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哲學

求知若飢,但不必急著吃

Philosophical Thought on Seeking Knowledge

  莊子曾說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人生有限,而知識是無限的;以有限的東西來追求無限的對象,豈不是會導致自相矛盾?春秋戰國時代所代表的百家爭鳴,雖然在奠定中國學問的基礎上發揮了巨大作用,其思潮內卻也已經包括了對於知識本身的反面論述。

  要仔細地咀嚼老莊思想才能發現,老子與莊子所提出的處世方法,不僅在以前的時代有實際的價值,跟現代社會對照起來,也能深切感到其大有裨益。現今的近代化帶來的「個人化」以及對於「進步」的強調,確實讓我們在內心感覺精神頹喪,而正因為如此,老莊思想的核心概念便能夠透過一些崇尚自然、反對人為的思考脈絡,與我們對文明發展過於迅速而感到的一種「人工感」產生共鳴。

  佛教思想也有類似的效果。其「一切皆苦」、「諸行無常」之面對人欲的態度,於人類的基本要求飽和的這個時代特別具有強大的影響力;「進步」與「豐富」的貪求,難道反而讓我們踩上了所謂的「享樂跑步機」了嗎?如此的論述,在以個人成長為主題的各種媒體上日益增加,不僅在學術界中,在一般民眾間也漸漸形成一種共識,成為一種處世方式。

  不過,雖然如此的時代潮流愈來愈普遍,很多人還是不敢捨棄對於「知」的追求。尤其在這個「資訊爆炸」時代,放棄積極地吸收知識,就感覺無法跟上社會的情勢。因此我們常常把知識教育視為首要任務,對於「無知」避之唯恐不及。但實際上,尋找資訊或知識,不一定會讓我們感到幸福,偶爾也可能反而造成執迷不悟。按照道家思想來講,也許我們要「無為」地面對「求知」這件事。

  那麼,我們該怎麼對於求知保持所謂的「無為」呢?畢竟其概念本身就相對模糊,如何「無為」,實在要靠每個人各自的判斷與價值來進行。不過,無論我們走向什麼樣的「無為」,時時反省自己的貪求是否淪為執迷不悟、產生苦惱的來源是很關鍵的。現代環境的確在許多方面過度煽動我們的欲望;作為二十一世紀的現代人,如此的反省能力應該會成為不可缺少的重要財產。

近期期刊

265

Nov. 1. 2024

264

Oct. 1. 2024

263

Sep. 1. 2024

262

Aug. 1. 2024

261

Jul. 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