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PROGRAM

I
C
L
P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260
Jun. 1. 2024
SCROLL

抒情散記

「夢」

Dreams

湯若蘭
/
美國
Sarah Ruolan Tang
ICLP第7級

生活小品

我的下犬式

Downward-facing Dog and Me

芮娜
/
英國
Natasha Mary Rachman
ICLP第7級

  下犬式。做下犬式的時候每秒鐘變成一分鐘。我小腿後側大發雷霆,腳板一直踩不到地上。瑜珈老師告訴我們是用身體的側邊,而不是靠肩膀維持身體的力量。我卻不得要領,一定是我的肩膀,腋下比胸部還高,怎麼維持胸部的力量?也許是因為老師是男人,他沒意識到胸部的重量。我在想,幸虧我不太胖,否則會更難。   「膝蓋彎曲,四足跪姿,嬰兒式。」   我夢寐以求的時刻,即使僅僅是短暫放鬆。  「四足跪姿,平板式,手掌推地,骨盆抬向天花板,下犬式。」   酷刑再次開始。   這是星期三下午兩點半,上班族不在。身邊的同學都是大媽、貴婦,她們順利地沈下肩膀,身體保持美麗的一條直線。然後,一旁有圓背,聳肩,扭曲的我。   我的呼吸急促、短淺。到底怎麼做才能把腹部收好,又同時加深呼吸。我摸不著頭緒。   老師重複地提醒大家「最深不是最好」、「必須自在」等老掉牙瑜伽金句。即便是心靈雞湯,但是我還是有點感激。跟別人比較,是人之常情,但是在如此艱難的時刻一直鼓勵學生內省還是有價值的。   老師輕輕拉著本班最厲害的婆婆(同學尊稱她為太后)的骨盆,好像她的骨盆歪了一邊。是的,沒有人是完美的。   我呼吸,嘗試把骨盆抬高一點,腳跟沈向地板,仍踩不到,我還是流下一滴一滴的汗,小腿後側還是照樣大發雷霆,但是每次呼吸就又加深一點點。沒有人是完美的,只能逐漸進步。

Continue Reading   >

商業話題

台灣人那麼熱愛臉書的原因何在?

Why Does Taiwan Love Facebook so Much?

林璽
/
美國
Samuel Zoochin Lin
ICLP第6級

  「馬克.祖克伯」在現代的台灣已經算是一位家喻戶曉的人物了,臉書也變成了一個台灣人不可或缺的電子平台。但臉書在短短幾十年裡,何以如此深入台灣人的日常生活呢?這就要從臉書的發展過程,滲透策略,及商業模式說起了。   臉書是祖克伯在學生時代跟四位同學一起創立的,原本他們也沒有想讓臉書成為世界最大社群媒體的宏圖,然而,當時臉書的「主打服務」就是讓哈佛的渣男能方便地認識哈佛的正妹。無論如何,祖克伯的臉書已經有意無意地開創了大眾極其所需的第四空間。臉書於2004年創立,發展的進程也相當迅速,到2005年已經有600萬​用戶,並在2014年九月達到10億用戶的里程碑。   臉書所創造的第四空間顯然受到了大眾的認可,但是這個平台一直都沒有高額的利潤。祖克柏知道臉書不僅僅是為了服務民眾而營運,它應該發揮更大的社群效益以便影響更多人。但臉書沒有利潤也無法持續地成長,祖克伯也意識到他自己無法讓臉書升級換代,因此在2008年招聘了雪莉.桑德伯格,把臉書轉型成一個能獲利的公司,此人十分厲害,在兩年內就做到了,而她的秘訣是什麼呢?   桑德伯格發現,他能利用臉書的數位技術,社交屬性,及龐大規模的便利性,創造全世界最佳的廣告平台。存在虛擬世界的臉書沒有零售商,製造商,或代理商的煩惱,不需要像肯德基一樣考慮要不要開連鎖店,或付出額外的支出讓店裡的裝飾本土化,更不需要像柯達憂慮要怎麼把它們的實體商店轉變成一個數位行業。桑德伯格的戰略非常簡單,只有兩個部分,但卻巧用了臉書的優勢。第一:擴大臉書的市場份額及社群使用率,第二:利用臉書獨一無二的巨大平台大量販售廣告。   這個策略固然簡單,但效率卻高:在2011年,臉書靠廣告所賺的利潤已經達到10億美元,去年(2023年)達到約470億美元。台灣市場約有2000萬名用戶。雖然佔臉書總體用戶比例並不高,但在台灣的成功發展其實是非常典型的案例。臉書在2009年進入台灣市場,到2014年已經達到65%的​​使用率,如今已達到將近90%。此外,臉書在美國因Snapchat、BeReal,及Tiktok的威脅慢慢滲透其使用者導致用戶人數減少,但在台灣臉書的市場佔有率始終沒下降,反而持續提高,甚至排在全球前十名。   但話說回來,臉書在台不但能夠成功而且持續地增長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就是它對台灣社會起了第四空間的重要作用。的確,隨著臉書使用率的增長,就能奠定台灣人數位世界的基礎。舉例來說,在美國,每個餐廳或品牌為了行銷產品及宣佈重要信息都會架設自己的網站,但台灣的餐廳或品牌卻不一定會這麼做。許多的台灣的商家考慮到,與其自己花錢費神設計出一個網站,不如使用臉書免費的平台跟消費者聯繫。   總之,臉書掌握了它們在數位技術上的絕對優勢開拓了一個新的廣告市場及第四空間,超越實體商店資本較高的挑戰,創造出前所未見的超高回報率。在台灣,臉書的前途是光明的:並在社群媒體的地位穩定居首,別的平台目前仍無法取代臉書。現在,臉書在台灣最大的挑戰就是在面臨假新聞和假情報問題的同時,還需設法鞏固在社群媒體的龍頭地位。

Continue Reading   >

藝文賞析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What Goes Around Comes Around

江品威
/
美國
Preston Johnson
ICLP第5級

  我2022年春季學期讀了一篇跟道德教化有關的小說。主角是一個單身的老人,其他的角色包括他的管家、他的女兒及一個年輕的姑娘。在我看來,此故事的道德觀不僅簡單極了,甚至連小孩都懂。此故事的劇情與獎善懲惡有關。我接下來將討論此篇故事的劇情,並討論其道德觀。   由於故事中的老人既孤單難過,又寂寞,因此他的女兒爲了使他開心,而給了他一隻狗。他的管家亦幫助他照顧他的這隻狗。老人一眼就愛上這隻狗。他們一起玩一起睡。幾個月以後,這位老人認識了一位年輕的姑娘,他們本來只是朋友而已,後來就成了男女朋友。因此,這位老人愈來愈開心,亦不寂寞了。   老人的生活看起來真不錯,但其實不然!原因何在呢?原因在於所謂的女朋友,就是一個騙子。無論她的男朋友活著也好,死了也好,她都可以拿到他的錢。換句話說,她只是假裝愛上了她的男朋友罷了,老人卻並未認爲他的女朋友有騙人的嫌疑。除此之外,她還虐待老人的狗。幸虧管家一直照顧狗,要不然誰知道狗到頭來會如何?   有一天,老人去世了。他去世以後,他所認識的人都希望能繼承他的財產。至於他的狗,誰將養牠呢?老人的一位律師把這個老人的管家、女兒及女朋友集合起來討論誰該得到什麽。律師的確拿著遺囑作依據。討論到狗的時候,女兒拒絕養牠。然後,女朋友也狠狠地拒絕養狗,表示她只要錢,不要狗。最後,管家表示願意養老人的狗。她一這樣説完,律師就表示她因願意養狗而獲得老人所有的錢,原因在於老人的遺囑就是願意養他的狗的人就可以獲得他的所有財產。   此篇故事於我心有戚戚焉,不僅是因爲我喜歡狗,更是因爲此故事很直接地顯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因爲故事中的騙子太自私,虐待狗,又不願意養牠,因此未獲得她男朋友的遺產。至於管家因照顧老人及他的狗而獲得所有的錢。對我而言,此故事的道德觀很容易理解,因此這樣一來,民衆也能學習到故事中的教訓。

Continue Reading   >

社會議題

美籍華人與基督教會的關係

Chinese Americans and Church

王閱
/
美國
Yue Wang
ICLP第5級

  每到星期天的時候,我們全家都早起穿上正式的服裝,坐到家用的車裡,就知道要上教會了。在美國長大,我小時候上的教會是一個全中文的基督教教會,有的中國會員即使不是基督徒,每一個週日也仍然照常上這個中文教會,讓教堂成為一種華人移民聚會的中心。   華人移民跟基督教是怎麼發生關係的呢?這就要從移民的特殊情況說起了。作為一個剛移民到美國的華人,固然能享受到某一些工作和教育的機會,可是每一個移民都是獨自生活在某一個陌生的國家,每一個人都必須親切地與其他人建立友誼,以及一種社區感,否則久而久之,生活就變成一種孤單的生存,那就麻煩了!因而一位剛移民到美國的華人只要能進入一個說中文的教堂,就不愁沒有講中文的朋友,不愁沒有好吃的中餐,也不愁沒有整個社區的人幫他逐步融入到美國社會之中,由於這些原因,很多華人移民藉著進入中文教會,以及接受基督教的教義,來站穩在美國的腳步。   美國的政治環境才短短幾十年就已經兩極化了,因此基督教也改變了,宗教也已經政治化了,舉例來說,在美國歷史之中,傳統上基督徒常常支持少數民族的權利,並且廢除了奴隸制,不過,目前美國的基督教領導人為了支持愛國主義,因而反對老師在公立學校教少數民族。基督教在政治上變得更加保守和偏向右派。   很多在教會社區長大的年輕美籍華人長久處在這個保守的環境之下,長大以後不但會脫離基督教,而且會失去他們與美籍華人文化的唯一聯繫,這個情況容易不容易解決,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美籍華人基督徒,在未來是否能擁有一個更包容、更寬容的價值觀。   以上是我個人的觀點,要是同學對這個話題有興趣的話,歡迎各位提出來討論,謝謝大家。

Continue Reading   >

新詩作品

三個最奇怪的詞

The Three Oddest Words (in the spirit of Szymborska)

韋志安
/
美國
John Williams
ICLP第6級

當我說出「看見」這個詞, 我被牆面與眼睛包圍。   當我說出「一切」這個詞, 我被130億光年奔流之涯隔開。   當我說出「無」這個詞, 我描述其餘看不見的一切。  

Continue Reading   >

含英咀華

小說寫作同園林設計的真假虛實之通

Between Truth and Fiction: Novel Writing and Garden Design

墨崑瀚
/
英國
Christopher Moore
ICLP第8級

  《紅樓夢》中賈妃省親的場面可以看成這本小說第一次大量鋪墊的高潮場面。曹雪芹仔細描寫賈府怎麼準備,讀者不由得跟著賈家人一起期待。重點是「大觀園」,格局這麼豐富,這麼誇張,連元春自己都「默默歎息奢華過費」。   此一場景安排在第十八回,算是比較早出現的情節,因此讀者也容易回想在《紅樓夢》的開頭:作家奠定小說的基本主題,即真假、有無、實際與幻想、敘述自傳與創作故事,以及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夢想等等。除了這種道家的「陰陽」和「對立統一」的理論,《紅樓夢》的開頭還表示出佛教思想,即懷疑紅塵所存在的所謂成就、財富等等。   換句話說,序言告訴讀者怎麼讀小說接下來的一百一十九回。按照序言的建議,欣賞園林的燦爛、繁華的時候,讀者自然會對序言裡的主題保持警覺。因此進入奇妙的園林時, 也要保持一些距離而衡量這些奇妙特色到底是否可謂真的,或者其實是假的。   而且,這種園林本質上是一種幻象。這是說,在歷史上這種園林的功能就是創造一個虛幻的真實。園林設計者利用各種手段使遊園者以為空間有限的園林實際上非常大,甚至無限大。舉個例子,剛從「大觀園」的門口進去時,客人看不到全園的格局,是因為一座山擋在他們面前。   「非此一山,一進來園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   對於享受園林的人來說,在裡面散步算是一種自由自在的活動,但事實卻並非如此,他們的每一步、園裡的每一景點都是設計者創造的。遊園者知道在這一方面他們被設計者騙了,其實他們還在城市裡,空間畢竟不是這麼大,但是他們願意接受這種所謂的「騙」,即使設計本質上是虛構的,但是心裡所產生的感情是真實的。   小說不也是如此嗎?小說的情節就是作家給我們設計的一種「羊腸小徑」。   當讀者進入《紅樓夢》,讀了第一回(序言)之後,有沒有這種「好山,好山!」的感覺呢?在一方面作家給我們透露《紅樓夢》基本的故事,從另外一方面看卻很模糊。對於暴露所謂真的故事,第五回的「金陵十二釵」的夢就是警幻仙子給寶玉暴露出全部故事的結局來。可惜寶玉不是個「好讀者」:   歌畢,還又歌副歌。警幻見寶玉甚無趣味,因嘆:「痴兒竟尚未悟!」   讀者也許因為比寶玉更加敏銳而能夠解密序言來提前理解全書的故事,那麼,這種讀者會不會就把書闔起來而不多看呢?當然不會,讀小說不是為了發覺所謂故事而已。事實上,我們想要進入作家所創造的「假」的世界。跟大觀園裡的人一樣,我們的歡樂來自作家的虛幻。我們也願意受騙。   在第十七回中,賈政看到園林裡的一座小田莊,裡面有果樹也有蔬菜。賈政說:   「倒是此處有些道理,雖係人力穿鑿,卻入目動心,未免勾引起我歸農之意。……」   小田莊有什麼「道理」呢?表面上,小田莊因為生產果實、蔬菜等,就擁有具體的用途,但是這些當然都是假的,小田莊唯一的用途就是給遊園者提供歡樂。賈政強調田莊的「人力穿鑿」,但是實際上全園都來自人力穿鑿。賈政的動心恐怕也不是真的,他哪裡願意真的「歸農」?那時絕大多數的中國人是農民,對他們來說種地是生死攸關的事。   接著,賈政他們走到一間簡樸的「茆堂」, 被形容為:「富貴氣象一洗皆盡。」賈政很喜歡,寶玉說他不喜歡,因此賈政罵道:   「咳!無知的蠢物,你只知朱樓畫棟、惡賴富麗為佳,哪裏知道這清幽氣象呢!終是不讀書之過。」   又有矛盾來了,又是跟寫小說有關的:賈政以為寶玉因為沒讀過書所以無法欣賞自然的環境,寶玉卻說他不懂自然的意思。一旁的清客說:「天然者,天之自成,不是人力之所為的。」寶玉就回答:「此處置一田莊,分明是人力造作成的」。他父親生氣地打斷:   未及說完,賈政氣的喝命:「出去!」   賈政最後去巡視的一所院落,裡面都是最高級的人類手工藝術: 原來四面皆是雕空玲瓏木板,或流雲百蝠,或歲寒三友,或山水人物,或翎毛花卉,或集錦,或博古,或萬福萬壽,各種花樣,皆是名手雕鏤五彩,銷金嵌玉的。   賈政走在裡面,作家使用敘述故事的活潑語言,即「倏、竟」,來描述他眼中所見之物:   倏爾五色紗糊,竟係小窗;倏爾彩綾輕覆,竟係幽戶。   然後賈政就迷了路, 看似是路的地方被阻塞了,看似是死路的地方其實是一條出路。   左瞧也有門可通,右瞧也有窗隔斷,及到跟前,又被一架書擋住……回頭又有窗紗明透門徑。   最後,賈政竟然看到一群人朝他走來。但這景象其實是虛幻的:他看到的是鏡子而已。小說的讀者也可能會意外地遇到自己嗎?   大觀園明顯是比喻賈府:表面上極為奢侈,但事實上難以永存。大觀園也是小說的比喻,設計園林如同寫小說。賈妃省親之後,曹雪芹把大觀園「送」給了小說中的年輕人物,這個非真的園林變成他們的家園,讓他們暫時避免面對真實世界的艱辛及寧、榮兩府的沒落。從這一方面來看,園林是一種人造而虛假的環境,就如同小說的頁面一樣,但是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等,都能在這個空間中自然而真實地生活著。   況且,無數讀者看完《紅樓夢》之後,也曾經重複了眾清客的歎息:「有趣,有趣!搜神奪巧,至於此極!」   不過,讀者們也不應該忽略大觀園裡主要「讀者」賈寶玉的一段話,他分析園林裡的西府海棠何以俗稱「女兒棠」:   「大約騷人詠士以此花紅若施脂,弱如扶病,近乎閨閣風度,故以女兒命名。」   接著,曹雪芹讓寶玉這樣警告讀者:   「世人以訛傳訛,都未免認真了。」

Continue Reading   >

最新消息

2024. 06. 28

12:10-13:00,R447
語言實踐日說明會

2024. 06. 25

12:10-13:00,
R447 【教師工作坊】

2024. 06. 22

淡水一日遊

2024. 06. 21

12:10-13:00,
R447 【專題演講】 台灣生物多樣性
袁孝維 教授

2024. 06. 17

開學日

2024. 06. 14

9:00-12:30 13:30-17:00,
R420 師生領書 新生報到
9:10-11:00,
R447 開學前 全所教師會議

2024. 06. 13

9:10-10:30,
R447 正規班 新生說明會
10:30-10:50,
R420 新生報到

2024. 06. 10

端午連假

近期期刊

265

Nov. 1. 2024

264

Oct. 1. 2024

263

Sep. 1. 2024

262

Aug. 1. 2024

261

Jul. 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