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在教育制度上,你認為最大的改變何在?也許你會直覺地聯想到線上資源和線上課程的盛行。若我們可以從2020年的疫情得到一場教訓,那就是各國的教育制度和政策需要更加地彈性;當整個社會正面臨著大規模的變革時,不能總是停滯不前,必須要隨機應變,以便符合新的社會現象所帶來的需求。
就臺灣而言,最明顯的改變就是2030雙語政策。該政策來自於賴清德在2014年首次推出的「英語為第二官方語言」政策,當時作為臺南市市長,他表示希望臺南市民能在十年內擁有雙語能力。蔡英文總統在最近幾年,積極地鼓勵台灣人民順應世界日新月異的局勢,而她繼續公開地表示對雙語社會的熱烈支持。根據她2020年的總統就職演說,因臺灣在世界舞台上的政經地位變得日漸重要,而年輕人應該擁有雙語能力以符合臺灣之國際化、維持並促進國家的競爭力,以及吸引各國的人才來台。
國家發展委員會(National Development Council,NDC)與教育部(Ministry of Education,MOE)在2021提供了正式的2030雙語政策方案,在其網站上能夠找到中英文檔案。本文引用該文件,說明雙語政策具有兩個主要目標:1、「培育臺灣人才接軌國際」,亦即使國內的人才能夠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上站穩腳步;2、「呼應國際企業來臺深耕,讓臺灣產業連結全球,打造優質就業機會」,亦即與外國產業建設牢固的經濟關係以及為臺灣人建立更多的國際就業機會。簡而言之,前者以內為主,後者以外為主。施行前,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在臺灣的高中學生當中進行了調查,發現在這些受訪者裡,英語的口說和寫作能力是最需要加強的。臺灣政府決定從該缺陷著眼,而NDC和MOE所推行的政策加強培養高年級學生在這兩方面的能力。他們的主要措施包括提供資源來支持擁有雙語能力的老師用英文進行各科的課程,同時將現有的高中與大學轉變成標竿學校。
即使在原則上達到雙語能力是有利無弊的理想,甚至受到了父母的支持,但目前的問題在於,該政策是否能成功地施行。臺灣的教育專家與學者指出了該政策的許多漏洞和問題,表示他們擔心該政策計畫得不夠完善,因而無法順利地落實到現行的教育制度。
雙語教學的熱潮似乎席捲了臺灣整個教育界,而臺灣許多學校則正全力以赴徹底實行雙語政策所定下的新目標。為了盡快獲得雙語學校的正式認可,不少學校自然會抱著速度至上的態度,竭力在最短的時間之內,把大部分的課程教法轉變成雙語模式。然而學習品質真的會隨著火速的教育模式轉型而提升嗎?未必如此。
臺灣教育機構對於雙語政策的表面上狂熱,不僅僅是對學生教育素質的投入的產物,背後卻也有以經濟利益為主的動機存在。從學校行政及委員階層的角度來看,在門上能夠張掛雙語學校的招牌,就等於在不計其數的各種各樣學校當中,他們所領導的那所可以變成學生及家長眼中具有競爭優勢的選擇。而從家長的角度來看,雙語教育可以保證孩子未來具備非常受人重視的職業專長,這樣一來就會提高孩子將來的就業機會,家長因而會優先送孩子就讀於這些符合政府語言標準的新型學校。換句話說,得到雙語學校的認定, 就是招生以及吸引家長注意以提高該校就讀率、名聲、收入、補貼的良好方式。
這種基於短時利益的態度,不幸造成了一種數據上的成就和實際教育情形之間的差距。教育機構在爭先恐後地轉型為雙語學校的過程中,會因速度先於品質而產生欲速不達的問題。以下兩段提出兩個批評,帶我們更進一步探討一些與雙語政策相關卻預想不到的缺憾。
這個政策通常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符合相關資格的老師少之又少。比起舊式雙語教育模式,這個政策的新教育理念提倡英文溢出外語課程的邊界,也就是說其他課程也應該以英文為主要教學語言。就教學而論,用母語來把課程內容灌進學生的頭腦裡去,已經是一件富有挑戰性的事情。這個政策卻給老師帶來了一個新挑戰,要在向學生解釋複雜話題,並且確定學生都能夠掌握運用新學的知識的同時,也要以全英文的教室環境進行教學,可想而知困難無比。這種教育標準恐怕是很多本地老師無法達到的。一個老師的英文能力再好,也未必等於能夠用英文來給學生詳細地分析某種科學、數學考題,或帶學生探索臺灣文學的微妙。這種語言鴻溝,實在不容低估。
臺灣目前具備雙語能力的資深教師人口簡直不足以滿足雙語政策所製造出來的需求。倘若此政策的時間線沒有如此緊縮,那麽臺灣政府及學校可以從妥善地設計長期雙語政策教育方針著眼,採取實際措施以吸引適合的外國老師、培養國內老師英文能力。然而臺灣政府卻一再強調,決心要在2030年前把全國大多數學校及其課程徹底轉為雙語模式。這種堅決確實是一股積極的力量,可是既然存在供需失衡情形,這個十年計劃的可行性仍然是令人疑惑的未知數。
這點涉及到這個政策在臺灣獨特社會政治環境之中的一個根深蒂固結構性衝突。臺灣政府自從1993年起把所謂「鄉土語言」列進國小學生必修課程表。按照教育部說法,鄉土語言指臺灣少數民族各種語言,包括台語、客家話,以及原住民語言。儘管藍綠之間的衝突日益激烈,這個具體政策卻是兩黨的共同點,蔡英文政府2022年修改了《國家語言發展法》,將鄉土語言課程落實到高中以擴大鄉土語言教育範圍。
保留並讚揚本土少數民族文化,當然是值得大家積極歡迎的社會趨勢。然而此時推動雙語政策,必定與本土文化政策形成基本上的矛盾。基本教育的時間和資源已經非常有限,要求學生去學鄉土語言,同時一心一意去學英文、甚至以並非學生母語的英文進行大部分的其他課程,這實際上是對個別學生、教師,乃至整個教育體系的不現實的要求。簡單來說,臺灣教育政策不能兩全其美。
時間是關鍵
雙語政策目前的版本固然受到了如以上所述來自學術界、學生及家長的不少批評,可是這些疑問並不出於對以雙語为主的教育理念的分歧,而只是反映民眾認為目前政策的具體實行措施缺乏可行性。一位ICLP老師表示,這個政策可以說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樓」。如果此政策草率地實施,那不僅僅沒有辦法提供確實而高品質的英語教育,而且也有可能會在路上把學生的國語及鄉土少數語言能力犧牲掉以達到天方夜譚的目標。事實上,臺灣民眾衷心希望臺灣的下一代可以說一口流利的英文,以多元語言能力去面向現代世界。此政策具有深刻意義,倘若適當執行,很有可能革新臺灣語言環境,接著帶動臺灣商界、學術界、藝術界等領域的發展。想通過雙語政策來進行如此徹底的全盤教育轉型,是需要時間與耐心的,至少要二十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來一步步地爭取。
https://www.ey.gov.tw/Page/5A8A0CB5B41DA11E/45a00f6b-b3b2-4306-9fcd-9904f9ce0d77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8260
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7559
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7560
https://www.taiwannews.com.tw/zh/news/4979136
© ICLP-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