化上,同性權利的情況特別複雜,每個人的觀念很不同。中國人想改變這個同性權利情況的話,他們當然就得經過很嚴重的文化衝突。
華語文能力測驗
12:10-13:00, R447
莎翁十四行詩的華文轉身
邱錦榮 教授
年度文化活動
北港旅遊
年度文化活動
北港旅遊
年度文化活動
北港旅遊
12:10-13:00, R447
北港旅遊行前說明會
12:10-13:00, R447
棋王和皮牧師
張系國 教授
12:10-13:00, R447
我在德國柏林,寫台灣故鄉
陳思宏 老師
清明連假
清明連假
© ICLP-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