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賞析

漏壺

Hourglass

  大家早安。我今天會給大家分享一下一首我個人滿喜歡的詩作。作者名為約翰‧艾希伯里,詩作叫做〈漏壺〉。

  該首詩很長,我不打算進行一句一句的分析,而是會介紹他的邏輯思維與寫作手法為何。但我先要介紹一下艾希伯里詩作的特色。艾希伯里最引起人們討論,甚至是批判的論述或者砲轟的是:寫詩一向寫得拐彎抹角。有人批判他的作品,主張:除了古怪的語言以外,毫無思想內容可言。我則主張相反的立場:艾希伯里之所以寫得拐彎抹角,是因為只有這麼寫才能把他的思維表達出來。不過艾希伯里的詩作成功與否,取決於讀者能否從語言層面把握一定程度的理解。此外,艾希伯里也因傾向於寫得有點抽象,而被批評詩作過於平鋪直敘。我則認為這根本是迷思,並仍然主張:勇於閱讀艾希柏里詩作的人肯定會有所收穫,並且必然會驚艷地感嘆:「與我心有戚戚焉」。

  那麼,〈漏壺〉的特色為何呢?

  首先,相對於前代詩作風格陳舊,主要是比較直接地表達作者思維、情緒、或者描寫生活中的不同畫面,現代詩作最大的特色是詩歌的內容在某個層面上也在評論詩作本身的某個方面。以〈漏壺〉為例,詩歌所運用的寫作手法對應語言所表達出來的思想,因此兩者自然而然相輔相成。具體來講,〈漏壺〉的主軸是:過去、當下與未來之間的關係,特別是在人的心理上。比方說,一個人對未來的預測可用於「測繪」他對未來的願望。或者,你怎麼想像未來的自己,反映出你當下的自我形象。由此明顯可知,過於依靠過去來塑造當下的自我形象是使得生活難以為繼的習慣,也幾乎可說是海市蜃樓。

  不過雖然如此,從〈漏壺〉的語言著眼,事實顯而易見未必那麼簡單。〈漏壺〉最困難的一個地方就在於:每一句話與上下文連在一起。讀者不能隨便選擇切入點,而得從詩歌最前面開始。但不僅如此,〈漏壺〉最前面的部分需要把全部的詩作讀完才能開始了解。第一句為:「天空不是嗎?」天空怎麼了?無可奈何,讀者只能繼續讀下去,但敘述者的話不知不覺逐漸變得比較能夠理解的。我認為艾希伯里在這正在藉著模仿自我記憶寫作手法以力尋能夠讓他過無怨無悔生活的方法與作為,而不是因為想要愚弄讀者而這麼寫的。

  最後,我希望我成功使得各位產生出對艾希伯里詩作的一點好奇心。我雖然提到了〈漏壺〉的一些內容,但它百分之百還是值得一讀。

近期期刊

266

Dec. 1. 2024

265

Nov. 1. 2024

264

Oct. 1. 2024

263

Sep. 1. 2024

262

Aug. 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