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説」、「觀念」、「主義」,諸如此類的思想不能完全一致地傳到新的地方,常常先要因應當地風土民情而做出改變。我們現代人讀古代哲學家書籍的時候,吸引我們的是與現今生活密切相關的觀點或主張。在歷史上,人們也常爲了解決自己的問題而參考別的時代、別的地方的學說。舉例來說,朱熹把孔子與孟子的主張加以改變而成爲他自己的理學。中世紀的神學家兼哲學家托馬斯·阿奎納(St. Thomas Aquina)借用了阿拉伯哲學家阿維森納(Avicenna)的觀點,將穆斯林神學改變成天主教神學。另外,也許最明顯的例子是近代的中國。 清末與民國初年,對中國漢族知識分子來説,他們的思想反映了「救國」的公認價值標準。從青少年起,他們看見中國國勢每況愈下,當局落入貪污腐敗的循環,既不能統一國内的軍閥,又不能抵抗國外的殖民强國。在他們的眼裡,救國是知識分子的責任。他們應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了使國家富強,他們盡力學習新知,認真地尋找那道可以把中國擠進通往「現代」的窄門。 1910到1930年代,西方國家也遭遇到很多困難,提出很多新的思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發生了經濟危機,在這種情況之下,自由放任主義與古典馬克思主義這樣讓社會自由發展的學説,已經不能滿足新時代的要求。因此,當時在歐洲,列寧主義,法西斯主義與社會民主主義這些積極改變社會的學說逐漸擡頭。這些思想傳到中國的時候,中國知識分子捨棄他們覺得沒有益處的部分,至於思想是來自哪裡或以什麽學説為基礎都無關緊要。他們僅僅在乎哪個部分可以讓他們把中國建設為强國而已。 再拿蔣介石做例子。他跟美國共組聯盟國,向德國與意大利這兩個國家學習法西斯主義,也藉著列寧主義的辦法來發展國民黨。他特別喜歡法西斯主義,並且以政府的威權控制社會文化,打敗政治對手,發展國家經濟。同時,他爲了獲得地主的支持而消滅共產分子以避免農人造反,也利用列寧主義的「黨内之黨」手段控制自己的黨。毛澤東也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他同意列寧的看法,知識分子不能只等革命發生而已,需要變成前鋒發動革命。可是他除了懷疑列寧主義提出的黨內制度與結構以外,還相當討厭知識分子與專家,害怕革命以後共產黨黨員會變成新的剝削階級。他一輩子不能解決共產黨這個矛盾,因此到了60年代為對抗自己的黨,而實施文革。 在20、30年代的時候,為什麼沒有有權力的人支持民主主義呢?在國外,威權主義十分盛行。剛開始發展的國家,比如德國、日本、蘇聯等, 都看起來發展迅速。而中國國内,在內憂外患全面危機之籠罩下,西方的民主主義看起來對統一國家並無幫助,何況救國。如果我們想瞭解人們怎麼運用從外國來的思想,我們先要看他們重視當地什麽問題。沒有正不正確的利用方式,只有是否能看清楚社會目前的問題與可解決問題的工具。
今天我想談談科技將怎麼影響語言的未來發展。大概的說,當今世界上有大約 6,500 種語言。隨著全球化和科技的興起,這個數字肯定會減少。更詳細地說,我想分析科技怎麼改變英語。在我看來,科技和全球化將加快語言的演變。隨著語言的變化,較少使用的語言將會消失。根據這個原則,也為了講話的方便,於是我把這個話題,分成了兩個部分: 首先,我要談談科技怎麼影響語法 隨著社會的變化和技術的發展,語法也在不斷發展。我們的教科書說「語言是跟著時代變化的,語音、文法、詞彙都繼續不斷地變化,大致地說,詞彙跟語音是比較容易變的,也就是說,文法的變化比較慢。」 但是,我不完全同意這種說法。以被動語態為例子,越來越多人用被動語態來描述情況。但是,根據傳統的語法書,應該避免使用被動語態。如今,被動語態在社交媒體上使用最多。甚至有越來越多的新聞記者在標題和報導中使用被動語態。 其次,我要討論科技怎麼影響詞彙。許多專家認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詞彙和俚語的數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拿uber 公司為例,他們發明了一個新詞叫「Surge Pricing」, 這個詞被很多人誤解了。許多人認為哄抬物價和「surge pricing」具有相同的意義。但「surge pricing」意味著商品在供應短缺時提升費用以確保供需平衡。哄抬物價是指賣方將商品的價格提高到不合理的數量。這顯示了科技的發展如何促成新詞彙的創造。另外,所謂的「網絡俚語」是指非官方語言形式。互聯網上的人們用這種形式的語言彼此溝通。除了英文俚語,還有中文俚語。為了簡單化和保護隱私起見,很多中國人把漢字變成英文字。比方說,「不好意思」變成 「bhys」, 還有「笑死我了」變成「xswl」。 這個例子顯示了全球化和科技怎麼相互作用來改變我們對詞語的使用。 總的來說,科技不僅會影響語言的發展方式,還會影響我們使用語言進行交流的方式。凡是語言都在不斷變化,但科技和全球化加劇了這種變化。科技對語言的影響有很多優點和缺點。有人說世界通過在線交流變得更加統一,而另一些人說我們的語法能力正在倒退。科技也會影響我們學習語言的方式,但這是另一個話題。時間有限,我的演講就到這裡。
大家好,我今天要講的題目是中國性向權利的衝突。我在中國東北教書的時候,我跟學生常常談論中西文化的差別。其實談論之後我發現了這些文化差別不太大,不太多,尤其是在西方年輕人和中國年輕人的看法上,他們的觀念差不了多少。不過,在性向權利方面,中國年輕人的經驗和觀念是多元的。根據我的觀點,中國年輕人跟性向權力有關的經驗比西方年輕人少得多,簡單地說我的學生只見過少數的同性戀者。另外,我以前的學生有些是從大城市來的,也有些是從鄉村來的。要是想知道他們的觀念是比較進步的還是保守的,就得看每個學生的生活背景。 中國文化改變了,輿論也就跟著改變。但是年輕人的觀念和長輩的差異一天比一天大。年輕人越來越能接受同性權利,但比較老的政府官員卻越來越排斥。最近,在小説、漫畫,其他的媒體上審查的規定包括禁止同性戀者出現。另外,我去年聽説了一則新聞,有些立法者主張減少娘娘腔的男性出現在媒體,一個官員說他們「娘炮」。此外,在一個廣告上也出現這個説法。可見,好像政府官員越來越擔心中國文化性別和性向的改變。 關於在性別,性向上文化的改變,一般人認爲接受LGBTQ+(彩虹族群)的現象是受到西方的影響,因為中國傳統的文化是禁止同性戀愛的。實際上,真正的情況卻正好相反。從歷史學的觀點來看,雖然中國過去的社會期望男人都娶女人,女人都嫁給男人,但是社會不太管私人的事情怎麼樣。比方説,在漢代多數的皇帝都有男性愛人,很多歷史學家都知道漢哀帝「斷袖之癖」的故事。其實中國文化拒絕接受同性戀可能是受到西方基督教傳教士的影響。換一句話説,中國「保守思想」對彩虹族群的觀念可能是根據西方思想來的。 在中國現代文化上,同性權利的情況特別複雜,每個人的觀念很不同。中國人想改變這個同性權利情況的話,他們當然就得經過很嚴重的文化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