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10年統計報告指出,居住於美國的人每天平均走5117步,低於瑞士人、澳大利亞人和日本人,也比醫生建議的一萬步低多了 。有人認為這只是美國人處在懶散的生活型態之下所養成的毛病而已。其實不然,很多美國人固然很懶,可是由於美國城市基礎建設不足的關係,很多美國人在日常生活中無法隨時從事運動,於是只能開車去某一個地方運動。
但是,美國的基礎建設和美國人正常的運動量怎麼會發生關係呢?這就要從汽車的大量生產說起。汽車的發明才短短幾十年,可是美國人的生活型態幾乎完全改變了。 汽車的方便性會影響美國人的平均運動量,因為人們當然會選擇舒適的交通工具,然而汽車的方便性並不是最重要的決定因素,美國城市為開車所建設的基礎設施才是決定性的因素。原因何在?原因在於汽車公司對美國政府的影響。生產汽車的公司每年提供美國政府官員很多錢,試圖影響美國基礎建設的法案 。有人說美國的城市是為了汽車而建設的,不是為了人建設的。美國人想做什麼,都必須依賴汽車,沒辦法坐公共汽車,走路就更不用說了。因此,美國人正常的運動分量隨著步行機會的減少而減少。可是,人們長久處在運動量不足的情形之下,我們祖先遺傳給我們的組織和器官還沒適應現代生活缺少勞動的特點,這樣一來,不但會對我們的心理健康造成負面的影響,而且會威脅我們的身體健康,使我們更容易患肥胖症、糖尿病、中風、心臟病以及其他疾病。
那就是說,一個人運動量大不大,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們的運動機會多不多。要是每當你想從事運動前都得先開三十分鐘車,那誰還想去運動呢?再說,要是人下班後直接開車回家,自然沒有走路的機會,久而久之,自身的體能和體力也會降低。反過來說,只要住在可步行的城市裡,就不愁沒有機會運動,也不愁沒有走路的機會。因此,不必花力氣去安排健行或慢跑,就能走幾千步,在這種情形下,一定會有滿載而歸的感覺,跟一般美國人的差異相當大。
因此,作為一個住在都市的現代人,又要享受現代生活的方便性,又要避免因不運動而產生的健康問題,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在搬家的時候,仔細地考慮當地的優點和缺點。不過,這種建議只是針對注重健康的人的,想解決整個社會的健康問題,給一個人建議只是治標而已,而不是治本。本性懶惰的人,能不走路就不走路的人,叫他不要開車談何容易呢!「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倒是改變城市的基礎設施比較容易。換句話說,建議政府官員建設安全的行人設施,給更多公民創造運動的機會,逐漸改善全民身體健康,才是治本。
© ICLP-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