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新解

《論語》─ 值得借鑑的經典古籍

Texts Repeatedly Quoted in the Analects

  不可諱言,孔子的演講場合與現代社會狀況有極大的差距,以至學者難免要向外行辯解我們之所以要「學而時習之」的意義。從某方面來說,儒家的約束太緊密了,不適合今天較開放的社會;但從另一方面來說,詮釋古籍的工作仍具有內在的價值;此外,《論語》中的許多內容其實極其合理。按照我個人的想法,《論語》有兩種作用,可以分為具體的和抽象的。至於文章是否必須具有「作用」才值得學習,還應當思考,又另當別論。

  詮釋古籍,尤其是中國的古書,能培養一個人的識力。一般而言,當讀書、看新聞、乃至判讀日常事務時,人人都偏向望文生義,不能推尋詞句的真正內容,只能看懂字面的意思。我在芝加哥大學教寫作的時候,時常碰到這種「讀法」的問題。即使是勤勉好學的大學生也可能會將故事或事情的線索作出極端淺近的分析。跟孟子曾提到的「説詩者」截然不同。我們博士生也難以克服這個缺點。不久前,當我跟一些其他的博士生討論某一集電視劇時,竟然發現我們也寧可看見我們所盼望的圓滿收場,而不想推己及人,明辨是非,進而領悟到這集電視劇的本意。

  幸虧,古籍 — 尤其是中國文言文的古書,不會容許這種膚淺的讀法。文言文的文章跟現代中文和多半的其他語言不同,文章的意思異乎尋常地必須依靠上下文、語境、及場合才能理解。因此,倘若只依靠自己的立場來判讀、不推求詞句的確切含義,你作出的解釋終究可能狗屁不通。上課的時候,討論著各人的解釋,也會發現自己所想到的意義跟別的人有許多起義。這樣一來,文言文的教育就能培養某種抱著疑惑的心態,在求學和生活中就會自然而然地謹言慎行。此外,《論語》的優點是它不僅在語言而且是在內容方面一直提醒我們謹慎從事。這種心態一定會有助於事業和生活中的成就。因此,連一般現代人也應該承認這種教育的具體價值。

  至於《論語》的抽象價值,這就在於其文章固有的倫理道德:一以貫之,「言行一致」。固然一個「解放」和「自由」的社會不能接受《論語》中的某些部分,然而還有不少部分,尤其那些關於個人行事的典範,還會引起現代讀者的共鳴和稱讚。我們卻還難以將這些金科玉律在生活中實現,所以就會發現我們言行不一。譬如,我大學三年級的時候聽到了孔子曾演講過的「君子慎所藏」。因為老師讓我們背課文,我不可避免反覆思考這些句子的意義。終究發現了:我當時的男朋友便是「鮑魚之肆」的鮑魚 — 他的行為和志向跟我的截然不同,因此我跟他在一起就算不慎所藏罷了。那天晚上我跟他分手了。若非那篇儒家思想,我怎麼能自我反省,進而解決道理和行為的矛盾呢?從這個角度來看,現代人會以《論語》為一面鏡子來發掘內心或生活中的衝突。有的衝突暴露出個人的缺點,有的卻暗示著社會或政治組織的問題。唐太宗曾說,「以銅為鑑,可整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論語》一方面是社會的「古」,一方面是個人的「銅」,真是值得借鑑的經典之作。

 

近期期刊

259

May. 1. 2024

258

Apr. 1. 2024

257

Mar. 1. 2024

256

Feb. 1. 2024

255

Jan. 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