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我的AI和語言教學之旅

My AI and Language Instruction Journey

  回溯我的華語教學歷程,對科技輔助教學產生興趣,似乎並非因近來的AI熱潮才開始的。更像是一場二十年的長途旅行。至今,仍時而踽踽、時而懵懂。所幸一路遇到啟發我的師長、同事和學生,能夠相伴前行。

  2004年,我就讀台師大華研所。所上設有一個與日本早稻田大學合作的遠程(遠距)教學教室,彼時還是撥接年代,網路速度之慢,在螢幕前雙方經常望穿秋水,等待網路連接上的激動時刻,但一堂課斷訊個幾次也是常態。這個教學經驗讓我頭一次感到科技發展與語言教學的密切性,科技的演進讓「無遠弗屆」不再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05年,我在台華會發表了一篇〈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VoIP as a feedback mechanism for Chinese language e-learning teachers〉文章,現在聽到“VoIP”大概一頭霧水,以為是什麼黑科技,其實只是“Voice over IP”的縮寫罷了,用大白話說,就是「網路電話」。這個方式如今聽起來太落伍了吧!但那可是Skype和Google Talk剛面世的年代,遠距教學也才起步不久。至於十多年後因疫情而風生水起的「網路視訊教學」熱潮,自是當時難以想像的。

  那也是第一代自媒體(we media)蓬勃發展的時代,那時大家都瘋迷架設自己的「無名小站」(該站已於2013年關閉)。現在要是提到「部落格」這個詞,大部分的六七年級生都快要流下「時代的眼淚」。而在06年,廖埻棓學長和我合寫的〈Blog於華語教學上之應用〉還算是新穎有創見的主題,也獲得不錯的迴響。我與一些華語老師開始使用部落格架設L2學習者「閱讀與寫作」的網站,嘗試建構網路社群組織、學習者自主學習和線上寫作課程設計的發展。到了09年,我將在美國教學時使用的部落格應用經驗寫成了〈初中級華裔學生線上寫作課程設計與實作〉一文。

  在華研所畢業前,我也在信世昌教授的國科會計畫團隊裡擔任助理。信老師以李安的電影為教學素材,開發了互動式光碟。我在這個計畫中學習到如何將「影音素材」再製成新面貌的華語數位教材。國科會計畫完成後,信教授與我寫了〈互動式華語電影光碟架構之設計研發〉一文。這個經歷啟發了我之後對於整合多媒體素材的興趣,在疫情期間陸續開發了一些可增進網路教學互動性的主題和材料。

  細數過往,踏入華語教學前期,這些科技發展和應用對我後來的教學生涯起了很大的助益,雖然當時只以為是一種「新工具」。然而就像是維根斯坦所說:「我語言的極限也是我世界的極限。」我們若把語言視為一種「工具」,改變「工具」或是擴展「工具」本身,也就可能會改變或形塑我們對語言教學的認知和對教學不同面向的思考。

  當時影音自媒體蓬勃發展,我並未選擇投身進入這方豐富有趣的天地,而是回到了語言學和語言教學本體研究領域。實際的影音錄製經驗來自空中大學華語教學培訓和初級華語的函授課程,當時和導播、攝影師的合作,首度體會到「自說自話」之不易,以及教材呈現與影音的搭配技巧。也是那時開始,我開始認真思考結合「技術工具」與「華語教學」的課程設計。2019年,在日復一日的教學日常中,我們都不知道即將到來的日子,會因疫情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那時我正在撰寫博士論文,需要經常使用語料庫,因此多了一些機會了解各類型語料庫的特色和應用方式。國家教育院每年都會舉辦華語文語料庫應用競賽(順便在這裡打個廣告,大家多多報名參加!),我以〈「七步成詩」——當語料庫遇見你:華語新詩教學新視野〉為題參加比賽。人到中年,得獎竟比幼時還開心,我那時逢人就推:「你『有』聽過『語料庫』嗎?」當時也無法意料到,自己將會和語料庫結下不解的緣分,對未來研究寫作教學和AI應用都有極大的幫助。

  寫到這裡真的是流水帳了,但還沒寫完是怎麼回事?別急,人生彎彎繞繞的叉路終於要碰頭了。疫情開始,網路課也開始了,各種數位教學和教材研發方興未艾,我開始跟學生錄製播客,一場疫情,把十多年累積的「數位工具」一夕之間匯聚在一起。

  AI終於要正式上場了嗎?是的,2020年八月,那時我跟林睿奇同學上《從精讀到泛讀》這本教材,那是他在ICLP的最後一學期,他想要結合所學,練習長篇的論述,於是我們錄製了幾集播客,其中,由他擔任主持人,也由他決定的主題就是:「未來的專家都是人工智能嗎?——我們為何選擇讀博士?」在那集播客當中,我們首度討論那時還名為「GPT3」的大型語言模型以及因AI發展可能衍生出的教育變革和倫理問題。

  22年底OpenAI正式推出ChatGPT3.5,到了23年秋季學期中,當韋志安同學向ICLP提出生成教材的教學實驗的構想時(其文見本期電子報),彼時ChatGPT在華語教學界已經成了討論熱點。某天星期五下課後,志安告訴我想要製作自己的華語教材,由於他是客製化課型的學生,上課內容比較有彈性。我回答:「好的,利用這個週末做出一個範本給我。」後來的發展讓我非常吃驚。他在星巴克坐了一個下午,生成的不是「一個範本」而是「一本課本」,當我打開雲端連結,讀完他生成課本的前言之後,心裡浮現的第一個聲音是:「這將改變語言教學的面貌。」

  由於ICLP所方去年年底大力支持這個教學實驗,在這波AI華語教學研發浪潮當中,我得以持續不斷進行研究、寫作、演講和推廣。直至今日,已在ICLP、聯合大學、文化大學、成功大學、台灣大學、中原大學等多所大學與華語中心開設工作坊。也有越來越多的ICLP師生,關心大型語言模型與語言教學的連結以及使用上的優缺點(比方說本學期的電子報主編林璽,其文見本期電子報;ICLP校友田中進之助,其文見257期電子報)。回首這一年來的AI與語言教學的奇幻旅程,一路上有困難有驚喜,最終會走向何方?難以預測。但我非常期待看到AI與語言教育迸發出的火花,也見證這個充滿可能性的新時代。


參考文獻

王楚蓁、韋志安(2024)。ChatGPT輔助專業華語教材編寫——以單班課師生協作模式為例。臺大華語文學習與科技,4(1),53-96。https://doi.org/10.30050/CLLT.202406_4(1).0003

王楚蓁(2023)。語料庫輔助第二語言寫作教學課程設計與實施——以中高級寫作課程為例。華文世界,(132),106-114。

王楚蓁 (2019)。七步成詩:L2華語新詩教學新視野 http://iclpnews.ntu.edu.tw/journal/article/346。

王楚蓁(2009)初中級華裔學生線上寫作課程設計與實作。第九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台北。

信世昌、王楚蓁(2009) 。華語電影光碟教材在語言學習與文化理解方面之規畫設計。第九屆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頁933-941。

信世昌、王楚蓁(2008)。 互動式華語電影光碟架構之設計研發。2008年台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研討會論文集。

廖埻棓、王楚蓁(2006) 。Blog於華語文教學上之應用。2006台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研討會論文集。

王楚蓁、Salvadore Gonzalez (2005)。 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VoIP as a Feedback Mechanism for Chinese Language E-learning Teachers, 2005台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研討會論文集。

 

播客連結

AI即將取代語言老師?華語教學的現在式和未來式:

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wYJHhnq0GAXdLdS91oBwa?si=e0fbf6b2fbe04d7f

使用ChatGPT教華語和學華語——師生協同發展語言學習新模式:

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6joJXslPcZt7yUExsnAWiB?si=4c6c59cbcb214cae

未來的專家都是人工智能嗎?——我們為何選擇讀博士?

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6BtlDH1CkXEMxg4Ajw3BUo?si=4944a97b4f934d75

 

部落格連結

中央大學閱讀與寫作教室:https://ncureadingandwriting.blogspot.com/

索思墨的中文寫作教室:http://swarthmorechinese.blogspot.com/

近期期刊

264

Oct. 1. 2024

263

Sep. 1. 2024

262

Aug. 1. 2024

261

Jul. 1. 2024

260

Jun. 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