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經議題

創造台灣奇蹟的推手

The Force Behind Taiwan's Miracle

  外國人在台灣街上閒逛的時候常觀察到一個令他們感到困惑的現象:台灣人都慢條斯理地生活,一切如常。難道他們不知道在台灣海峽短短180公里的對岸有一個強敵正等著攻擊他們嗎?其實不然!台灣人民對中國的威脅很警惕,但因為過去有一位重要的人物應國家安全而創造了一道經濟與科技上的銅牆鐵壁,才讓人民得以過著無憂的生活。換句話說,台灣民眾即使長久處在中國政府的高壓之下,仍然能夠照常上班,上學,並且享受平安和自由的生活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就是今天的主角所創造的「矽盾」。而這一位能夠跨越時間的藩籬保護台灣的人物到底是誰呢?他就是孫運璿。

  孫運璿1913年在山東出生,在1934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氣工程系。畢業以後,他入職當時中華民國的「國家資源委員會」,之後被派到美國去研究供電系統,直到1946年才來到台灣成為台電(台灣電力公司)的首任處長。擁有駐美豐富的經驗,孫運璿把握了完備的供電系統是有助於經濟發展的重要法則,而盡力推動台灣電網的重建。與其說「台灣的電網是孫運璿修復的」,不如說「在孫運璿的手下,台灣的電網不僅被修復,還進步了一個檔次」來得更確切一點。孫運璿抱著悲天憫人的心,帶領了三、四百名的工業學生修補經盟軍轟炸的台灣電網,在五個月內復原了台灣80%的供電系統。

  但是,孫運璿不只顧電網的維修,也擁有對台灣深入的了解及對國家建設的前瞻性,他將台灣的下一步基礎建設訴之於科技產業的發展,而得以成功建構台灣的「矽盾」。1973年,孫運璿被升為經濟部長,他仔細觀察了經濟未來的走向,經過一番精深的思考,詳密的比較,他意識到要讓渺小的台灣,在進步的世界舞台上出類拔萃,就必須將台灣打造成一以高科技為導向的國家。

   因此,作為台灣的經濟部長,他利用了台灣人才及政府支持的便利,建立了「工業技術硏究院」和「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孫部長是藉著這兩所機關推動台灣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台灣高科技產業的基礎。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為1987年建立,但直至2017年台積電才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半導體製造商。這說明了台灣的高科技產業還在形成的階段,也說明了經濟發展需要日積月累的進化,才能達到現在的境界。儘管孫先生沒能活到「矽盾」完成的那一天,我認為把孫運璿稱為台灣歷史上最有貢獻的人物是一個相當中肯,絲毫不誇張的稱號。孫先生的貢獻讓台灣在國際舞台上躍升為數一數二的科技強國,並在現今的半導體產業中扮演了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

 

近期期刊

266

Dec. 1. 2024

265

Nov. 1. 2024

264

Oct. 1. 2024

263

Sep. 1. 2024

262

Aug. 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