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

名不正,則...

If the names are improper, then...

我今天要討論的是一種電影體裁,所謂「歷史劇」。從某方面來說,歷史劇會教育社會(有教化社會人心的作用),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它也會造成社會問題。我以前(曾經)討論過歷史與藝術的相互作用對道德方面的影響。當時我立論,大部分的讀者會因為《桃花扇》——那篇清朝的歷史劇所包括的浪漫情節而忽略作者孔尚任本來要表達的道德重點。孔尚任的重點就是人要明辨是非、要清楚地辨別真實和虛假。這個志向跟孔子從先重視的「正名」有關係。最近我遇到了一條新聞讓我認為,這個重視浪漫而忽略事實的趨勢還值得加以思考。

大家應該都了解那部美國九十年代發行的電影《鐵達尼號》。他的情節取材於歷史上的一場悲劇,不過也以一個浪漫故事來吸引觀眾。這部電影在中國大陸很流行。目前在中國某處鄉下地方,一位能源投資公司總裁打算重建鐵達尼號,計劃把它建在一片人工湖上下水,來建造一座遊樂園。對這位總裁來說,該遊樂園的主題是「大愛」。 這個主題來自西方所謂「女士優先」的習慣風俗,《鐵達尼號》的情節反映這個習俗,因此,引起那位公司總裁強烈的共鳴。對他來說,這種自我犧牲就是「大愛」。對我來說,這個人卻被這部歷史劇迷惑得不能辨別是非。在歷史上,當時鐵達尼號頭等艙的女性乘客其實百分之九十七都脫險了,而遇難的大部分都是三等艙的旅客——在這706個人之中,包括79個小孩子們,只有一百多人脫險了。差別之所以這麼大,是因為當時的頭等艙客人看不起三等艙的。這安得代表所謂的「大愛」呢?再加上,為了建設該片人工湖,建設公司也打算淹沒一個農村,讓一千多個窮人搬遷走。這難道不是重演歷史的錯誤嗎?

歷史劇的問題是,普通人不能清楚地分別事實和事實在藝術上的呈現。這就是那位明清文學評論家金聖歎所擔心的情況。有一篇關於中國歷史的小說叫《水滸傳》,明朝的時候,許多版本把這篇故事叫做《忠義水滸傳》,不過,這個小說所描述的人物是容易發脾氣(易怒)、愛喝酒(嗜酒)、經常殺人、強取財貨的盜賊。金聖歎認為,在這108個人物中,哪裡有真正的忠義的呢?他恐怕後代的人會把這些盜賊看作「忠義之人」,進而模仿他們的壞行為。因此,他創造自己編輯的版本的時候,把「忠義」這個詞刪除了。

我們怎麼能因應這個擾亂是非、所謂「名不正」的問題呢?從我的角度來看,藝術作品是我們不能、不該藉著官方管道來左右的。我只希望讀者能夠透過自我反省來進一步對作品加以分析、解釋,探討作品背後的"真象"。

近期期刊

259

May. 1. 2024

258

Apr. 1. 2024

257

Mar. 1. 2024

256

Feb. 1. 2024

255

Jan. 1. 2024