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紀要

林姿君醫師談中醫

Discussing Chinese Medicine with Dr. Lin Zijun

  在台灣,突然降溫的秋月就是流感季節。一般來說,容易傳染的感冒與流感,只要撐過一、兩個星期的折磨,身體就可以自己康復。 然而有的時候,都過了一兩個月,理論上疾病早就消失了,去看醫生也檢查不到任何實際問題,卻還是覺得若有似無的疲倦和疼痛,那怎麼辦? 這時唯有中醫才能對症下藥!

  十一月ICLP很榮幸邀請到本所優秀的前任華語教師,開設大豐中醫診所的林姿君醫師分享她作為中醫師的經驗與知識,給師生廣泛地講解中醫的核心觀念以及與西醫的主要差異。林醫師也邀請了兩位學生,現場示範了拔罐和刮痧治療方法,還有根據身體的反應,提供了對於兩位學生健康狀況的評估與建議。

  身為ICLP電子報的主編,演講之後我有幸簡短地採訪林醫師,請教她對於中醫的觀點。

中醫基本觀念

  首先,我想說明陰陽、氣血、五行三個基本觀念,它們是中醫檢查治療的主要對象。

  陰陽觀念源自古代中國人觀察自然環境,發現萬物中皆存在兩種不一樣的狀況。 無論是人類、晝夜、季節都順著一定的規律運轉,而在古人眼裡,也都可以大致分成兩種互相對立、互相依存的根本屬性。陰是與消極、冷、被動、女性有關係;而陽多半與積極、熱、主動、男性聯想在一起。 我們身體的正常運作像外界一樣,也依靠陰陽的適當平衡。

  至於氣血,中醫裡的血跟現代的血差不多,指脈管裡流動的液體。氣簡單來說指生命力。林醫師把氣血比喻為火鍋:如果我們身體是火鍋,那鍋子下面的火就是氣,血就是火鍋裡面的食料。 要平衡,才能好吃!

  五行系統把世界各現象分成五個元素:木、火、土、金、水。每一個都有它的特性,也跟身體裡的器官與內臟有特別的關係。當身體某部分出問題,中醫會依照五行的元素選擇治療方法以恢復平衡。

  中醫治療的主要原則實質上是《補其不足,損其有餘》。每一個成分要剛好,缺少跟多餘同樣會傷害身體健康。

林醫師對中醫的個人興趣

  當我問林醫師對於中醫產生興趣是什麼樣的契機,她馬上說到在ICLP的教學經驗。 我沒想到,她初次考慮轉行到中醫行業,竟然是一個白人的美國學生讓她有這個念頭。 看到遠方而來的外國人也把中醫看成有根據有效的治療理念、承認有它特別優越的長處是西醫沒法子做到的,使她重新評價中醫深入且普遍的社會價值,最終選擇離開教學的崗位而踏上中醫之路。

比較中西醫學身體觀念

  演講中,林醫師把中醫身體觀念主要差異比喻為機器與花園的差異。 在西方醫學的觀念裡,身體與機器相似,那就是說假設沒有病毒或其他敵人類型的侵入者,身體的功能應該規律運作。 當身體出狀況的時候,西醫偏向攻擊性治療方法。為了治病救人,醫師必定要先有條不紊地確認疾病的種類,其次設計切合實際的治療方案,最後實施治療以便有效地消除癥結。既然西醫專注於效率與速度,其治療方法通常較為難受,常常產生相對嚴重的副作用。

  相反地,把身體當作花園的中醫觀念最注重的原則就是平衡。 無論是陰陽、氣血、五行等系統,一旦失衡就會產生表面症狀反映內在的紊亂。它的治療方式較為整體,旨在藉著長久的醫病相互合作,養成可以維持長期安康的健康習慣。

中醫扮演的社會角色

  縱使接受西醫治療經常是一個帶來某種程度上不舒服的經歷,可是林老師並不認為西醫較多的副作用代表我們應該摒棄西醫。她認為,理想治療方法要視情況結合中西醫來達到最有效的治療方案。她拿癌症來說明這個道理:過去數十年中,西醫的放射療法無疑拯救了許多生命。可是眾所周知,接受放射療法免不了要經過一段極端疼痛副作用的時間,而且病人始終沒有確定的終點,他們不知道以後是否可以恢復無痛的正常生活。

  陷於這種困境的病人,正好可以求救於中醫來緩解病痛。 跟針灸可以快速紓解酸痛一樣;同樣的,各種中醫治療方法可以減輕頭昏、作嘔以及其他類似一般的症狀,幫病人維持整體的舒適。因此在中西醫之間,優先一個排除一個可不是正確的觀念。 不如彈性針對不同病況選擇使用哪一個治療法,或是如何結合兩者,來治療疾病。兩者可以相輔相成,補救彼此的缺陷。

 

近期期刊

259

May. 1. 2024

258

Apr. 1. 2024

257

Mar. 1. 2024

256

Feb. 1. 2024

255

Jan. 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