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思妙想

台灣手「搖」飲料店屹立「不搖」的秘訣

Pearls of Wisdom: Surviving Taiwan's Beverage Industry

  從小,我媽媽每年暑假都會帶我回來台北跟阿公阿嬤住。從那時起,我一直很喜歡喝珍珠奶茶。我們家附近至少有三家手搖飲料店,但我卻發現每年回來台灣都會換不同的牌子,甚至不只是我家附近,而是全台北都有這樣的現象,換店潮一波接一波。過了幾年後,我又發覺到不可思議的事,就是我家附近的50嵐一直屹立不搖,沒有倒閉。我便開始思考,為何手搖店前仆後繼地開,又需要採取何種策略才能像50嵐一樣不動如山?

  台灣出產高品質的水果和茶,因此台灣飲品的材料多為水果和茶是理所當然的。目前台灣的手搖飲料店佔全國的餐飲店的七成。即使早已知道手搖飲料受台灣民眾熱烈的歡迎,但我仍沒想到竟然是台灣餐飲業的最大宗。為何手搖飲料店是台灣餐飲業中數量最多的呢?舉例來說,在台北的永吉路30巷,僅僅500公尺的距離卻有超過15家不同品牌的手搖飲料店,可說是手搖店的一級戰區。我認為原因在於台灣加盟手搖飲料的門檻特別低,一般人隨時都可以開自己的珍奶店。然而維持長期穩定的客源才是企業家的挑戰,於大起大落的環境當中,新的牌子需要建立自己的品牌忠誠度以及維持品質等。據2022年經濟部的統計,全台灣手搖飲料店突破26,000家,近10年來已成長了三倍。台灣的手搖飲料店,相較於全台的13,000家便利商店,手搖飲料店的總營業額為580.9億。由此可知,珍奶產業的快速發展,反映出台灣人對手搖飲料的喜好。據2022年的統計,清心福全珍奶店全台有950家之多、茶之魔手有500家、50嵐有400家、CoCo都可和鮮茶道則各有300家左右,這些牌子可說是台灣手搖飲的龍頭。

  台灣手搖產業的利潤一般會受到什麼因素影響呢?最顯著的因素是社會經濟情況、分佈地區和季節。舉例來說,由於疫情期間禁止內用、在家上班上課,造成手搖店生意下滑,因為出門的人大大減少。據統計,2020年的產業遇到衝擊,因此營業額衰退,競爭力因而得不斷加強。此外,台灣南部的手搖飲料店數量較多,顯然企業家也受到地區租金和成本的影響。再說,雖於南部建立新的珍奶店的門檻比較低,卻不代表南部的競爭力比北部弱。最後,像上述提到的,手搖飲店使用台灣生產的水果原料,因此也會受到一年四季水果產季的影響。夏天時的飲料絕大多數以芒果、蜜桃、火龍果、芭樂為主,冬天促銷的飲料總是以草莓、柳丁為主。根據我的觀點,在台灣能喝到新鮮的果汁搭配清茶真的很幸福,因為美國的手搖飲店大部分都以人造的果醬來做水果茶。

  專家表示,若在三年內未達到穩定營運,新開的手搖飲料店一般而言難以繼續支撐下去,必須利用創新的配料、巧妙的取名、使用新鮮水果、搶眼的裝潢等,使他們的品牌辨識度跟其他飲料店區隔開來。甚至於,牌子是否回饋社會,比如支持小農,也能夠讓品牌在顧客的心理層面上的排序有所提升。此外,最新的手搖飲料店特點包括可愛的飲料包裝、差異化的店面設計,使品牌印象突出。研究顯示,多數的飲品消費者為女性,因此手搖飲店使用此行銷模式是為了針對女性顧客。我自己意識到學校附近的手搖飲料包裝的獨到之處不少,包括鮮明的橘色、可愛的水豚包裝、有雙關意的名字等。從飲料的包裝到特別的配料就能看出台灣手搖飲料的競爭相當激烈。許多企業家表示因為競爭十分激烈,其實難以出頭,跟其他家店競爭,儘管創造出新的飲料口味、店內設計,沒過多久也容易被競爭者模仿。由於飲料口味的複製在台灣無法可管,因此仿效的飲品比比可見。

  在網路上搜尋屹立不搖的50嵐的吸引力何在時,真正的答案其實很簡單:絕大多數的網友都表示「50嵐品質最穩定」,甚至無論去哪一家50嵐,味道都一樣好喝。50嵐的死忠支持者都以不同的說法來表達一樣的意思,那就是50嵐的品質非常穩定,價錢也很合理。50嵐的馬雅芬,是50嵐的領導人物之一,說明為甚麼20年後她的品牌還能夠持續下去:「我們都不是以賺錢為目的,而是以品質為目的的。」她很驕傲地表示:「我保證我是唯一繼續跟員工手搖做飲料的領導人。」她也說:「我每天喝兩杯清茶,我的牌子最奧客的人就是我,因為我很重視品質。」由此可見,以品質為主的珍奶店可以逐漸擴大事業版圖,並能確保顧客會繼續回流。

  以今年三月份的發票資料庫來看,最受歡迎的手搖店飲料包括:

50嵐:四季春珍波椰-無糖去冰

清心福全:優多綠茶-半糖微冰

可不可:熟成紅茶-微糖少冰

麻古:高山金萱茶-無糖微冰

迷客夏:焙香決明大麥-無糖+珍珠

  希望對台灣手搖飲料好奇的師生可以試試這些飲品,享受台灣手搖飲料產業的一部分。台灣的手搖飲料產業會繼續成長,台灣人民也會繼續喝珍奶,並嘗試開發新的牌子。從這些屹立不搖的飲料店品牌就可以了解,以品質和穩定為發展基礎,就可以看到未來長期的成功。

近期期刊

259

May. 1. 2024

258

Apr. 1. 2024

257

Mar. 1. 2024

256

Feb. 1. 2024

255

Jan. 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